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贤江

来源:宁波市社科院 责任编辑:孙智英 2021-03-05 16:36

杨贤江(1895—1931),宁波余姚县云和乡(今慈溪市长河镇)人,又名英甫,笔名李浩吾。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也是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理论家。

杨贤江1895年出生于一个成衣匠的家庭。1906年入小学,1911年冬毕业于泗门诚意高级小学,1912年末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1917年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由于品学兼优,对教育事业有执著的追求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得到校长经亨颐赏识,特向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推荐,同时教师李叔同也向该校的陶行知做了介绍,毕业后很快收到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聘书,成为这所高等学府的职员。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期间,杨贤江一面工作,一面进修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工作之余还参加了商务印书馆函授学校学习英文,并翻译国外教育论文,发表在《教育杂志》等刊物上。其间,开始与武汉中华大学学生恽代英通信,讨论改造社会的问题。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的浪潮使杨贤江接触到新思想,极大地触动了他的“教育救国”思想。同年10月,经邓中夏介绍,他参加了以改革社会为宗旨的“少年中国学会”,并担任分会会刊《少年世界》的主编。同时参与发起的有李大钊、毛泽东、张闻天、恽代英等,杨贤江被选为南京分会书记。次年,他与李大钊、恽代英等7人被选为“少年中国学会”的评议员。

1921年2月初,受商务印书馆之聘,杨贤江来到上海,担任《学生杂志》编辑。1922年5月,经沈雁冰和董亦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从教育万能论者、民主主义者转变成具有坚定信仰的共产主义者,完成了他人生的重大转折。他除主编《学生杂志》外,还协助恽代英编辑《中国青年》。期间他以《学生杂志》为掩护,担任中央和各地党组织的通讯联络工作,协助张秋人、宣中华到杭州、宁波开展党、团工作;到南京、杭州、苏州等地参加少年中国学会活动,到上海大学社会系授课,担任上海附中教务主任。1925年五卅运动后,和沈雁冰等30多人发起组织“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进行反帝救国宣传,担任上海学生联合会主席,领导学生运动。

在国共合作期间,1926年1月,杨贤江当选为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兼任青年部长,10月被推选为常务委员,积极参与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由于准备仓促,尤其是武装力量不足,起义很快失败了。1927年2月22日,上海区委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由于准备不充分,杨贤江等市党部的领导人对起义的前景深感忧虑,起义很快失败。2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与上海区委联合成立了党的特别委员会,同时组织了党的特别军委,决定由周恩来担任特别军委书记。周恩来到任后,立即召开一系列会议,认真总结了前两次起义失败的教训,部署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3月21日,上海工人武装纠察队在周恩来的指挥下,开始了第三次武装起义,揭开了中国工人阶级斗争史上新的一页。杨贤江负责组织以上海大学生为主的学生纠察队,参加了闸北激战。起义胜利后,他立即参加上海临时政府的筹备工作。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杨贤江名列蒋介石发布的通缉令中。在浙江省通缉的要犯中,杨贤江作为特重要犯,名列第三。到了年底,因形势更加险恶,杨贤江离别妻儿,化名李浩吾东渡日本。在日本,他以翻译和写作为业,还负责中国共产党日本特支部工作。期间翻译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编著了我国第一本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教育史、根据社会发展形态叙述教育过程的专著——《教育史ABC》,还著有《世界史纲》《今日之世界》等著作。此外,他与华侨界的上层人士交往,为在日本广泛开展工作创造条件。他还先后周密巧妙地安排董必武、林伯渠、钱介磐等人员安全离开日本,也先后接待并悉心安排了郭沫若、高尔柏与高尔松两兄弟、沈雁冰等人员旅日相关事务。

1929年5月,杨贤江由日本返回上海,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与潘汉年、李一氓、朱镜我等组织了“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回国后,他一边仍然以隐蔽的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一边开展教育科学方面研究。他曾以每天平均5000多字的速度进行写作,一部近20万字的书籍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初稿,进行修改、润色后,定名为《新教育大纲》由上海南强书局出版,一经发行就大受欢迎。《新教育大纲》是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教育著作。杨贤江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它同经济基础有依存关系;教育既受生产方式也受政治制度所制约,又对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起促进作用;教育由于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产生,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展起来;教育的本质是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为全社会所共享的,但是到了阶级社会,教育成为剥削阶级统治的工具,所实施的教育是同生产劳动相脱离。书中,他批判了“神圣说”“教育清高说”“教育中正说”“教育万能说”和“教育独立说”等观点。日以继夜的高强度工作,使他积劳成疾。生病以后,于1931年7月去日本治疗,同年8月9日因肾结核医治无效,在日本长崎病逝,年仅36岁。

1981年,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召开纪念杨贤江同志逝世五十周年大会,给予杨贤江高度评价,确定了杨贤江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教育史上的光辉地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