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积璋(1906—1938),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第七十师第二〇五旅少将旅长。
徐积璋,字耀堂,山西襄陵(今襄汾)西徐村人。自幼聪颖好学,富有正义感。从襄汾赵曲第二小学毕业后,考入阎锡山部山西学兵团(后改称北方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历任西北军排长、连长、营长。后又入南京陆军大学深造。毕业后回山西,任绥靖公署参谋科长。他秉性刚正。在率部驻防乡宁楼儿沟期间,一股溃兵流窜到襄陵河西一带残害百姓,徐积璋闻讯后气愤异常,当即派兵围剿。并配合自卫队,铲除了盘踞在当地的数股匪徒。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日军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徐积璋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总队第一大队大队长,率部英勇杀敌。10月,日军侵入山西腹地,中国各路抗日军队云集晋中,在忻口一线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战斗。徐积璋时任第十九军第七十师第二〇五旅团长,担任中央地区的作战任务。他亲临前线督战,鼓励官兵誓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官兵们奋勇杀敌,日军损失惨重。历经三官峪口、梁家坪、夏县、鸡公山诸役,徐积璋因战功升任第二〇五旅少将旅长兼晋西南十八县保安司令。
忻口战役后,徐积璋率部退入闻喜县山区。他不断派兵袭击日军据点,使敌人兵力受到牵制,有力地支援了抗日前线的斗争。徐积璋部纪律严明,将士作战勇猛,在乡宁单石碑、小丸山、铺头一带屡败日寇。调驻新绛、稷山后,又屡战屡胜。夜袭水头镇杨家岭一役,更使日寇丧胆。老百姓编歌谣唱道:“前宫、后宫、八卦宫,二〇五旅打先锋,日本鬼子抱头窜,从此不敢再上山。”
1938年,徐积璋率部驻扎在鸭河原上、沟西庄一带。为了避免老百姓受到日寇伤害,他向当地每个村都派驻一个连。为了不惊扰百姓,他每次回家探亲到达邻村时,都要下马步行二里多路回家。《鸭河村志》记载,当时部队经常组织剧团在各村巡回演戏,宣传抗日。“人之初,性忠坚。爱国家,出自然。国不保,家不安……”是当时流传下来的“抗日三字经”。
1938年12月4日夜,为消灭闻喜县境内的抗日力量,日军集中主力四千余人,在飞机、大炮等优势火力的掩护下,向闻喜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徐积璋亲自率队迎敌,在稷王山将门口一线浴血奋战,阻击敌人。敌军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对我军阵地发起疯狂冲锋。徐积璋率领官兵沉着应战,利用地形顽强地阻击敌人。战斗异常惨烈,阵地数次异手,而日军的冲锋毫无进展。战至5日清晨,日寇伤亡惨重。最后,敌人凭借优势火力和空中支援,致使我军阵地相继丧失。徐积璋指挥预备队冲上阵地,与日军展开激战。至午后1时许,徐积璋在战斗中不幸被敌机炸弹击中头部,壮烈殉国,时年32岁。
2015年8月24日,徐积璋将军入选国家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三路里镇鸭河村,矗立着一座“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七十师二〇五旅抗日将士殉难纪念碑”,碑后是一座圆形大墓,安葬着二〇五旅阵亡将士忠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