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三(1898—1930),又名懋廷、茂廷,化名材登,字正麟,笔名正零、齐人,云南祥云人。早年就读于大理县高等小学和中学、昆明成德中学,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预科。怀着“科学救国”的志向,潜心研究数学、物理。1922年后逐渐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参加了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担任法文组的翻译,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年底经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北大上学期间,因家庭经济困难,王德三与哥哥王复生以轮换教书来维持学业。1923年,他接替王复生到陕西,在华县咸林中学任数学教员。1924年夏,应李子洲的邀请,到绥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任国文教员。教学中,他既重视应用文写作和民间文学的讲解,又注意思想性,对《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中的一些名句详加讲解,且课外指导学生阅读《中国青年》、《向导》、《共进》等革命书籍和进步刊物。还和李子洲一起在学校成立学生会、青年协会、青年读书会,开展各种文体活动。1924年11月,李子洲、王懋廷、田伯英在绥德四师成立陕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绥德小组。12月,成立SY(社会主义青年团)绥德支部。不久改为CY(共产主义青年团)绥德特别支部,王德三任书记。特支成立后,曾赴榆林建团,成立了共青团榆林中学支部,并介绍刘志丹等17人入团。还派人到瓦窑堡、延安、山西汾阳等地开展建团活动,组织团员深入工厂、农村和军队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在如何开展工人运动问题上,团组织内部发生了争论。一种意见认为陕北没有现代化工厂,工人都是从事木石劳作的手工业工匠,而且分散各地,很难组织开展斗争。王德三则认为,应该从陕北的实际出发,有什么工人就组织什么工会,陕北城镇苦力人数多,是一支很大的革命力量,开展工人运动是有充分条件的。他把两种意见写信报告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负责人邓中夏。邓中夏回信支持王德三的意见。于是,绥德工会很快地成立起来,木匠、铁匠、石匠、砖瓦业、泥水业、担水业和“脚户自保会”等行业工会也相继成立。这些工会组织在团结方方面面手工业工人和脚户同军阀、厂主及豪绅进行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外,王德三还和李子洲、田伯英派学生深入农村帮助建立农民协会,在绥德县城成立了平民学校。
1925年1月,为响应中共中央和孙中山共同倡导召开国民会议的号召,王德三和李子洲、田伯英、杨明轩等共同发起成立陕北国民会议促成会,在陕北九个县成立分会11个。绥德党团组织利用寒假组织学生回农村开展宣传活动,散发传单8000多张。3月中旬,孙中山逝世的消息传到绥德,王德三与李子洲共同主持召开了有数千人参加的追悼大会,宣传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号召各界群众继承孙中山遗志。同年“五一”、“五四”、“五九”(国耻纪念日),王德三和李子洲一起主持召开纪念会,向团员和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五卅惨案发生后,率领团员和学生走出学校,到街头巷尾游行示威,发表演说,开展募捐;组织宣传队到城乡宣传抵制日货,声援上海工人和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1925年,王德三从陕北重返北京大学,转入哲学系学习。1926年初,任共青团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是年春,调任广州黄埔军官学校政治宣传科科长兼政治教官,主编《黄埔日刊》。1927年2月,调任中共云南临时省委书记。
大革命失败后,王德三向云南党组织传达了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并作出了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的部署。1927年冬至1928年春,深入到阿迷(今开远)、蒙自、文山等地检查指导党的工作,和当地中共组织负责人一起恢复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1928年夏,赴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为大会宣传委员和财政委员会委员。他在会上提出党内要切实制止盲动主义倾向,被大会采纳。会后返回云南,主持召开党员代表大会,传达中共“六大”精神,当选为中共云南省委书记。
1930年11月中旬,因叛徒出卖,王德三在昆明附近被捕。国民党反动派对他软硬兼施,妄图从他口中得到中共云南地方组织的重要机密。但他坚贞不屈,在写给父亲的信中说:“儿已处此境地,如果要偷生苟活,那就要做出些无廉耻的事情,那时你儿子又有什么脸在人世上……儿现时只有拿定主张,把身子献给人类了!”同年12月31日,王德三在昆明英勇就义。
(来源: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