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敏

来源:最美长乐 责任编辑:孙智英 2021-08-11 08:40

郑春敏,又名郑民,1914年9月出生,福建长乐玉田镇玉田村人,1942年在同乡郑乃之引领下参加革命,1944年10月正式编入闽中游击队,1946年11月由闽中特委委员陈亨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玉田龙卷墓农场场长、闽中游击队供给处处长等职,为长乐、闽中地区的解放事业作出突出贡献,1947年被捕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郑春敏出生在较富裕家庭,他父亲曾开过钱庄、酒库,拥有田租160担,有四个兄弟,他居第三。他父亲逝世后,家庭名义上是其母主持,实际是两个哥哥掌权,又经营苏广布匹、药材等生意。家人眼中离经叛道的郑春敏,对继承父业不感兴趣。在中学时代,他受到“五四”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接触到马列主义进步书籍,思想受到很大启发,心中暗暗播下了追求真理、探索救国的种子。他亲眼目睹国民党的腐败、国土的沦丧。1941年4月日寇入侵福州、长乐,烧杀抢掳,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一次,郑春敏上福州,船经马尾港,无故被日军抓去训跪,其他父老兄弟姐妹也受凌辱。在自己的国土上,当局竟任由日本鬼子横行霸道,郑春敏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刺激,更唤起他践行救国救民的夙愿。一回家他就筹集资金,购买枪支,积极参加本乡抗日自卫队。郑春敏从思想上爱国发展到行动上变革,慢慢引起同乡郑乃之(大革命时期入党的中国共产党员)的注意。郑乃之想办法与他联系,沟通思想,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

为了筹措资金,支持革命事业,郑乃之与郑春敏一起谋划创办农场。他们不辞劳苦,踏遍许多山头,实地勘察,最终在地处闽侯、福清、长乐三县交界处的龙卷墓,选择了一片海拔400多米、面积300多亩的山地作为农场。1942年下半年开始筹办,郑春敏任农场场长,并从农村中招收贫苦农民为农场工人,1943年开始种上地瓜。这个农场名义上是郑春敏与郑乃之合办,实际上是郑乃之以国民党军官身份作为政治背景,主要由郑春敏向各方筹资而办的。郑春敏还将分家时得到的田租、家产变卖,投入农场作资本。

1944年10月5日,日军再度入闽,长乐沦陷。这时,郑乃之出任国民党长乐游击队副司令(司令由县长兼),与地下党闽中特委黄国璋、陈亨源等接上关系,便介绍郑春敏参加闽中游击队,龙卷墓便成为闽中游击队基地。从此,农场的工人由闽中地区党组织派员开展培训,以农场为核心将附近山村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郑春敏毁家纾难,身体力行,传播革命火种,以其榜样力量唤醒了周围贫苦农民的觉悟,为革命作出不少贡献,许多农场工人参加革命活动献出了宝贵生命。

郑春敏任农场场长期间,出色完成党交给他的各项任务。1945年5月,日军退出长乐后,国民党反动派部署兵力对设在长乐南阳的中共福建省委机关驻地进行大规模“清剿”。省委书记曾镜冰率精干武装移驻龙卷墓,撤离时留下一些武装人员就隐蔽在农场,边生产边坚持斗争。作为省委直接领导的一个基点,郑春敏担负办好农场的重任。1946年,闽中地区党组织在龙卷墓召开了几次重要会议,均由郑春敏负责后勤供应和保卫工作。不久,他被委任为闽中游击队供给处处长,专责筹粮、筹款。党组织曾通过郑春敏向玉田村一爱国华侨借一笔美元,后美元升值,组织经费又十分困难,他便卖田产还债,至于农场收入资金则全部用于游击队活动。党组织还曾派郑春敏前往台湾,以经商为掩护做统战工作,他均很好完成任务。

郑春敏跟罗钦乡乡长柯云关系很好,柯云曾住在郑春敏家。1946年底,闽中特委陈亨源经郑春敏介绍直接与柯云接触,经过密谈,订了“互不侵犯”君子协定。从此,游击队在这一地区活动较为自由。郑春敏的好友郑某是玉田地区开明保长,经他引导,也成为“白皮红心”,为我党做了不少工作。郑春敏爱人潘兰清积极支持革命,热情接待与保护来往同志,深受好评。其女郑秀华经常以护送“亲戚”名义,把地下党同志护送出村;福长林工委书记俞洪庆患病,经济上有困难,她取出仅剩下的一只金戒指给他治病,俞洪庆感激万分,解放后还特意登门向她表示感谢。

1947年3月,闽中特委在龙卷墓农场召开县级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建立闽中武装主力,并首先在福清发动武装暴动。由于武装暴动未成,游击队遭到国民党军警袭击。3月30日,在福清协助搞暴动的闽中地委干部林汝南从福清赶回龙卷墓向地委汇报情况,黄国璋决定亲自带领闽中主力武装一个排前往增援。郑春敏安顿好家属,带领农场“亦工亦兵”的游击队员郑依福、郑依财、郑依犬、郑显旺、陈海官弟等18名,随黄国璋、林汝南前往接应。但这时奉调闽北参加“剿共”的国民党省保安五团接到命令返回福清镇压暴动,立即包围了龙田。黄国璋等人分析形势,认为敌我力量悬殊过大,硬拼不利,遂把队伍撤到高山牛头尾,乘船转移莆田海岛。福清龙田暴动失败后,龙卷墓农场隐蔽根据地暴露,闽中地委机关和主力部队即从农场撤出。农场及周边联络点遭受“围剿”,粮食、牲畜等财物被洗劫一空,21人被捕,农场临时负责人、共产党员郑二二和共产党员谢乌母弟先后被敌人杀害于福清,国民党当局还公开悬赏通缉郑春敏。

1947年4月初,先后到达莆田海岛的闽中游击队与莆田游击队会师,正式成立闽中游击纵队(亦称戴云纵队),郑春敏仍任总务处长。队伍转战戴云山脉,在途中与国民党顽军开展几次激烈战斗,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于7月17日在德化南斗附近遭敌人包围。在突围中,游击队员、原龙卷墓农场工人郑依耿、郑依福、郑才才、郑显旺等壮烈牺牲。是役,郑春敏不幸被捕,被押往莆田县省保安第一监狱审讯。因郑春敏在阻击敌人中来不及处理身上携带的游击队花名册及党内文件,身份暴露。敌人严刑逼供,郑春敏被打得遍体鳞伤,昏厥数次,冷水浇醒后仍坚不吐辞。敌诱以高官厚禄,同样丝毫动摇不了郑春敏献身革命的信念。敌人最终把郑春敏押上刑场。据载当时莆田万人空巷为烈士壮行,郑春敏身戴镣铐,高昂头颅,大义凛然,从容就义!

郑春敏牺牲时年仅33岁,短暂年华,光辉一生,英雄的名字和业绩永远铭刻在闽中人民心中!

(来源:福州市长乐区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