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维扬:一生忠于“党先生”

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4-12-30 14:00

田维扬,原名田文扬,1906年11月生于湖北省枣阳县(今枣阳市)吴家店皇村一个农民家庭。7岁入私塾读书,10岁起给地主当长工。1927年参加鄂北起义。1928年到国民革命军湖北省警备第5团当兵,后编入独立第15旅。1929年12月参加大冶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193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5军第5纵队排长,红8军第4师第2团排长、连长,红3军团参谋、第5师第13团营长。参加了攻打长沙、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曾获三等红星奖章。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15军团第81师营长、骑兵团团长、第75师第225团团长。率部参加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1936年11月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军事二队学习并担任队长。1938年5月毕业后任八路军第115师教导营总支书记、苏鲁豫支队参谋长,八路军第5纵队第1支队政治委员、教导第1旅第1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3师第7旅副旅长等职。在山东微山湖、江苏洪泽湖等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3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参加延安整风。1945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日本投降后赴东北,任辽西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骑兵第1师师长、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1师师长、第四野战军第41军第122师师长。率部参加东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作战。辽沈战役期间,为配合主力部队攻取锦州,率部在纵队编成内于塔山地区阻击国民党军增援锦州,激战6昼夜,击退国民党军11个师进攻,为攻克锦州起了重要作用。战后,所属第31团被纵队授予“英勇善战模范团”荣誉称号。继而率部参加平津、渡江、衡宝、广西诸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第41军副军长、军长。指挥部队执行广东西江地区剿匪任务,并解放南鹏岛。1951年5月后任第41军军长兼粤东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水利工程部队副总指挥、人民解放军工兵司令部司令员。参与领导修建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海南岛海南公路建设工程。1954年2月入中南军区干部文化学校高干班学习。1955年9月后任总后勤部后方建筑工程部部长、贵州省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司令员。任贵州省军区司令员期间,发现培养了人民武装干部典型——贵州省军区从江县人民武装部组织科科长吴兴春;借鉴人民解放军开展“五好”运动的经验,率先在贵州省民兵建设中开展以争创“政治思想好、生产劳动好、工作学习好、组织纪律好、执行任务好”为主要内容的“五好”运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7年6月11日在昆明逝世。

一生忠于“党先生”的田维扬中将

■徐春辉

田维扬1927年参加鄂北秋收起义,领导这场暴动的共产党组织被尊称为“党先生”。1929年12月,田维扬参加大冶起义时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他兴奋地说:“我们终于找到党先生了。”次年3月田维扬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在革命战争中身先士卒、屡建战功,是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衔的中将之一。

“中央苏区红军的光荣楷模”

田维扬作战勇敢、不怕牺牲,入党不久就由班长升为排长、连长,成长为一名优秀指挥员。1930年7月,红3军团总指挥彭德怀利用国民党战略部署上的空隙,果断作出攻打长沙的决定,按照部署红8军担任正面进攻任务。战斗中,已升任红8军第4师第2团3连连长的田维扬,率领全连战士浴血奋战,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受到红8军领导的赞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正式组建后,他跟随军团来到中央苏区,率连队参加了五次反“围剿”的斗争,曾先后6次负伤。长征开始后,他带领1营作为“先遣营”战斗在最前面。每到紧急关头,他常激励战士们“与阵地共存亡”“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田维扬后来回忆说:革命时期有一条是坚定的,就是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在敌人面前不屈服、不投降。

田维扬是军事干部,不但能带领战士英勇作战,还特别会做政治思想工作,鼓舞军队士气。行军中,常常见到他帮战士扛机枪;宿营后,和战士促膝谈心,引导大家“倒苦水”“挖苦根”,激发革命信念。他能给战士们讲作战的战略战术,也能宣传受群众支持的红军队伍,把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为此,由邓小平担任主编的中革军委机关报《红星报》,还曾报道过他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和事迹,赞扬东方军是“中央苏区红军的光荣楷模”。1936年11月,在红军大学学习时,田维扬惊喜地发现,他做政治思想工作的事例已作为典型列入了正规教材,供全军学习、推广。

战功卓著的苏鲁豫支队参谋长

1938年5月,“军政两方面都很有作为”的田维扬,来到八路军第115师教导大队任党总支书记,很快又调任苏鲁豫支队参谋长。苏鲁豫支队,前身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部队第685团,也是一支使日伪反动派闻风丧胆、屡建战功的队伍。1938年10月,党中央提出进一步发展敌后游击战争,苏鲁豫支队作为先头部队向山东挺进。初到微山湖以西地区时,丰县伪军头子王献臣欺压百姓、作恶多端,田维扬果断提出首战方案、部署具体工作,成功将其部歼灭,老百姓欢欣鼓舞。之后,他又乘势以军事施压和政治动员的方式,收编了沛县伪军头子籍兴科部。在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里,苏鲁豫支队就将两支较大的汉奸武装打垮一个收编一个,既做到了为民除害,也使支队从3个大队发展成有7个大队、8000多人的抗日劲旅,对打开当地抗日游击战争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9年夏,田维扬被调到苏鲁豫支队一大队,与胡炳云一起担任保卫刘少奇的任务。那时,刘少奇和中原局机关几乎每天都要同党中央和新四军军部联络,敌军侦察到这个情况后紧追不舍。为保护好首长和中原局机关的安全,一大队一两天就要转移一次,有时刚到一个新驻地,又得马上转移。一次,部队刚到水牛冲,日伪军就集中了1个联队的兵力,准备袭击中原局机关。田维扬和大队长胡炳云沉着应战,指挥战士们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最激烈时全体干部和炊事员都投入了战斗。就这样,他们顺利完成了1个多月的警卫任务。1940年8月,苏鲁豫支队一大队整编为第5纵队第1支队第1团,又称“胡田大队”,在胡炳云、田维扬的率领下,驰骋在苏北淮阴地区,多次重创日伪顽军,威震四方,敌人惊叹:“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来了胡老大。”

秋毫无犯的仁义之师师长

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向东北派遣军队,企图一举控制东北。为保卫抗战胜利果实,党中央决定派部队快速进入东北。这期间,还在中央党校学习的田维扬,跟随干部团进入了东北,先后担任辽西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辽吉军区骑兵师师长。1948年5月,他被分配到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1师担任师长。刚一到任,他就深入部队,动员大家为人民扛枪、为人民练兵、为人民打仗,广大指战员士气高昂,决心尽快解放东北全境。这时,党中央因势利导,迅速部署了威震中外的辽沈战役。为保障主力夺取锦州,田维扬所在纵队负责阻击国民党拥有11个师兵力的“东进兵团”。他率领第11师顽强抵抗,为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该师主力团第31团被纵队授予“英勇善战模范团”的光荣称号。

塔山阻击战期间,辽西大地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战士们住在老百姓的果园里,但没吃老百姓一个苹果,被群众赞扬“秋毫无犯”“仁义之师”,受到东北野战军总部的通报表彰。毛泽东听说此事后,称赞我们的战士“不吃是很高尚的”。1949年2月1日,田维扬率全师进抵北平,参与京城警卫任务。为了不惊扰群众,他提醒战士们:“宁啃冰渣高粮面馍,喝‘扎牙根’的凉水,也不能违反‘入城守则’。”战士们披着薄棉被或穿着薄大衣,挤在老乡的门道里、屋檐下,坚持“三请三不进”“三送三不收”。该师第364团4连战士守卫百姓财物毫不动摇,“谁也休想动用人民的东西”;第365团“肖永华连”主动联系群众、为群众做好事。为此,北平群众称赞警卫部队是“秋毫无犯的仁义之师”。作为师长,田维扬为有这样的战士而骄傲,号召全师宣传、推广。

“为建设繁荣幸福的新贵州而努力工作”

1957年6月,田维扬来到贵州省,担任军区司令员,他立志要“为建设繁荣幸福的新贵州而努力工作”。当时的贵州还没有一条铁路,汽车也偶尔才能看到。田维扬说:贵州是个穷地方,我们尤其要和广大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革命本色。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他兢兢业业奋战了8年、2000多个日日夜夜,离开时黔桂、川黔铁路已经通车,滇黔铁路已动工修建。

1960年,贵州发生严重干旱,许多地方颗粒无收,人民群众生活十分艰难。田维扬充分发挥贵州省军区的作用,为帮助群众抗灾度荒付出了大量心血,也在贵州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久久的思念”。当时,罗甸、望谟两县灾情最严重,省军区组织500多名干部,深入到这两个县的4个公社,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干部把自己的粮票买成粮食,送到公共食堂和群众分享,断粮时,带领群众一起上山采集青杠子、蕨菜等野果野菜。时任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周林曾多次讲:在战胜三年严重经济困难中,“省军区的贡献,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