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澍

来源:中华英烈网 责任编辑:高千一 2018-11-15 18:20

唐澍,字东园,1903年生于河北易县。1922年,在保定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上学时,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因参加学潮而被迫辍学。1924年,在进步老师的指引下,他考入广州黄埔军校,为步兵科学员。在校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兼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军事教官,后随黄埔学生军参加了东征讨伐陈炯明的战斗。在著名的省港工人大罢工中,他是罢工委员会工人纠察队总教练和模范大队长。

1926年,受党组织的委派,唐澍告别了妻子杨洁珍和幼女,北上张家口,在冯玉祥部队的军事学校任教官兼队长,后任政治部主任。他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扎实的军事知识,讲课阐述透彻,示范准确。他在讲授马列主义理论时,形象生动,深受学员欢迎。1927年6月,由于冯玉祥接受了蒋介石“清共”的政策,唐澍被“礼送”出境。他从几年的革命生涯中深切感到,干革命要有一支党自己掌握的军队。他遂返回西安,任中共陕西省委军委委员。不久,唐澍赴陕北,在李象九、谢子长、白乐亭等同志的配合协助下,发动了清涧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清涧起义失败后,他毫不气馁,辗转各地,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1928年1月25日,唐澍和另一位同志步行三日,翻越秦岭,到达陕西军阀李虎臣部许权中旅,担任旅参谋长。许权中旅是1927年7月由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和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政治保卫队合编而成的,党团员很多,政治素质好。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们辗转陕西,最后驻扎在洛南县寺坡三要司等地。唐澍到任后,立即与刘志丹、许权中密切合作,很快将党员由56人发展到165人,使这支队伍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

1928年5月,震撼三秦大地的渭华起义爆发,觉醒起来的广大农民群众拿起武器,反对国民党的残酷统治,反抗土豪劣绅的剥削和压迫。地主豪绅们纷纷逃到省城西安,向国民党陕西省主席宋哲元要求派兵镇压。宋哲元深知渭华地区是豫陕交通要道,又是省城的东大门,如果任凭起义蔓延,局面将变得不可收拾。于是他调兵遣将,准备一举消灭起义的共产党员和农民群众。

中共陕西省委针对渭华起义后的形势,指示许权中旅立即脱离军阀队伍,迅速赶赴华县,参加渭华起义。接到这一指示后,唐澍主张立即行动,脱离军阀控制,举起革命大旗,而其他领导同志却主张打完潼关之战、扩大武器装备以后再开往渭华地区。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冯玉祥因豫西战争缓和,不断抽重兵增援潼关,许权中旅在战斗中伤亡很大。心急如焚的唐澍与刘志丹和高克林等人商量,认为党组织在陕西掌握的这唯一的一支武装力量再也不能在此作无谓的损失了,遂趁许权中到潼关附近侦察地形之机,果断地集合部队,立即撤出战斗,陆续开赴华县瓜坡镇。许权中闻讯后,亦骑马赶上了起义部队一同行动。他们就地召开了旅党委紧急扩大会议,决定部队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

5月16日,唐澍、刘志丹等率领部队直奔渭华起义的中心高塘镇。中共陕东特委在这里召开了盛大的军民联欢会,正式宣布西北工农革命军成立,刘志丹为军事委员会主席,唐澍任军事委员会常委兼总司令,王泰吉任军参谋长,许权中任军事总顾问,总司令部下设四个大队、一个赤卫队和一个骑兵分队。唐澍在万人集会上登台,代表西北工农革命军接受中共陕东特委赠予的绣有镰刀斧头的红旗,并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镰刀斧头是我们的武器,干革命靠它,用它,离不开它。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干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建立苏维埃政权,革命就会成功,穷苦人民就会翻身过上好日子!”他的演讲激起了群众的掌声和欢呼。这天,农民赤卫队将三名血债累累的恶绅押进会场,当场处决。

随后,唐澍在高塘镇设立了总司令部,一面张贴布告,公布政纲,一面在四周布置防务,训练部队和农民赤卫队,准备迎击敌人的围攻和反扑。在唐澍和刘志丹的指挥下,西北工农革命军痛击地主武装,截击冯玉祥军队的辎重物资,破坏敌人的公路及通讯设施,使渭华地区形成了以高塘和塔山为中心约200平方公里的红色区域。

渭华起义的枪声震惊了敌人,也引起了他们百倍的仇恨。冯玉祥在取得潼关战役的胜利和巩固了西安城防之后,决定对渭华这块红色政权发起进攻。在宋哲元的指挥下,调集了田金凯、魏凤楼、孙连仲三个师及警察、民团武装,从6月上旬开始对渭华地区进行“围剿”。而李虎臣部也从商县由南向北运动,对西北工农革命军陕东赤卫队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形势十分危急,唐澍和刘志丹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同敌人展开了浴血奋战。6月上旬,唐澍指挥骑兵分队和四大队,在渭南龙尾坡南端设伏,打垮了敌魏凤楼师之一旅人马,挫败了敌人的第一次围攻。6月10日,田金凯的骑兵师从华县出发,夜袭高塘镇。唐澍此时正在高塘镇的司令部,身边仅有一个连和警卫队。由于防范疏忽,待敌骑兵冲到离司令部三里远的骆驼项村时才被哨兵发现。在紧急情况下,唐澍一面派警卫队长张汉泉配合第二大队第五中队及留守人员与敌激战,一面命军委秘书长许维善去箭峪口和塔山送信,命令各队迅速增援。正在高塘镇阻击敌人的战斗异常激烈时,第二、三大队人马及时赶回,从东西两面夹击敌骑兵。敌人误以为中计,仓皇逃走了。

虽然粉碎了敌人两次围攻,但部队也有较大伤亡。唐澍和刘志丹在军事会议上分析,认为渭华地处豫陕交通要道,距西安较近,是敌必争之地,且地域狭小,部队回旋余地不大,不利于部队作战,应向渭北及陕北发展,于是决定派人去这些地区筹集弹药和勘察路线,作好部队转移的准备。

6月20日,敌三个师由宋哲元亲自督战,分东、西、中三路向高塘、塔山进攻。唐澍在高塘门户的魏家塬指挥部队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敌人从正面战场受挫后,又将一个营的士兵换上便衣,悄悄向魏家塬侧翼逼近。唐澍及时识破了敌人的花招,命令陕东赤卫队迅速出击,把这股敌人压了回去。

经过大半天的激战,虽然西北工农革命军消灭了大批“围剿”的敌人,但自身伤亡也很大。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唐澍认为再不能继续死守了。为了保存革命实力,他果断地指挥西北工农革命军和赤卫队向涧峪、箭峪撤退。22日拂晓,敌人发起了全面进攻。西北工农革命军经过战斗逐渐摆脱了敌人的尾追堵击,陆续到达涧峪两岔口。在这里,唐澍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决定部队向洛南山中转移。此时部队仅剩下300余人,他带领战士们不顾疲劳和伤痛,翻过了秦岭,终于来到了洛南县两岔河。

两岔河位于洛南西陲,距县城90华里,山大林深,沟壑纵横,在军事上易于隐蔽,易守难攻,是部队休养生息以图发展的安全地带。两岔河以东30里的保安镇,与两岔河互为犄角,位置十分重要。唐澍派出一个大队驻守在保安镇,司令部和大部分队伍驻扎在两岔河。他与刘志丹积极部署部队的休整和恢复工作,召开了追悼渭华起义死难烈士大会,鼓励战士继承先烈遗志继续革命;动员驻地群众打土豪分财物,处决了当地的地痞蔡林娃和奸淫妇女的坏和尚,没收了保安街“义仓”的粮食和财东杨治太家的银元,分给了当地穷苦的百姓。这些工作使当地的人民迅速组织起来,积极支援和配合部队的行动。这支遭受挫折的部队恢复了生机,革命的火种重新燃起。

6月30日,李虎臣指挥从潼关战场撤下来的方少海、丁增华等残旅,纠集当地豪绅所属的“红枪会”等七八百人袭击保安镇。驻在该镇的大队长赵雅生向两岔河司令部紧急求援,唐澍亲自率近百名战士星夜驰援保安。经过急行军,拂晓时他们到达保安镇。这时敌人从四面包围了该镇,枪声密集,逐渐向他们驻扎的雷家院逼近,唐澍急忙带领部队突围。战斗打得十分残酷,一部分战士被打散,唐澍率领剩下的战士向碾子沟方向撤退。敌人追兵尾随,前边又突遭陈彦策的民团截击,战士们不断伤亡,最后仅剩下唐澍和一名警卫员。敌人狂叫着“抓活的!”渐渐围了上来。唐澍英勇还击,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共产党员、优秀的军事领导干部,全国解放后中共商洛地委和商洛行署为唐澍烈士修建了陵园和墓冢,供后人瞻仰和凭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