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尧,学名王道德,曾用名王为公、王道兹、王铁夫,1910年2月生于黑龙江省阿城县一个小职员家中。自幼随父迁居黑龙江省安达县,父亲王廷茂是安达站的铁路工人,曾参加过中东铁路工人的赤色工会,接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较早,并在长期与苏联工人共事中学会一口流利的俄语,后在哈尔滨一家丹麦人开设的宝隆洋行做俄语通事。王学尧从小就喜欢听父亲讲苏联红军闹革命、推翻沙俄皇帝的故事。
十月革命后,中东路沿线开始兴办新学,安达站也创办了一所华俄小学(后改为兴安中学)。王学尧由私塾转到这所学校读书,并开始学习俄语。中学毕业后,王学尧考入哈尔滨法政大学经济系,他想通过法律来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读书期间,王学尧坚持半工半读,课余时间给人讲授俄语,取得一点微薄收入来维持读书生活。他刻苦攻读,学习成绩优异。1926年,王学尧毕业于法政大学,后来在哈尔滨第二女子中学任教,并在北满翻译社兼任俄文翻译。
九一八事变前夕,王学尧全家搬到哈尔滨,住在新安埠(现道里区)安丰街31号。不久,王学尧结识了住在一个大院里的在报馆任绘画编辑的金剑啸。两个同龄人,一个是才华过人的画家、艺术家,一个是翻译,他们有共同的志趣,常常在一起交谈。他们的话题常常是十月革命后的苏联,中国的时局、现状和未来,特别是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的刻骨仇恨。相同的政见,使他们成为彼此信任的好朋友。在金剑啸的帮助下,王学尧阅读了高尔基的《母亲》等苏联文学作品和《唯物史观》等马列主义书籍,提高了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认识。
1932年春天,杨一辰就任中共哈尔滨市委组织部长,满洲省委安排他住在金剑啸家里。王学尧很快就结识了杨一辰,对他格外敬重,多次邀请杨一辰到家里做客。杨一辰在与王学尧及其父亲的接触中,了解到这是一个爱国的家庭,特别是对热情、聪明、沉着的王学尧有了全面的了解。从多次谈话中,杨一辰知道王学尧在大学期间就参加过学生运动,多次表示立志抗击日本侵略者,献身于拯救祖国的事业。王学尧在杨一辰、金剑啸的培养和教育下,于193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学尧入党后,按照地下党组织的部署,以哈尔滨道里八道街白俄饭店翻译的公开身份为掩护,承担了与江北抗日武装部队接头,运送传单、文件的任务。他机智果敢,不辞辛苦,把组织交给的每一项任务都当作神圣的使命来完成。有一次,他接到一项重要任务,把刚刚印好的一批传单装在一个类似点心盒子的薄包里,在指定的时间、地点与接头人交换。当他准时来到接头地点——道里中央大街马迭尔宾馆的一侧,有一位身穿长袍、头戴礼帽、手拎同样点心盒子的人也同时来到。两人四目相对,异口同声地说了声:“是你!”这位接头人是哈工大的高成儒,他们在读书时参加学生运动就相识。老友相逢只是会心地一笑,就立即交换点心盒子,离开接头地点。王学尧刚要离去,发现高成儒的后边跟着个“尾巴”,便闪在一边紧随其后。他机智地追到特务的侧面,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包石灰,投向特务的脸部。只注意前方目标的特务没有任何防备,顿时捂住眼睛一阵乱叫。王学尧这才悄悄离开现场。
1932年秋,由英国人出面在哈尔滨主办的英亚社(共产国际驻哈机关)要发行一种俄文报纸《哈尔滨新闻》,地下党组织推荐王学尧去做俄文编辑,参加《哈尔滨新闻》的编译工作。此时,他和金剑啸密切配合,在当时的《国际协报》《大北新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进行抗日宣传。
1933年,党组织决定王学尧负责哈尔滨道里区委的领导工作,主要任务是在各大中学校发展党团组织。王学尧以法政大学学生的身份,积极活动在哈工大、哈医专、扶轮学校、铁路业余技术传习所、三中等校学生中,进行抗日宣传。他根据青年人积极、热情、好动的特点,把文体活动的场所做为进行宣传鼓动、结交青年朋友的阵地。王学尧能说善写,还喜欢打球、赛跑、游泳、滑冰、滑雪。为了适应各种艰苦的斗争环境,他夏天在暴风雨中淋浴,冬天顶着风雪跑步。他常鼓励同志们说:要报效国家,就必须有强壮的体魄和各种生存技能,遇雪能滑,逢水能渡,有马善骑,有枪能射,会开火车、汽车,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典型的游击队员,随时准备开赴抗击侵略者的战场。由于长期锻炼,王学尧身体健壮、体力过人、皮肤黝黑,因此,同志们都叫他“黑王”,当时的大中学生都知道黑王的名字。
为了在铁路工人中发展共青团组织,王学尧到三棵树铁路机务段当扫车工人。不久,就在那里建立了团支部,吸收了20多名铁路工人加入团组织。王学尧还动员一些青年参加口琴社,他亲自到口琴社去给青年讲时事政治。在他的努力工作和宣传鼓动下,哈尔滨的各大中学校很快建立了抗日救国会和党团组织,发展了一批学生党员。不少学生后来参加了抗日联军,成为真正的游击队员。
为了党的事业,王学尧早已坚定了奋斗终生的思想。他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坚持长期苦干,才能取得抗日救国的胜利,要随时准备牺牲一切,乃至最宝贵的生命,一切都从党的事业需要出发。当别人为他介绍女友时,他说:“我要找一位没有听过火车叫的纯朴山村姑娘做妻子。头脑如一张白纸,没有五颜六色,我要把她染红就一定是正红。”
1934年8月,王学尧同孤苦无依的乡村姑娘周占英结婚。周占英虽没有文化,但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王学尧给她讲抗日救国的道理,她进步很快,不久就负担起为地下党保管文件的重要工作,她身上总带着火柴,准备有情况随时把文件烧掉。王学尧告诉妻子:“凡是来咱们家的朋友,都是拼着性命救国救民的英雄,我们也要拼着性命保护他们。”每当有同志到家里来,周占英都端茶送饭,用心接待,默默地负担起站岗放哨任务。王学尧对妻子的配合十分满意,夫妻相亲相爱,互相尊重,情深似海。
一个寂静的冬夜,寒星眨着困倦的眼睛,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天气冷得出奇。刚刚脱衣躺下的周占英和老妈妈,突然听到院子里传来嘎吱嘎吱的脚步声,继尔又传来轻轻的叩门声。周占英忙起身开门,闪进来的是带有一股冷气的赵尚志。周占英端来一杯热茶,老妈妈招呼着到炉子旁暖和暖和。赵尚志忙接过茶说:“不成,我必须出去一趟,只是脚踩雪的声音太响。看来我只好把鞋脱在家里,光着袜底出去了。”老妈妈说:“这可不行,会把脚冻坏的。”周占英忙找来麻袋片、棉花和布条,让赵尚志把脚包起来。赵尚志按照周占英的办法把脚包得严严实实,又轻又暖。他走出去试了一下,果然一点声音也没有。赵尚志指着自己的脚风趣地说:“这回我可成了飞毛腿了。”
1935年4月,中共满洲省委书记杨光华在到莫斯科之前,派王学尧到中共密山县委工作。当时的密山是敌人重点“扫荡”地区,抗日同盟军已转移到勃利一带活动。王学尧途经牡丹江与吉东党组织取得联系,到指定的地点开展工作。有过各种艰苦生活锻炼和充分思想准备的王学尧,很快就适应了那里的艰苦斗争环境,掌握斗争特点。他打入伪军中进行活动,不久就成功地组织了一次伪军哗变,为抗日队伍筹集了一批物资弹药,发展壮大了抗日力量。
10月,密山党的组织遭到破坏,王学尧回到哈尔滨。当时的哈市也处在敌人疯狂破坏和搜捕的白色恐怖之中。省委指示王学尧先在家里隐蔽一段时间。情况稍有好转,王学尧就到翻译事务所去帮忙。由于叛徒告密,王学尧于1936年4月被日本宪兵队逮捕。
王学尧先后被关押在日本特务机关和道里监狱,敌人对他进行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王学尧视死如归,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给狱中难友做出了光辉的榜样。10月,敌人以中共密山县委书记的“罪名”判处王学尧死刑。牺牲时,他年仅2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