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米勒:“杰出的国际主义白衣战士”
■刘志
汉斯·米勒是一位出生在德国的犹太裔医生。他因为反法西斯志向来到中国,后来被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事业所感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并肩作战,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白求恩、柯棣华一样,是一位杰出的白衣战士。新中国成立后,他又率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乙肝疫苗,为新中国的卫生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到“最大的反法西斯战场”去战斗
1915年,汉斯·米勒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父亲是犹太人。1933年,米勒在兴登堡中学毕业,恰逢希特勒上台执政,要求所有中学毕业青年必须参加一年的劳动服役和军事训练方可升入大学或参加工作。米勒的犹太血统使其在劳动服役队中面临被关入集中营的危险,他设法逃出了德国,在父亲的建议下前往瑞士巴塞尔大学学医。米勒的坎坷经历使其在大学期间与思想激进的同学关系亲密,此举招致瑞士当局的反感,要求他半年内离开瑞士,且不得返回德国。他的同学中,有一位来自中国的进步青年江涛声。江涛声对他说“中国是最大的反法西斯战场”,米勒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直接参与反法西斯战斗。在国际主义的感召下,米勒坐上了从法国马赛港出发前往中国香港的轮船,当时他年仅24岁。
1939年5月初,米勒抵达香港,迅速与由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取得联系。“保盟”中央委员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将米勒介绍给同为“保盟”中央委员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1939年6月,有一批海外捐赠的战备用品要运往内地,包括600多箱医疗物资、23辆卡车、1辆大型救护车,须由一队人员运送,“保盟”中央委员、新西兰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带队,米勒随同其中。此行从香港出发,途经越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最后抵达西安,后与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物资运输车队一同前往延安,经过近4个月的颠簸后,于1939年10月到达延安。米勒被安排在延安拐峁八路军军医院担任外科大夫,在这里,他们受到了毛泽东的热情招待。
救治了9000多名将士
1939年11月,怀抱着能够最大程度帮助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崇高理想,米勒申请到抗日前线工作。经毛泽东同意,并做周密安排后,米勒随印度援华医疗队从延安出发,前往位于山西武乡县王家峪的八路军总部。到达之时,朱德用德语对他表示欢迎。后来,在参加白求恩的追悼会时,米勒表示,“将沿着白求恩的道路,为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正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一个白求恩式的好大夫”。
初抵太行山,米勒在八路军总部医院工作。1940年秋,百团大战爆发后,他申请到位于战斗最前线的129师工作。刘伯承和邓小平命令师卫生部长钱信忠组织战地医院,以便及时地抢救更多伤病员。米勒自告奋勇,担任流动手术队队长,到385旅的前沿阵地抢救受伤官兵。战斗激烈时,一天就有100多名伤病员被送到战地医院。因手术条件艰苦,身材高大的米勒常夜以继日地跪地手术,为伤员取子弹弹片、处理伤口。据米勒回忆,有一次,根据地遭遇日军“扫荡”,得到信息时,日军已距离战地医院仅4公里,米勒紧急组织起全院仅有的20名医护人员,将200多名伤病员及时向山上转移。当把最后一名重伤员用门板抬到山上时,已经能清晰地看到正在“扫荡”的日军了。
米勒在太行山区前线度过了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残酷而频繁的战斗、夜以继日的工作和根据地的物资匮乏,致使米勒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在患上重症痢疾时,他仍不休息,导致高烧不退,甚至数次昏迷。八路军总部决定送米勒回延安休养。1943年初,米勒告别生活4年之久的太行山根据地,通过重重封锁线,历时3个月才重抵延安。途中,经过山西交城县山区,八路军晋绥八分区总部驻扎在此地,当时正值21团一营营长张中如身负重伤。米勒自己抱病在身,但还是为张中如实施了手术,挽救了他的生命。
米勒回到延安,休养好身体后,重新回到延安国际和平医院,担任内科主任,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值得一提的是,米勒在延安就职期间,曾于1944年秋冬前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驻地,帮助军队控制斑疹伤寒疫情。在他的带领下,采取了用沸水煮衣被的方法,有效阻止了疫情的扩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米勒提出回德国的申请,随即得到中央批准。朱德亲笔为米勒写了证明书。党组织原计划安排米勒搭乘美国驻西安联络组的军机前往重庆,然后转机去德国,但美方未予回复。出于安全考虑,组织建议米勒走张家口、承德路线,取道东北,途经苏联回国。朱德和聂荣臻还分别致信林彪,为米勒回国给予帮助。但当米勒离开延安抵达承德时,中国国内局势发生剧烈变化。国民党迅速增兵东北,切断了承德前往东北的铁路线,米勒的回国计划就此中断。在同萧克和李运昌会面后,米勒决定暂时放弃回德国的计划,继续留在中国参加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期间,米勒先后担任冀察热辽军区野战总医院院长、冀察热辽军区卫生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军区医管局主任。米勒凭借其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品格,赢得全体医务人员和伤病员的信赖。在战事最激烈时,米勒担任前线流动手术队队长,再次冲到最前线为伤病员治伤救命。在此期间,他遇到了后来的人生伴侣——1945年来华、原锦州“满铁”护校的日本护士中村京子。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据不完全统计,米勒救治过9000多名中共军队将士,医术高超,贡献巨大。
中国乙肝疫苗研究的关键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米勒应好友李亭植之邀,到长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担任院长及科研处长职务。1951年,他申请加入了中国国籍,后调任位于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担任院长职务。1957年,米勒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米勒把全部精力都贡献给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曾因劳累过度、旧疾复发病危入院。卫生部领导请马海德专程赴沈阳探望米勒,并邀请他到北京阜外医院养病。米勒康复后,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任内科大夫,后来担任北京医学院副院长。
1972年中日建交,米勒与夫人中村京子一起赴日探亲。在此期间,他专门拜访了日本肝病学专家西冈久寿弥教授,学习了很多肝病医疗技术,并取得了乙肝检测试剂。回国后,米勒立即着手研究,与陶其敏一起负责研发乙肝疫苗。在简陋条件下,研发团队经过数百次试验,最终于1975年7月1日研制成功中国首批乙肝疫苗,使我国跨进了肝病防治世界先进行列。
1989年,在米勒来华工作50年之际,中国政府为感谢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授予其“杰出的国际主义白衣战士”称号。在米勒去世前,他反复叮嘱妻子:“永远不要离开中国。”他用一生的观察,确证了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代表新希望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