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次瞻

来源:中华英烈网 责任编辑:高千一 2018-05-02 10:37

萧次瞻,原名炳煌,又名次旃,1905年10月15日生于贵州省思南县塘头区。读过私塾,也进过新学堂。1916年,进贵州镇远中学读书。1924年,离开家乡,考入武汉共进中学读书。共进中学是一所共产党人陈潭秋和革命青年钱介磐(亦石)等在1921年创办的学校,为学生提供各种革命书刊,又有共产党人指导,因此学生的思想一般都比较进步。

正是在学校期间,萧次瞻逐渐蒙发了革命思想和振兴民族的志向。1925年,他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北伐军攻占武汉,共进中学停办后,他考取邮务生,随后参加共产党组织领导的湖北邮务总工会,并担任中华全国邮务总工会筹备处常委。为收回被帝国主义把持的邮务管理权,萧次瞻投入了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工人运动的骨干。

1926年,萧次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年轻,好学上进,满怀激情地投身到革命的浪潮中。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虽然局势动荡不安,生活艰苦,但对萧次瞻这样胸怀远大抱负的革命者来说,没有什么比为祖国的光明未来而努力,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更有意义。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期间,萧次瞻已将个人的前途与党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党的事业而工作是他一生的追求。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之流相继背叛革命,疯狂搜捕、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共产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萧次瞻九死一生,离开武汉转移到上海。上海的白色恐怖更为严重,革命已转入低潮。这时候,贺龙、周逸群等在洪湖开辟了湘鄂边区革命根据地。萧次瞻来到湘西洪江,千方百计寻找党组织,却未能如愿。1929年,他辗转到贵州天柱,在天柱中学执教。约半年后,于1930年初回到思南。

思南位于黔东北,地处边陲,交通梗阻,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萧次瞻为感慨地说:“需用十万斤无烟火药,才能摧毁这个封建堡垒。”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萧次瞻,仿佛一只孤鸿回到了家乡思南。他并没有放弃革命的理想和信念,更不会意志消沉,而是以兴办教育、传播新科学新文化入手,在偏僻落后的思南进行革命拓荒,积蓄革命力量。

思南曾和邻近七县酝酿联办中学,拖延了十几年仍未办成。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萧次瞻挺身而出,不辞辛苦地四处奔走,以求得毗邻七个县的合作与支持。人们盼望已久的省立七中(七县联中),终于在1932年春建成招生。萧次瞻出任省立七中教务主任,在教学和教务繁忙的工作中,经常向学生讲述中国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历史,讲述劳苦大众的悲惨处境,介绍学生阅读新文艺书刊,对青年人进行思想启蒙教育。

萧次瞻唤醒了青年的思想觉悟,使得当局如芒在背,惊慌不安。以校长裘伯莹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极力进行抵制和阻挠,企图遏止学校中开始蔓延的进步思潮和意气风发的新气象。裘伯莹的倒行逆施引起全校学生和正直教师们的强烈不满,双方形成明显的对峙,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1933年秋天,当省立七中的学生推举熊大瀛、萧毓雄、李宗泽和金昌贵四人为代表向校方请愿,提出一些改革要求时,竟遭到校长裘伯莹的拒绝,并诬蔑他们为捣乱分子“四大金刚”,宣布开除他们的学籍。此举一出,引起师生的愤怒。在萧次瞻的领导下,全校举行罢课,斗争持续半年之久。最后,省教育厅迫于众愿难违,以“辞职”方式撤销了裘伯莹的校长职务。

这次学潮的胜利,是萧次瞻提倡的新思想新文化与封建落后势力斗争的结果。在这场斗争中,熊大瀛等学生崭露头角,初试锋芒,成为萧次瞻培养的革命青年的骨干。

然而,学潮胜利后,七中成为当局严加防范的对象,新任校长以种种借口解除了萧次瞻的教务主任职务,并处处刁难他,以达到迫使他离去的目的。

在萧次瞻的心目中,与党组织取得联系一直让他牵念不已。思南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尽管萧次瞻可以有意识或潜移默化地用革命思想影响一些学生,但他自己也还年轻,他渴望投入推翻黑暗统治的斗争之中。失去了党组织的联系,萧次瞻像一只小船漂行在没有航标的河流里。他渴望找到党,回到组织的怀抱中。

1934年夏,贺龙、夏曦、关向应率领红三军在贵州沿河、德江一带活动,创建了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萧次瞻在武汉时认识夏曦,便派人带了他的亲笔信前去联系,结果因敌人封锁严密,无法沟通。

急于寻找党组织的萧次瞻于1935年3月来到贵阳。贵阳有一批从思南来此求学的年轻人,其中就有萧次瞻的学生熊大瀛。熊大瀛刚考入贵阳师范学校后,通过同乡商学礼的介绍,结识了龚永明、李长青等共产党员,以及一些进步教师。当时贵师是地下党重点活动的地方,读书会(党的外围组织)活动特别活跃。熊大瀛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进步活动,写了许多篇针砭时弊、宣传抗日救亡的文章和诗歌在报刊上发表,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都有很大提高。萧次瞻通过熊大瀛、商学礼的介绍,与地下党员龚永明、李长青开始接触。

在贵州,不管是军阀统治时期,还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共产党的活动总是被认定为非法,受到严酷的压制和摧残。因此,中共贵州地下党的活动十分隐秘,实行单线联系,以防不测。随着反动派追击红军,蒋介石的中央军进入贵州。中统特务机关派陈惕庐任省党部设计委员,成立了中统贵州特务室,对共产党采取更加肆虐的措施。正当萧次瞻寻找组织刚有点眉目,1935年7月19日,中共贵州省工委所属贵阳的部分党组织遭到国民党特务机关的破坏,先后被捕的有省工委书记林青、委员刘茂隆(雪苇)和其他党员,以及星光读书会、社会科学研究会和文艺研究会的成员等19人。

突然到来的白色风暴,使萧次瞻刚刚开始接触的龚永明、李长青被迫转移。这样,萧次瞻找党联系的线索猝然中断。萧次瞻返回思南,继续从事教育工作,担任了城区小学教务工作。他在七中和城小秘密组织了“读书会”,指导学生学习马列主义,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这些会员中的许多人后来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塘头尧民里农村学校,是在萧次瞻倡议和指导下于1934年创办的。1936年春,他派进步青年萧毓雄、朱亚、成钟林等到这所小学工作,在教师和学生中进行革命宣传;同时又在尧民里、芭蕉溪、麻坝、板桥等地,办起几所农民夜校,动员了上千名青年农民入学,教他们学文化,学革命道理,为武装斗争作准备。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难当头,萧次瞻置身后方,做为一名多年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共产党员,感到心急如焚。在他的领导下,以城区小学为中心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地开展起来。全校师生组成各种宣传队伍,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影响和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

萧次瞻在家乡辛勤耕耘已逾七载,使得建立思南地下党组织的条件日趋成熟。而熊大瀛的及时归来,加快了这一举措的运作。熊大瀛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关头,毅然放弃考大学的机会,回到了家乡。

1938年2月4日,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五,在萧次瞻主持下,萧次瞻、熊大瀛、萧敏雄、商学礼、金贵昌等五人,以“拜年”为名相聚于大场坝梧桐树商学礼家,召开秘密会议,成立思南地下党组织。在这次会议上,他们通过了萧次瞻草拟的《思南地下党组织大纲(草案)》和《工作大纲(草案)》两个文件。事后,派商学礼带着两个文件前往贵阳找省工委。商学礼通过贵师同学孙克武与省工委取得了联系。但商学礼哪里会料到,他的同窗好友孙克武,竟是混入地下党组织的中统特务!

远在思南的萧次瞻和他的同志,得知商学礼与党组织联系上后,终于等来了党组织派来的一位同志。

宁汉戈是一位24岁的毕节人,当年因得到在毕节县立中学执教的秦天真的资助,方才半工半读读完中学。中学毕业后,他当过小学教师,为贫民办过强群夜校,参加了林青等人组织的草原艺术研究所。1938年的6月,宁汉戈从贵州农村合作助理员讲习所毕业后被分到思南工作。他来到思南,同时也带着中共贵州省工委安排的工作任务。当宁汉戈找到萧次瞻,两个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宁汉戈向萧次瞻等人传达了省工委承认萧次瞻党籍和在思南建立组织的决定。省工委决定,由萧次瞻、宁汉戈、熊大瀛组成中共思南临时工作委员会,萧次瞻任书记。同年7月,县临工委派萧毓雄赴贵阳汇报工作,报送筹建组织情况和萧次瞻的自传。9月初,萧毓雄带着省工委书记秦天真批示的文件回到思南。随后,正式成立中共思南县委员会,萧次瞻任书记。

从1927年到1938年,萧次瞻与组织失去联系,如今就像与亲人失散多年的孩子,终于找到了亲人。从此,在省工委直接领导下,思南地下党全面开展了活动。

县委成立后,又发展了19名党员。从工作需要出发,先后建立机关、学校和农村(塘头)三个党支部。同时,县委还作出了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的若干决定。县委以办刊物,开设图书馆,组织宣传队、演剧队、歌咏队等形式宣传抗日,反对投降。还将中学生自治会争取过来,更有力地团结教育学生。他们创立了别具一格的“夜呼队”,晚上在城内用土话呼喊抗日救亡口号,以唤起人民参加抗战的决心。在县委的宣传感召下,人们纷纷捐款捐物,支援八路军、新四军抗击日寇。

1938年,县委组织召开了“五一”纪念集会,发表演讲,号召青年以“五四”、“五卅”的英雄们为榜样,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熊大瀛慷慨激昂地朗诵了他在中学时代写的一首诗《悲壮的五月》,收到了明显的宣传效果。

1940年2月,萧次瞻赶赴贵阳,思南县委书记由熊大瀛接任。这时,省工委已经开始疏散工作,秦天真已离开贵州去延安。为了掩护身份,省工委给来到贵阳的萧次瞻找到了去省立医院做会计的职业。4月,中共贵州省临时工委成立,邓止戈任书记,张述成、陈于彤、萧次瞻、杜守敦为委员,萧次瞻兼任秘书长,并负责贵阳地区工作。当萧次瞻发现有人盯梢、处境愈发危险时,陈于彤要他转移,把工作交给杜守敦,他一再表示处理完手上的工作再走。

萧次瞻的革命活动,早在思南就被敌人注意。特务头子陈立夫曾斥责下属无能,连一个“大共产党”(指萧次瞻)也迟迟未收拾。特务于是紧密跟踪,终于伸出了魔爪。7月19日,萧次瞻不幸在省立医院被捕,随即被关押在省保安处监狱二号单人牢房里。

而在一星期前,思南地下党突然遭到袭击。国民党省部组织的“边远农村工作团”纠集地方反动武装,于凌晨包围了县委所在的城区小学,熊大瀛和县委委员李宗泽、商学礼三人当场被捕。8月上旬,熊大瀛等五人被押解到贵阳,关进与萧次瞻同狱的六号大牢。

二号牢房整天见不到阳光,潮湿阴暗。萧次瞻靠来回走动,做些健身运动来抵抗这恶劣的环境。六号与二号正好面对面,在阳光特别强烈的时候,关在六号的熊大瀛等人透过木栅栏里面的小方格窗口,大致看得见萧次瞻那炯炯有神的目光和被须发披覆的面庞。萧次瞻的目光里透出沉着镇定,透出对同志们的关切,给大家以安慰和鼓励。在狱中,他们通过秘密渠道进行联系,作诗唱和,以坚定的信念和深厚的友情,承担苦难,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熊大瀛在诗中写道:

漫忆桃林相碎语,而今翘首望天涯。

漫漫长夜悲虫泣,悠悠清梦怕愁遮。

一别兼年人已渺,春风两度拂桃花。

愿借南归千里雁,带得青鸾到我家。

萧次瞻的诗同样情感真挚,且有师长淳和之风:

历尽崎岖路几程,寸心原意拯危倾。

黄花寂寞悲深院,浓雾迷漫罩古城。

忍受折磨堪砺志,相关痛痒见交情。

劝君正向光明面,心自安详气自盈。

被捕之后,萧次瞻曾给党组织送出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不幸被捕,决不屈服。以身殉党,同志放心。”敌人对萧次瞻多次审讯逼供,但一无所获,便以教育厅厅长的职位诱劝,更遭到拒绝。冬天到了,敌人对萧次瞻进行了残酷的折磨。1940年11月下旬,萧次瞻在夜间被秘密转押到三号牢房。他意识到最后的时刻迫近了,为激励后继同志,他在一张粗纸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很快便在监狱中传诵,被称为《新正气歌》:

……

大义须舍身,慷慨意何辞。

不恋我生前,前事一笔除。

不虑我身后,后事有人继。

人生持久战,小败大胜利。

招手有巨人,普罗米修士。

1940年12月7日的深夜,萧次瞻被秘密杀害于保安处内的防空洞里,时年3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