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海,原名周志光,汉族,1921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县小屯村的一个贫农家庭。因受到抗日救亡的影响和进步教师的引导,少年时代的王富海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他在临清省立第十一中学毕业后,毅然投身到党领导下的抗日阵营之中,并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起初,他在临清战委会担任宣传员,随后又任临清二区游击队指导员。1938年至1939年底,任中共清平县委民运部长。1940年初,调任中共运东地委青委会书记。
1941年,年仅20岁的王富海就担任了中共博平县委书记。那时的博平县正处在日寇、伪军、顽匪等敌对势力的白色恐怖之下,王富海冒着随时都会牺牲的危险,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与敌人顽强斗争了五年之久,迎来了抗战胜利。此后,王富海又带领博平县人民进行了反奸、反霸斗争,实行了土地改革。1949年1月,王富海被任命为中共聊城地委南下支队六大队组织部部长。同年5月,率队到达江西赣东北地区,任贵溪地委组织部部长。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同年11月,他又同其他几位领导同志一起,带领西进支队四大队的干部来到贵州省镇远地委工作,任中共镇远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中共镇远地委建立初期,整个地委班子只有吴肃、王富海、王耀华、曾宪辉和袁子清5人。
1950年初,盘踞在黔东南地区的敌特组织遵照国民党反动派溃逃台湾后“将反攻大陆”的妄想指令,借助这里山高林密和少数民族聚居的特点,大肆密谋和部署“应变计划”,先是极力阻挠我军解放黔东南,继后又进行疯狂破坏活动,妄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各地匪焰十分嚣张。
在匪情极其严重的情况下,中共镇远地委指令余庆县撤出的干部暂到黄平县旧州镇集结待命。为了鼓舞解放军官兵和驻地干部群众的剿匪士气,1950年4月13日,王富海受中共镇远地委的委托,前往黄平开展对敌斗争的组织动员工作。根据当时掌握的敌情,黄平县委分析潜伏在黄平县旧州区一带的土匪可能在最近几天要有大的武装暴乱,县委领导劝王富海留在县城,然后通知余庆县的干部到黄平县城来开会研究剿匪工作。但王富海为了安定和鼓舞军民的剿匪斗志,自己坚持必须前往旧州做解放军指战员和干部的思想工作。他的决心深深感动着每位干部和战士。黄平县委在王富海到来的当夜用电话与余庆县领导联系时,被守总机的敌特分子(系人民政府留用的旧职人员)偷听,并将情报传递给土匪。第二天上午,县委发现电话已不通。为了保护王富海的安全,县保卫队派三班和五班共23人,由指导员杨云福带领执行护送任务。加上王富海及其警卫员吴瑞春、县委警卫员徐德运,总共26人组成一个加强班,随行还配备两挺机枪和两匹马。
出发前夕,战斗小分队临时召开会议,从思想上作了战斗动员和准备。小分队荷枪实弹,在王富海的带领下,由县城沿黄(平)余(庆)公路向旧州古镇进发。当他们一行来到梨树坳山下,前进到梨树坳南侧150米的转弯上坡处,四周山上突然枪声骤起。小分队的退路被土匪密集的火力封锁,全体指战员此时已闯入敌人的包围圈和射击范围。数百名土匪占据有利地形,以茂密的山林作掩护,居高临下向这些解放军干部和战士下毒手。
由于小分队处于土匪的夹击之下,火力无法展开,王富海立即对大家说:“旧州离这里只有十里的路程,一五〇团的同志护送石光去黄平,按原定计划也应该到了。我们出击一下,待一五〇团战士赶到,从两面夹击,倒是一个消灭敌人的好机会!”指导员杨云福接着下令:“三班正面冲上去,五班跟我掩护三班,保护首长。”在两挺机枪掩护下,徐德远等9名战士刚冲上坡,当即就有7位战士中弹牺牲。接着,副班长潘昌选带领一队战士向坳口的几户人家冲去,途中又有5位战士倒在血泊中。此时,三班的机枪也被打哑,两匹战马还相继被打死。虽然王富海腹背受敌,但仍十分镇定地指挥战斗,并带着指导员杨云福、警卫吴瑞春和一名战士去抢夺左面制高点。当他们冲到半山腰的核桃树下时,王富海被土匪疯狂扫射的罪恶子弹击中牺牲,年仅29岁。
当晚,旧州区委将殉难烈士的遗体分别运到旧州北门东岳庙遗址和东门外安葬。嗣后,中共黄平县委和县人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在沉痛纪念中号召全体党员干部要学习烈士们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事迹,为夺取剿匪战斗的最后胜利做出更大贡献。
1985年,黄平县人民政府拨款将王富海烈士墓扩建为烈士陵园,并将原葬于旧州东门外与王富海同时同地殉难的杨福云等17名烈士的遗骸迁葬于右侧,同时又分别把在1950年于东坡等地剿匪中英勇牺牲的李庆元、胡新民等27位烈士的遗骸移葬于左侧。其中,王富海烈士的碑文系首任中共黄平县委书记兼县长、后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玉环同志撰写。
(来源:《临清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