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耕心(1900—1943),字一斋,乳名大考,山东省阳谷县九都杨村人。少年杨耕心就读于崇实小学。1921年7月,他考入设于聊城的山东省立第二中学。在校期间,他好读书,寡言笑,节衣缩食购买马克思主义刊物,并废寝忘食地阅读,从而开阔了视野,打下了革命的思想基础。
1926年春,杨耕心进入山东大学附中高中班学习。同年秋,阳谷籍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与他有亲戚关系的共产党员王寅生和关向应来济南发展党组织,介绍杨耕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寒假期间,杨耕心介绍本家的长工杨保善、杨保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阳谷县乃至整个聊城地区的第一个共产党基层组织——中共九都杨支部,杨耕心任支部书记。
杨耕心的革命活动引起了校方的注意。1927年春,他被学校以“宣传赤化”的罪名开除学籍。回家后,杨耕心积极领导农民反对贪官污吏和苛捐杂税,同地方封建势力进行斗争。他组织贫雇农在九都杨、宋堤口建立农民协会,在九都杨成立阳谷县第一所农民夜校。
阳谷县坡里天主教堂仰仗帝国主义的势力,勾结官府,欺压百姓,搜刮民财,群众极为痛恨。大革命失败后,按照中共山东省委的指示,中共东昌县委(又称鲁西县委)决定在坡里天主教堂举行农民暴动,开展武装斗争。杨耕心担负具体的领导工作。10月,杨耕心说服教育活动在阳谷、聊城交界处的绿林武装首领韩建德和曹万年率部参加暴动,韩部武装成为坡里暴动的基本力量。1928年1月14日,暴动队伍占领坡里天主教堂,俘虏德国神甫和修女。暴动队伍开仓放粮,发布文告,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由于军阀和反动官府的联合镇压,暴动队伍在坚守25天后失败。坡里暴动失败后,杨耕心流亡东北,在哈尔滨邮局当邮佐,并以职业为掩护积极为党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9月,杨耕心返乡,在父亲的安排下,到阿城县立第三高级小学任国语教员。1933年寒假,北平地下共产党员韩子栋回原籍阳谷,把杨耕心的组织关系转到中共中央北方局,由他单线领导。1934年4月,杨耕心和共产党员盛北光、翟子超组建中共安乐镇临时中心支部,他任支部书记。同年秋,安乐镇中心支部扩大为中共阳谷县委,他任县委书记。他倡导建立了阳谷县抗日后援委员会和党的外围组织——中坚社。秋末,杨耕心和共产党员王伯瑾与设于寿张的山东省立第八乡村师范学校中共支部建立联系。
1937年8月,中共鲁西特委书记刘晏春决定派杨耕心到国民党第二十六军孙连仲部做策反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杨耕心在阳谷、聊城动员了近百名进步青年和小学教师加入孙连仲部。但因叛徒出卖,策反工作失败,杨耕心紧急布置一部分同志回原籍,一部分去延安。他自己历经千辛万苦,辗转到了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被党组织安排在国民党统治区做军运工作。
后来,杨耕心进入武汉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时干部训练团政治科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国民党第二十九军第六师任简报主任。在第六师,他曾因“共产党嫌疑”被审查关押数月,释放后仍被严密监视。此时,他向党组织提出回原籍工作,未能如愿。
1943年秋,在中日鄂西会战中,杨耕心被俘,被日军惨杀于鄂西松溪县暖气街。
(供稿:阳谷县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