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义臣,原名唐相,1894年出生在河北省迁安县唐庄村一个农民家庭。唐义臣幼时天资聪明,活泼可爱,深受家人和邻里乡亲们的喜欢。他读过四年私塾,学习了一些文化知识,成了村里的“小先生”。他16岁时,就赶辆大车奔波于天津、北京贩卖花生米。因他为人诚实,性格豁达,拉下了许多主顾,结识了许多挚友,后来就在村里建了一个花生米加工厂,买卖越做越红火,天津东胜公司等大货栈均称他“财神唐二爷”。
1933年,侵华日军入侵冀东,烧杀抢掠,伪政府横征暴敛,唐义臣的产业濒于破产。他痛恨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行径,认为只有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才有中国的民生。于是,他毅然离开家乡,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由于他智勇兼备,很快被提升为营长。一次战斗中,营指挥所被日军包围,突围中大部分战士牺牲。唐义臣虽幸得突出重围,却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后来辗转到青龙县当了长沟警察分驻所巡官。不久,经一位在直奉交战中与张作相(张作霖结拜兄弟)结交的皮影匠的介绍,辞去了巡官职务,投奔张学良,当上了山东济南府稽察处处长。时间不长,由于他不满国民党对日本的不抵抗政策,遂辞去稽察处长职务,回到乡里,当上了陈官营驻所巡官。这时,长城内外盗匪蜂起,迁安县内乡绅自筹款项购置枪支弹药,成立了民间地方武装组织——民团,唐义臣又被推选为陈官营乡民团团佐。
唐义臣爱护乡里贫民,扶危济难,凭借自己的声望,亲自出面去官府要粮要款救济灾民。他还常常代人打官司,为民平愤、伸张正义。唐庄村唐树云吃了冤枉官司,被关押四个多月,唐义臣奔波县府数次替其伸冤未能奏效,后来典当了自家四亩地将其赎了出来。
唐义臣忧国忧民,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1938年7月,冀东人民武装抗日暴动爆发,唐义臣立即率民团起义,成立了200余人的暴动队伍。由于唐义臣懂军事,能够严明纪律、严格训练,这支队伍有较强的战斗力,永兴庄、陈官营、夏官营等伪警察所相继被其瓦解和摧毁。
8月5日,八路军第四纵队三十一大队政治处主任孔瑞云、一营营长李湘率部解放了迁安县城,成立了迁安县抗日政府。唐义臣率领队伍在县城接受八路军和抗日政府领导与整编,被授予“迁安县抗日游击队”称号,唐义臣任大队长,唐聪任副大队长。
8月11日,日伪军进攻迁安县城,抗日政府和三十一大队政治处干部和各暴动队伍干部主动撤至滦河西杨店子、柳沟峪一带。不久,日伪军撤出,唐义臣所部和王晓岚率领的迁安县抗日游击队第一大队进驻县城。与此同时,迁安县抗日政府随之再度进驻县城。不久,日伪军乘坐伪装商船,从西峡口顺流直下,由黄台山登岸包围了县城。战斗打响后,王晓岚率部守北门,唐义臣率部在东门迎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方寡不敌众,县城失守,唐义臣率领队伍撤返陈官营一带修整。
9月下旬,八路军第四纵队因北进都山受挫,转进平西整训。唐义臣和王晓岚一道率部追赶主力部队,10月初进驻刘总旗营(今北营)。10月7日清晨,日伪军包围了刘总旗营,王晓岚、唐义臣率部迅速抢占有利地形顽强抗击。因敌方人多势众且火力凶猛,正面交锋中我方并无优势,唐义臣遂命司号员韩兴奇撤至敌右侧吹号将敌人引开。激战中,韩兴奇受重伤,唐义臣迅速赶至他跟前,卧地吹号继续吸引敌人。这时,几名日军向他包抄过来。危急中,暴动队员孟宪春用刺刀连杀三名日军,不料缠斗中又被敌人拦腰抱住,唐义臣见状回身将该名日军击毙。这次战斗,我方伤亡惨重,唐义臣所部大多溃散,王晓岚率领的迁安县抗日游击队第一大队也伤亡过半。
暴动失败后,日本侵略者疯狂捕杀暴动队员,副大队长唐聪、队员刘田河等先后被捕,被杀害于杨官营。1939年3月17日,伪迁安县警备团团长汤鹏举带领特务队,将在亲友家栖身的唐义臣抓捕后投进监狱。关押期间,敌人千方百计诱降唐义臣,并以官职相许。面对敌人的利诱,唐义臣嗤之以鼻:“我要做一名真正的中国人,卖国求荣,屠杀同胞,官职再高我也不贪图。”敌人见软的不行,便对唐义臣施以酷刑,皮鞭抽打、灌辣椒水、压杠子、开水烫等残暴手段都用上了,但唐义臣铮铮铁骨,坚贞不屈,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软硬兼施均未奏效,恼羞成怒的敌人于1939年9月28日将唐义臣这位深受人们钦敬的抗日壮士枪杀于黄台山。
(素材来源:《迁安红色记忆》 文稿整理:吴振强、张宗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