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止戈

来源:中华英烈网 责任编辑:高千一 2018-01-10 09:49

武止戈,又名熹祖,化名胡之康,1902年4月30日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县武赵村一个绅士家庭,后全家迁居西安。在进步教师蒲化人的影响下,武止戈广泛搜集反映新思潮的书刊阅读,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使他开始认清国家沉沦、政府腐败、社会黑暗的严重局面。

1919年5月,北京爆发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消息传到西安,武止戈与其他进步学生一起,在省学联的领导下,冲破学校当局的阻拦,勇敢地走上街头,在钟楼、鼓楼散发传单,声援北京学生的正义斗争。在临时搭就的讲台上,武止戈慷慨陈词,发表演说。每每讲到列强肆虐、国土沦丧时,他声泪俱下,听者无不感动。

一天,在古城西安最繁华的东大街,焚烧日货行动正在进行。武止戈拿来自家使用的日产洋布、洋伞等,毫不犹豫地投进火中。他一边扔,一边向围观群众痛斥北洋军阀的卖国行径,号召人们抵制日货,使用国货。在他的热情感召下,过往行人纷纷从家里拿来日货,投进熊熊燃烧的火堆中。

不久,武止戈和焦启恺等一起成立了“诚社”,以忠诚老实自励,并创办了一个宣传学习新文化、新思想的《互助周刊》。

身为富家子弟的武止戈,并没有为优越的家庭环境所沉醉,却满怀忧患,忧国忧民。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他与好友屈武、邹军等人商定去外地求学。1920年,他考入天津南开中学。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社会问题》和《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他眼界豁然开朗,从此立下了改造旧中国的宏愿。

1921年12月,武止戈等人筹办成立了天津南开学校陕西同乡会。他们把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件寄往故乡,寄往西安,表示愿同家乡学生一起,“组织团体和出版刊物,把各界的黑幕尽量地介绍出来”,“同心协力去奋斗牺牲,破除黑暗的势力,努力向光明的路上去!”翌年初,《贡献》月刊又在他们的手中诞生了。武止戈撰写了许多文章,热情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号召陕西青年奋起改造社会,为世界上大多数人谋幸福、争自由、求平等。武止戈精力充沛,学习工作刻苦认真,从文章撰写、编校到杂志出版、发行,他跑得最勤,时间久了,大家亲切地送了他一个“腿腿”的外号。虽然杂志只出了4期,但在宣传移风易俗、改造社会,以及倡导马克思主义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誉为是一本“宗旨正大,议论卓越”的革命刊物。

1922年,武止戈中学毕业,从天津来到北京,准备报考大学。在这里,他结识了陕西旅京的学生领袖刘天章、魏野畴、李子洲、杨钟健等人,共同的革命理想使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尤其令他激动的是,通过刘天章的引荐,他认识了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教授,多次聆听他的教诲,思想觉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1923年,武止戈迎来了自己政治生命中新的起点——经刘天章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后,他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更加自觉地投身到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中。他参加旅京陕西学生的进步组织——共进社后,常常挑灯夜战,奋笔疾书,为《共进》杂志撰写文章。特别是在革命的道路和方法问题上,他提出“领导陕人武装起来,建立革命政府,打倒军阀,赶走流氓政客”的主张。

1923年夏,武止戈担任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在李大钊的指导下,他积极发展壮大团组织,仅半年时间,团员就由原来的不足百人发展到180余人,成立了20多个团支部。他还带领团员深入工厂办劳动补习学校,教工人学文化,讲解国际国内时局;拉家常,了解工人的思想和生活。由于武止戈平易近人,深得工人信任,大伙都愿将心里话说给他听,遇到难处也跑来找他帮忙。正如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二大决议中赞扬的:“北京地方团,对于政治宣传,尤其是学生运动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

1924年初,党组织送武止戈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同年5月,又派他前往苏联东方大学学习。赴苏前,武止戈回了一趟陕西,与王尚德、魏野畴等一起创建了陕西地区最早的两个团组织——渭南赤水支部和西安支部。

7月,武止戈从西安来到天津。当他与中共党员张宝泉等人乘上赴苏的轮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航行时,武止戈翘首回望,默念着:“再见了,我的祖国!我一定不辜负您的厚望,早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当时的苏联,正处在百废待兴、饥寒交迫的困难时期。武止戈在苏联连肚子也吃不饱。艰苦没有吓倒武止戈,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国际共运史》《联共党史》等课程,成绩优异,俄文更是出色。同学们说:“谁俄文有问题,去找武止戈,他是我们的‘活字典’。”

1925年夏,武止戈被派往西伯利亚和黑海地区从事工人运动,吃住在工人们中间。白天和工人们一起下海捕鱼,下窑挖煤;夜晚,每当劳累了一天的工人们开始进入梦乡,武止戈还就着昏暗的灯光,伴着呼啸的寒风,披着一件旧大衣读书。艰苦的环境,恶劣的气候,使他变得又黑又瘦,同时也锻炼了他坚强的革命意志。

一年半的工作结束后,武止戈告别了与他朝夕相处的工人兄弟,回到了莫斯科,转入中山大学学习,同时任中共旅莫支部书记。尽管学习、工作两副重担在肩,但他对各项工作抓得细致、扎实,有条不紊,使旅莫支部被人们誉为“党内驻苏大使馆”。

身处异国他乡的武止戈,时刻关心着国内政局的发展。在得知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浪潮如火如荼时,他向党组织提出学习军事的要求,经批准进入列宁格勒军事政治学院学习理论,并到苏联红军中代职实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党组织批准了武止戈回国参加抗日作战的请求。次年2月,武止戈回到祖国。不料途经哈尔滨时被逮捕,羁押于沈阳、大连等地。酷刑和非人的折磨使他身染重病,生命垂危,后经党组织和友人营救,才恢复自由,并养好身体。

1933年初,武止戈来到张家口,与张金印、吴化之一起组织中共张家口特委。此时,日军大举向华北逼近。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决定联合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等爱国将领,筹划成立察哈尔绥远抗日同盟军。受中共张家口特委和冯玉祥将军的委托,武止戈日夜兼程,穿越内蒙古大草原,到苏联驻蒙古使馆争取苏联援助的工作。

1933年5月26日,冯玉祥在张家口就任抗日同盟军总司令,方振武任前敌总司令,吉鸿昌任前敌总指挥,武止戈先后被任命为总部高级参谋和北路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6月下旬,他与吉鸿昌率部英勇出击,收复康保、宝昌、沽源等数县。7月上旬,抗日同盟军又兵分三路,对日军重兵镇守的多伦县城发起猛攻。日军凭借坚固工事顽抗,还派出3架飞机轰炸扫射,抗日同盟军3次攻城不克,伤亡严重。武止戈心急如焚,与吉鸿昌一起分析研究,决定采取内外夹击和夜战解决战斗。7月11日那天,他们派副官和挑选出来的40余名精干士兵扮做商贩,分批混入城内;又组成一支敢死队,由吉鸿昌、武止戈亲自率领,从西、北、南3个城门向敌人发起进攻,在混入城内的战士策应下,打开西门,冲入城内。在一片喊杀声中,敌人惊慌失措,遂向城东北角退去。巷战肉搏3小时,将日军消灭大部,溃兵弃城而逃。至此,失陷70余天的多伦城,经抗日同盟军5昼夜鏖战后宣告光复。

抗日同盟军的节节胜利,极大鼓舞、振奋了抗日军民的斗志,也使日伪军大为震慑。他们一面派重兵反攻多伦、沽源,一面加紧勾结国民党投降派何应钦,共同围攻抗日同盟军。面对强敌,吉鸿昌与抗日同盟军各将领联名发表通电,表示“誓以战士之碧血,渲染塞外之秋草”,决心将日寇赶出中国。

根据中共中央前委指示,抗日同盟军日夜兼程,准备攻打承德。其后,前委又贸然提出“打进北平过中秋”的口号。武止戈等人据理力争,坚决反对这一冒险计划,建议到党和群众基础较好、又有回旋余地的陕北去,同刘志丹等人领导的陕北红军汇合,扩大革命根据地。但可惜,他们的正确主张没有被前委采纳。

1933年9月下旬,武止戈协助吉鸿昌、方振武等抗日同盟军将领,率部三四千人,由独石山出发,高唱“同胞武装起,携手去杀敌。壮士怒冲冠,日阀心胆寒。边疆一场战,失地夺回还。望我劳苦兄弟,英勇杀敌莫迟延”的战歌,冲破敌人的几道防线,连克怀柔、密云、昌平等县城,攻占了大小汤山,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敌人不甘心失败,调集大量兵力,对抗日同盟军围追堵截。10月13日上午,在河北省顺义县西许南园村抗日同盟军驻地上空,突然飞来十几架日军战斗机。“轰隆隆”的炸弹声响过,顿时火光四起,弹片挟着碎石漫天呼啸。“危险!快趴下!”在硝烟弥漫的烟尘中,身材瘦高的武止戈骑着一匹白色战马往返奔驰,大声疾呼。突然,一颗炸弹落在他的身旁,他和战马一同倒在血泊之中,英勇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