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俭珠(1908—1997),湖南茶陵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茶陵游击队中队长、红二军团第四师特派员、八路军一二〇师政治部锄奸部部长、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三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四十九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种兵政治部副主任、中南军区公安部队政治部主任、广西军区第二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7年病逝。
1969年,李俭珠离休,组织上先后安排他去“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繁华的长沙安度晚年。然而,当听到家乡的干部、社员反映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这一落后贫穷的情况时,他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仿佛听到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在呼唤着他,革命先烈的遗愿、共产党员的义务驱使着他,他再也坐不住、闲不住了,婉言谢绝组织的关心,于1970年10月4日回到家乡洮水安家落户,开始了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新的战斗岁月。他以治水为主,结合造田、改土、开山,实行水、土综合治理,全面进行农业和农村的基本建设。
一开始,遇到许多困难和阻力。干部群众思想和精力不集中,许多人外出找活干。李俭珠耐心地做工作,说服干部群众不要依靠上级和外援,主要靠自己的手脚和肩膀来解决今后的粮食和生活问题。没有工具,就组织铁匠加工铁棍、铁橇、锄头等;组织篾匠编织篓箕、篓子、罗筐等;组织木匠自制土车、板车;没有钱买水泥,就组织劳力砍柴、打石头、烧石灰,并从自己长期节省下来的津贴费中拿出2000元作支援,买了急需的少量水泥和其他器材。经过4个多月的苦干实干,首先在潭下洲修筑了一条防水横堤和一条水渠,解决了当年新改的几十亩田的引水灌溉问题,并立即种上早稻。当年粮食增产了,干部社员收入增加了。
△李俭珠(中)对人民公社社员进行传统教育。
干部群众看到治水的好处,受到鼓舞,积极性大大提高,为继续扩大治水改田打下了基础。1971年8月,李俭珠组织当时的洮水和中元(即中洲)、祠湾3个大队一起修团结渠。为了节省资金、材料,他们不用钢材,少用水泥,石灰自己烧,石头自己采,运石头没有船,就扎木排装运。李俭珠亲自到现场勘察规划,到工地组织施工。李俭珠拄着拐棍寻找采石场,一步一拐地踏着高低不平、崎岖的羊肠小道,到离村8里远的水垅里等地察看,后来又脱下衣服,和群众一道挥锄、打锤。在修鲤鱼洲大堤时,他背起20多斤的锄头打木桩,打得手臂抬不起来。村民们感动地说:“年过七十的老将军能干,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由于李俭珠深入发动和组织群众,并自己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终于战胜重重困难,修成一条全长2900多米的团结渠。接着,连续几年治水,共兴修大小水利工程33处,其中有引水渠、防洪堤、进水闸以及小型水库、山塘等。通过治水,保住了村庄和原有田土不受洪水损害,洮水、中元、祠湾三地共3000多亩田实现了灌溉自流化,洮水旱涝保收面积达到总面积的99%以上。还引来河水发电,解决了照明和农用、加工等用电。
在治水的同时,李俭珠认真抓了改洲造田为主的治土工作,办起了猪场、石灰厂、竹木加工厂、油榨场、果木园和木薯加工厂等。经过8年多的努力,李俭珠带领干部群众初步改变了洮水的面貌。与1969年相比,新增耕地640多亩,山林面积8500多亩;粮食产量增长1.8倍,社员由吃返销粮变成向国家交售粮,社员用粮水平由原来的每年300斤提高到1978年的650斤,农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集体积累资金达12万元。
(中共株洲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