赵梦桃:永恒的精神丰碑
——记“最美奋斗者”赵梦桃和“赵梦桃小组”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桦 冯萌
1963年,一位年仅28岁的纺织女工突然离世,她的精神感动整整一个时代。她那种用主人的身份好好干、下苦干、老实干的敬业品质,让人为之感动;她那种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的精神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她就是赵梦桃——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和时代典范。
1987年4月,习仲勋同志为赵梦桃塑像题写“梦桃精神代代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梦桃传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用心血和汗水铸就了劳动者的巍峨丰碑。
梦桃精神和赵梦桃小组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路程,所出劳模之多、所获荣誉之高,全国少有。这个团结战斗的小组,历经我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巨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始终保持“全国优秀先进班组”的称号。2019年,赵梦桃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赵梦桃:纺织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赵梦桃,1935年11月出生在河南省洛阳一个贫苦的家庭。家中共有兄妹4人,大哥被日本侵略者抓去折磨致死,小妹在逃难中丧生,二哥在蔡家坡西北机器厂当学徒。1949年春天,14岁的赵梦桃与母亲逃荒来到陕西蔡家坡,靠捡煤渣、挖野菜苦熬到解放。
1951年,16岁的赵梦桃进入西北第一棉纺织厂,成为一名细纱车间值车工。
这位从旧社会走出来的苦命丫头,走进细纱车间,万锭飞转,银线如流,看见女工轻盈地走在弄档里,让她心生羡慕,最叫她眼热的还是老师傅戴着的红围腰,中间缀着“郝建秀工作者”。赵梦桃仿佛看见了生活的曙光,在心里暗暗发誓要好好干!下苦干!老实干!报答共产党的恩情!
为了掌握技术,赵梦桃抓住一切有效时间,苦练操作技术。别人一个巡回三到五分钟,她用二分五十秒;别人在车头车尾说话,她上厕所都是小跑。1952年5月,在学习“郝建秀工作法”活动中,赵梦桃以最优异的成绩第一个戴上了“郝建秀工作者”红围腰。
不久,赵梦桃被选为细纱乙班四组第一任工会组长。当时,为了做好清洁工作,抹净毛辊,每部车头放着一把蘸水的棉花。每部车每天因蘸水用掉的棉花约三四两,一个轮班就要400多两,三个轮班就要1200多两,全年浪费2万多斤。赵梦桃看到这是很大的浪费,就试用湿抹布抹毛,效果挺好,这个建议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原棉。
从1952年至1959年的7年间,赵梦桃创造了月月完成生产计划、年年均衡生产的好成绩,仅节约棉花就达1200多千克,她创造的这一套先进的清洁检查操作法,在陕西省全面推广。
一次开会期间,赵梦桃学会了用“双手捘皮辊花”技术,创造了千锭小时“断头”只有55根、皮辊花率1.89%的好成绩,使之在全省各个纺织厂开花结果。
进厂不到两年,赵梦桃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响应厂党委“扩台扩锭”的号召,看车能力从200锭扩大到600锭,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
“党教导我们要做个火车头,我们要鼓足更大的力气,把火车头开稳,开快,不辜负党的希望。”回忆起赵梦桃生前常常说的话,“赵梦桃小组”组员、82岁的李桂英眼里噙满泪花。
1963年4月27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将赵梦桃工作的细纱车间乙班四组命名为“赵梦桃小组”。不幸的是,6月23日,这位把青春奉献给千丝万缕、纺织事业的细纱女工因病去世,年仅28岁。
从赵梦桃走进纺织车间到去世,只有短短的11年,可她却42次被评为劳动模范、红旗手,创造了月月完成国家计划、年年均衡生产的好成绩。2009年9月14日,她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赵梦桃小组”带头扩台不要扩台费
梦桃小组:不让一个伙伴掉队!
赵梦桃提出“不让一个伙伴掉队”。时至今日,这个小组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1954年,16岁的翟福兰考进西北国棉一厂,和赵梦桃一个组。那时候,她技术老过不了关,完不成计划,白花出得多,姐妹们都称其“白花大王”。
这件事儿,赵梦桃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天,她看完翟福兰的操作表演,亲切地对翟福兰说:“你的缺点一是目光运用不好,漏头多;另一个是计划性差,抓不住轻重缓急。”
在赵梦桃的帮助下,经过训练,翟福兰后来成为著名的操作标兵,摸索出的一套“化纤值车操作法”在全国推广。
一个姐妹刚调来值车,赵梦桃主动把好用的纺纱车让给姐妹,给自己留下难开的“老虎车”。她11次跟别人换车,帮助17位姐妹成为企业的先进工作者。
小组当时有28名组员,大家都争先恐后学梦桃、做梦桃。谁在寒风里推着车子挨家挨户送东西?一下能猜着,那一定是组里孩子拖累最多的陈泽珍;谁在刮风下雨时悄悄收回姐妹的衣裳,不用问就知道是小组的“好管家”高引引……
如今,“赵梦桃小组”组里最小年纪的李玉兰也80多岁了。回忆起和赵梦桃一起工作的点点滴滴,李玉兰不禁红了眼眶。
“那时候,我和丈夫去医院看望病中的梦桃,梦桃对我丈夫说,玉兰刚结婚,你要支持玉兰的工作。梦桃在工作和生活中会关心人,把我们组员团结成了一个人。”李玉兰娓娓道来。
“赵梦桃小组”30多次被评为全国或省部级先进班组。小组组员翟福兰、韩玉梅、周惠芝、刘小萍等十余位同志被授予全国、省部级劳动模范;有6人分别出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参加国庆50周年观礼;19人获省部级技术标兵、操作能手称号。
梦桃精神:感染影响一代又一代
赵梦桃离开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她那“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不让一个姐妹掉队”的梦桃精神,成为宝贵的财富流传后人。一代又一代的纺织工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梦桃精神,使这面旗帜至今仍放射着灿烂的光辉。
从吴桂贤开始,每一任“赵梦桃小组”时刻牢记老组长的嘱咐,不忘传旗接班。
吴桂贤接过重担后,把这一传统发扬光大。吴桂贤和组员制定的“家访谈心制度”和“察言观色”的工作法,对小组的生产建设和思想建设发挥着独特的功效。小组从建立健全班组管理制度入手,用“两全三化”的方法搞好文明生产,用“四长五员”的形式搞好民主管理,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管理规章制度。
吴桂贤对小组姐妹亲如家人,在其指导下,组员中夫妻闹别扭、婆媳有隔阂、邻里生活有纠纷等问题,基本上都一一化解。
1970年3月,16岁的王西京被招入西北国棉一厂,被分配到“赵梦桃小组”,并和吴桂贤同一寝室,同吃同住同劳动。
身为党小组组长的吴桂贤对王西京悉心指导,言传身教。“在小组老师傅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赵梦桃的身影,暗下决心学梦桃,做梦桃。”已经退休的王西京依旧干练、快人快语。
寒来暑往,“赵梦桃小组”一直坚持早进车间接好班、晚出车间交好班的习惯。王西京后来成为赵梦桃小组第3任组长,她说,当年,布匹供不应求,车间经常扩台扩锭,减人不关车。过去每位值车工定额两台半机车,有时在病事假较多的情况下,曾经自己和吴组长看管过五台半机车,一个班次,起码得走百里路。
如今,已经退休的王西京全身心投入到公益事业中,为法律困难、法律知识缺乏的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
“梦桃小组就是一座熔炉,我在这座熔炉中锻炼了8年,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了我一生。”王西京回忆说,“这8年给我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我从事什么工作,梦桃精神都是我的精神动力源泉。”
赵梦桃虽然去世了,但她用短暂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她的精神激励鼓舞着全国纺织战线上的纺织工人不断前进,这一株红桃引发了千万株红桃,竞相开放,伸枝吐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