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锡九(1903—1969),原名刘武年,河北南宫人。早年在家乡上学,后就读于北平朝阳大学政治经济系。192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创办清明中学,自任校长,在校内发展了彭雪枫、过家和、张恒生等一批学生党员。同年,转入黄埔军官学校第六期学习。1926年7月,北伐战争爆发,刘锡九被编入中路军,并很快由士兵升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刘锡九在中共湖北省委帮助下,到驻河南的国民党军范中秀部学生教导队任少将大队长。是年冬,其部下有人酝酿暴动被发现,蒋介石密令范中秀逮捕刘锡九等人。根据党组织安排,刘锡九秘密回到北方,在天津找到了其胞兄、驻烟台的国民党军二十一师师长刘珍年。当时,刘珍年政治上比较开明,对共产党敌意不深,加之当时的处境所迫,终于接受了刘锡九的意见,打着国民党的旗帜,走“联共”的道路。
1929年夏,在刘锡九等地下党员影响下,刘珍年公开在司令部贴着“革命的进来,不革命的滚出去”的标语,默许一些共产党员在军中任职。之后,中共顺直省委根据中央指示,通过刘锡九、王冲天、王静涵等,广泛联系,积极“牵线”,先后分三批将大革命失败后辗转流落到上海、北平、武汉和天津的曾希圣、李楚离、高云升、李素若、刘依萍、许济航、张鲁泉、蒋一屏、师志真、彭雪枫、贾洞理、过家和、许彤云、张恒生等一批共产党员派到烟台,利用刘锡九和王冲天的有利地位,安排到刘珍年军中的政训处等单位工作。其中曾希圣、李素若、师志真、贾洞理、王子舟分别担任了政训处宣传科长、训练科长和师部秘书主任、政训处秘书主任、会计处主任等重要职务。这些共产党员在政训处秘密成立了由中共顺直省委军委直接领导的党支部,曾希圣任支部书记。党支部建立后,把刘珍年二十一师政训处作为党的重要活动场所。党支部还在刘珍年军中建立了共青团组织。在刘珍年军中工作的党员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利用举办短训班、召开专题报告会、编印宣传小册子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革命思想。
刘珍年军中的地下党组织还积极配合地方党组织,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反对军阀的斗争。5月24日拂晓,中共烟台特支和刘珍年军中的部分党员相互配合,借刘珍年在操场召开庆祝大会之机,在会场内外张贴了“反对刘珍年霸占民田”“劳工劳农神圣”“打倒军阀刘珍年”等大标语,各种传单撒满了大街小巷,在群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鼓舞了人民群众反抗军阀统治的情绪。
1929年夏,刘锡九应刘珍年派遣赴上海,请求中共中央派干部帮助他训练部队。刘锡九到上海后,几经努力与当时主持中央特科工作的陈赓取得了联系。陈赓根据他的组织关系和要求,要刘锡九代其兄向中央写了一份书面请求报告。同时,烟台刘珍年军中中共地下党的负责人李楚离也有报告送到中央,请求党中央派人到烟台,对军队和地方两方面的党组织进行统一领导;中共中央军委还收到了柳直荀写来的《烟台情形报告》。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看了三份报告后,认为有必要加强对烟台党组织的领导,即决定派胡允恭为驻烟台中央军事特派员,率领一批党员骨干前往烟台,负责整顿和巩固烟台地方和在刘珍年军中的党组织。
1930年春,蒋介石“清共”后,刘珍年由“容共”走向反共,决定从其部队中驱赶全部共产党人。由于蒋介石下令通缉刘锡九,迫使刘锡九也离开烟台到上海从事文化运动,后被迫离开上海,回到天津、北平一带活动。1935年,刘锡九重返上海寻找中共地下党组织,因上海地下联络点已遭敌人破坏,只好返回北平,自此与党组织失掉了联系。但是,他并没有停止革命活动,而是同他人创办了一家通俗读物社,编辑出版《大众月刊》《民众周报》等进步读物。卢沟桥事变后,因活动暴露,刘锡九再次遭国民党当局通缉,只好躲到天津。
1948年,刘锡九开始从事商业活动,担任天津三星贸易公司经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北省政府参事室参事。1961年,任河北省粮食厅副厅长。1969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