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饱读经史诗文、博学而有声望的学者,在家乡创办了以讲理学为主的“静修学舍”;他,在贫苦的父老乡亲备受生活苦难中奋起斗争,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跟共产党闹革命,才能拯救多灾多难的民众”的道理,并在年过半百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后,受尽酷刑折磨,始终宁死不屈,直到生命垂危之际被乡亲保外就医后因伤势恶化而逝世……
李萃亭(1883—1941),出生于陕西省周至县祖庵村(今鄠邑县蒋村镇)东寨的一个耕读之家。李萃亭天性聪颖,见识过人,幼蒙家学,鄙视科举制度;在父兄督课下,孜孜勤奋,攻读经史诗文,卓有成就。
辛亥革命后,李萃亭在白龙沟、千户村等地讲学,博学而有声望。学生时期,他致力于理学及诸子百家的探讨,想从中找出富国强兵的道理;后来又积极赞成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和日本的明治维新,迫切希望祖国富强起来。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和兄长李沉斋在家乡创办了以讲理学为主的“静修学舍”,招收学生。
1932年周至遭灾,庄稼绝收,农民生活非常困难,而国民党政府的各种苛捐杂税有增无减,农民们苦不堪言。祖庵区的区长、催粮委员带着乡丁四处催粮催款,敲诈勒索,一时间民怨沸腾。农民李希平联络进步青年并与李萃亭商议,决定带领群众举行暴动。1932年9月13日晚,李萃亭、李希平等带领70多名青年农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捣毁了祖庵区公所,释放了被关押的穷苦农民,从而打击了农村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
实际的斗争使李萃亭认识到:只有跟共产党闹革命,才能拯救多灾多难的民众。1933年秋,李萃亭毅然将“静修学舍”改为“周至县私立甘西小学”,自任校长,并先后聘请李凤鳞、杨瑞安、贾晓东、王礼、张景文、齐裕森、武梦名等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到校任教。从此,甘西小学成为掩护周至县党组织活动的一个据点。在党组织的关怀影响下,年过半百的李萃亭,经张景文介绍,于1939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李萃亭入党后,利用校长的身份和在当地的崇高威望,积极协助周至县党组织开展革命工作,发动群众、壮大组织。他先后在学生中发展了多名共产党员,同时输送进步青年去延安学习和工作,鼓励养子李光先奔赴延安参加革命。
甘西小学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周至县当局的注意。1941年2月,反动军警再次包围甘西小学,将校长李萃亭和几位进步教师抓捕后关押于县城。周至县反动当局对年近花甲的李萃亭施以各种酷刑进行逼供,后来又将其押送到西安的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李萃亭在西安多次受审,但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几个月狱中生活的折磨,使李萃亭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反动当局被迫答应其乡亲保外就医要求。1941年夏,李萃亭终因伤势恶化而逝世于家中,终年58岁。
1944年冬,陕甘宁边区举办保安工作展览,李萃亭被捕受酷刑而坚贞不屈的事迹,被绘制成连环画在边区巡回展出。1945年,李萃亭的名字又被载入《中国共产党烈士纪念册》。1980年9月10日,中共户县县委在蒋村镇隆重举行纪念李萃亭大会,并为他复墓立碑。
法国文豪雨果说:“理想,神圣的美,你在苦命的人心中萌芽;理想,使人的思想坚定,使人心伟大。”革命烈士李萃亭从一位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雅学者、一位主张以改良维新富国强兵的仁人志士,最终坚定地走向了秉持共产主义信仰的革命者行列,并以自己坚贞不屈的英勇事迹,将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革命理想而前仆后继、不懈奋斗的神圣之美,诠释得回肠荡气、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