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光(1898—1940),原名李文芳,字墨园,山东省莱阳县(今莱阳市)小徐格庄村人。他于1919年在小徐格庄村废除了私塾,创办了学堂,当起了教书先生。学堂创办后,他用新法教学,采取“启发式”和“问答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他提倡新文化和白话文,要求学生写诗作文用通俗语言,并利用一切机会和公开场所对学生和家长宣传白话文的好处。
新式学堂受到乡亲们的称赞,入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他又聘请了同学董士林来任教,使学校办得红红火火。然而,本村地主李春蓝千方百计出来反对和捣乱,指使其亲信抢走学校的桌椅条凳及其它设备,企图另成立私塾。李大光对李春蓝这种蛮横的行动义愤填膺,立即组织乡亲们夺回被他们抢走的学校设备。李春蓝为此暴跳如雷,组织其亲属及喽啰们行凶动武,大打出手。但李大光毫不畏惧,凭借从小练就的一身好武功,一人能抵挡其几个人。无奈,李春蓝跑到县衙诬告李大光聚众打人,抢走学校的东西。李大光面对李春蓝的胡言乱语,毫不示弱,自己写状子,在县衙出庭对审。在大堂上,李大光以理据争,寸步不让,揭露李春蓝在村里横行霸道、欺压老百姓的罪行。理屈词穷的李春蓝在大堂上听到李大光的慷慨陈词,瞠目结舌。官司打赢了,学堂得以继续办下去。乡亲们都非常钦佩李大光这种敢做敢为的革命精神,随即编了“李墨园吹箫弹弦子,李春蓝愁得割辫子”的顺口溜,以此来赞扬李大光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小徐格庄村的学堂不但能够办下去,而且越来越好。1928年莱阳县督学来校视察后,在《莱阳教育月报》上撰文称赞:“李墨园教学有方,声音洪亮,课堂讲解清楚,儿童精神贯注……”并赠“热心兴学”金字匾一面。在李大光教学的几年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许多学生后来成长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如徐力田(抗战时任莱东县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任山东省委秘书长)、李显堂(抗战时任莱阳县县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务院八办主任)、李维光(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商业学院党委书记)、何田(新中国成立后任山东师范学院附中校长)……
1925年11月,在济南山东农业专科学校读书的地下共产党员宋海艇,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回到家乡水口村后,在万第小学以教学为掩护,一面宣传救国救民的革命道理,一面物色党员发展对象。李大光闻讯后,立即跑到万第小学找到宋海艇,了解济南及全国的革命形势,切磋在家乡如何开展革命活动,并积极参加宋海艇组织的教员学习班,学习《共产党宣言》和《向导》等马克思著作和革命刊物,成为这一时期的革命活动骨干。
李大光按照事先与宋海艇商量的意见,一面以教学为掩护,一面积极宣传革命道理。时值冬闲,他便成立了农民夜校,组织贫苦农民识字学文化,传播革命思想,揭露军阀张宗昌横征暴敛和地主残酷剥削农民的罪行。在农民积极分子中发展农民协会会员,成立了小徐格庄村农民协会组织,这是莱阳县最早成立的农民协会组织之一。1925年冬,他亲自编写了《洪魁卖妻》剧本,自己既当导演又当演员。剧的内容是:一位贫苦的农民,由于家境贫寒,还不起地主的债,忍痛将妻子卖掉。周围村庄的群众前来观看演出后,个个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受到了深刻的阶级教育。由于李大光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不久由宋海艇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李大光是莱阳早期的共产党员,是宋海艇在莱阳播下的革命火种之一。
李大光入党后,白天在校园里教书育人,夜晚到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学文化,为唤起沉睡的民众起来同反动势力做斗争而日夜忙碌着。同时,他还与共产党员宋海秋、宋云程、官寅卿等日夜奔波在海莱边区村庄,宣传革命道理,通过亲朋、师生等关系发展农协会员和共产党员。到1927年春,党组织扩展到海阳县的夏泽、黄崖、桑梓口等村,海莱边区大部分村庄留下了李大光的足迹。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李大光与从黑龙江回来不久的爱国人士梁元善(莱阳梁家夼村人)商量,在海莱边区村庄发动群众成立了自卫团。通过自卫团向群众揭露土匪的罪行,在自卫团中秘密发展党员,组织群众抗粮抗税。李大光的革命行动,激怒了驻莱阳城的军阀施中诚。施中诚派兵到梁家夼等村烧杀抢掠,发布告通缉梁元善和李大光等人。李大光离开莱阳后,到了吉林省的虎林,与在此开荒种地的二叔一起种地经营小磨房。1929年卖掉小磨房,开了一爿照相馆,以此为联络点,联系进步人士开展党的工作。1932年李大光卖掉照相馆,毅然参加了东北抗日义勇军。1934年党组织为继续培养他,派他去苏联海参崴国际师范大学深造。此时他改名李一。李大光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认真学习革命理论和业务知识,而且熟练地掌握了俄语。1936年毕业后,党组织又派他返回故乡,继续开展革命斗争。李大光经地下党员介绍,结识了海阳县委书记刘仲益。两人交谈后,观点思想一致,志同道合,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两人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与刘仲益立即在海莱边区积极开展民先活动。在群众中发展民先队队员,成立了民先队组织。在此基础上,两人又发动群众在海莱边区成立了抗日救国动员委员会,李大光任宣传队长,组织民先队员在海莱边区村庄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张贴“全民族团结起来,将日寇赶出中国去”的标语口号。此外,李大光还与石龙沟村的宋桂生等人分头去做乡校的工作,说服乡校起来与他们共同抗日,并趁机在乡校发展乡丁李典云为民先队员。后来李典云经常将乡校的情况及时告知李大光。
1938年6月,经海阳县委书记刘仲益介绍,李大光偕本村李维光一同去了黄县(今龙口市),参加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路。到黄县后,他向第三军第一路指挥高嵩汇报了莱阳的革命斗争形势。9月,胶东特委军事部分配他回原籍发展抗日武装。
回到家乡后,李大光披星戴月地奔波于海莱边区各村庄,发动青年参加抗日游击队。为更有利于开展工作,他正式改名为李大光,意味着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来临,神州大地即将大放光芒。1938年底,胶东军区军事部调李大光去胶东抗日军政学校学习。
1939年初,李大光在军政学校结业后,先后被分配到胶东军区警卫营、教导营、特务团和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十五团,分别任指导员、营长、团政委等职。
在特务团,李大光率部队奉命护送大众报社由蓬莱搬迁到掖县(现莱州市)。受命后,面对既要突破敌人封锁,又要印刷书报的艰巨任务,他指挥果断,带领部队一路侦察、警戒、护卫,既帮助搬运印刷器械,又安排报社职工的食宿。在部队与报社的密切配合下,搬迁任务顺利完成,安全到达目的地。
在十五团,李大光奉命与战士们一起前往招远县,与招远县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反投降斗争,一举击溃了国民党别动纵队第四十四、四十八支队,捣毁了第四十四支队扶植起来的国民党招远县政府。十五团积极协助招远县委抓住有利时机,于1940年2月25日成立了招远县抗日民主政府。
十五团在招远完成任务后,1940年3月又奉命调往蓬莱去攻打国民党投降派高炳旺部。此时,李大光重病在身,未能前去。由于敌人营垒坚固,参战部队几日强攻不下,战斗极不顺利。李大光闻讯后,心急如焚。16日,他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毅然骑马前去指挥。在他巧妙运用战术英勇果断的指挥下,战士们巧打猛攻,一举攻克了据点。
据点攻克后,部队立即打扫战场,清点缴获的枪支弹药,之后进行休整。中午时分,增援的日伪军赶了过来,被击溃的敌人也从地道里钻出来,两股敌人同时向他们扑来。李大光面对来势凶猛的敌人,毫无惧色,沉着指挥,与敌人作战。激战中,一颗罪恶的子弹飞来打穿了他的大腿,顿时鲜血直流。警卫员冯尚贤想立即背起他向西山撤离。此时,他回头扫视了一眼,意识到已不可能摆脱敌人,于是果断地命令警卫员:“不要管我,赶快带着文件向西山撤退。”说完将最后一颗子弹射向敌人。这时,像恶狼一般的敌人迅速向他扑来。当敌人逼近时,他掏出仅有的一颗手榴弹,拧开弹盖,一声巨响,一代英豪英勇捐躯,时年4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