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宗英:“为了人民,为了革命,我甘愿牺牲我的一切”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4-12-01 07:11

“遇见”蒋宗英

■丁晓平

蒋宗英,18岁入伍投身革命,获“解放中南纪念章”……1951年4月,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1952年3月14日,蒋宗英因抢救伤员遭遇敌机轰炸,不幸壮烈牺牲,时年不满21岁。

《蒋宗英家书》记录了蒋宗英烈士在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中成长、战斗的短暂而光辉的英雄人生。

第一次知道蒋宗英这位女英雄的名字,是2023年10月我在湖南长沙出差期间。在毛泽东文学院,蒋祖烜同志送给我一册由其父亲蒋宗恒编选的《最可爱的亲人:志愿军女战士蒋宗英家书》(以下简称《蒋宗英家书》)。他告诉我,这50多封战场家书是他父亲蒋宗恒珍藏下来的;而这本小册子里的文字,也是他父亲一个字一个字地在键盘上敲出来的;蒋宗英是他的小姑妈。

翻开《蒋宗英家书》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黑白戎装照片。这个长得白净微胖、留着齐耳短发的甜美姑娘,就是蒋宗英。接着,我读到了蒋宗英的生平:1931年5月出生于湖南澧县,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毕业,1949年8月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工作团,编入第四野战军第39军117师,获“解放中南纪念章”……1951年4月,奔赴抗美援朝前线,从事战地文艺宣传工作。同年8月,调志愿军第39军117师351团团部,做机要工作。1952年3月14日,蒋宗英因抢救伤员遭遇敌机轰炸,不幸壮烈牺牲,时年不满21岁。

“我希望自己到工作岗位后一定要为人民为工作而努力……只要努力,一定不会失望的。我有这样的自信,所以我非常快乐”

蒋宗英离开家的那一天,是1949年9月14日。现年95岁的蒋宗恒依然清楚地记得:“我与她的最后相见,应该是在1949年的春节。之后,我在临澧县参加革命,她在这年8月参军,我受地下党组织委派,回澧县迎接解放军时,她已经离开家了。”

9月15日晚上,蒋宗英在临澧县城给父母亲写了第一封家书。窗外,下起了雨。蒋宗英提起笔告诉父母:“儿昨日离家,随队前进,仅走二十五里路。因为儿没有穿袜子,鞋子又是麻索做的,故脚底打了个大泡。当天还可忍受,今天又忍痛走了二十里,后来硬不能再忍就只好骑马,这是初次。也算我的胆子大,骑在上面一点也不怕。我们每天都是清早两点钟出发,中午大休息吃午饭,下午四点钟又走。今天是到临澧县城过夜,我的脚也上了药。今天晚上下了雨,明天雨如下很大我们就不走,雨小我们就照常前进。我仍然骑马,上级对我们很好,男女同志都很亲爱,精神上并不觉得痛苦。”

9月18日,雨停了。可是,蒋宗英受伤的脚还没有好。不巧的是,两匹马也生病了。部队的领导决定让她和表姐杨忠鼎等几位女战士乘坐汽车前往常德。这确实省了她们不少的脚力。在这一天,她们分别给家里写了信,告诉父母:“我们此次参军,是为着国家、人民和自己的前途而造幸福和快乐。”

10月19日,在接受一个月的军政训练后,蒋宗英随部队离开常德,徒步走了4天,抵达益阳。在这里,蒋宗英被分配到第39军南下工作团3中队第13小队。

11月14日,蒋宗英在写给父母的家书中谈到在部队的学习体会,认为“学习必须要理论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才有用”。此时,组织上本想把蒋宗英留在后勤部宣传队学习,但是她坚持要求随部队前进,到战斗的前线去。最终,组织同意了她的请求。于是,她随队继续前进,到达湘乡县的永丰,在那里接受军政培训。

12月23日,队伍又出发了。第一天走了60里,第二天走了80里,第三天走了30里,第四天走了60里,第五天走了20里,终于抵达祁阳县城。“在这5天的行军当中,多半都是3点多钟起床,5点钟出发。每个同学都背着很重的背包(我有十多斤)。头上蒙蒙的细雨不断淋着,湿了,还走着很窄的小山道。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没有一个叫苦、掉队的。”

在1950年新年的钟声中,蒋宗英给父母写了一封家书,报告了她和战友们过新年的快乐时光。作为小队文娱工作的负责人,她说:“刚到祁阳,儿本打算写信回家,为了庆祝新年,要准备些节目,故没能如愿。这次过年,值得每个人庆欣的,我们买了一个(头)大猪,在元旦那天吃了很多菜,肉鱼鸡蛋等。”

谁也不会想到,新年欢庆的笑声中响起了敌特的枪声。这是蒋宗英参军后第一次听到枪声。虽然空气紧张起来了,但她并没有感到害怕,因为“我们队伍真灵敏,马上街上站满了哨”,十分安全。此时,有消息说,部队前进的方向或许要改变,不再南下广西了。但队伍将奔向何方呢?蒋宗英知道,“这不能往外说”。新兵蒋宗英严守部队秘密,没有告诉父母她即将踏上新的战场。这个新的战场,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战场呢?

过完年,听说马上就要分配到新的工作岗位,蒋宗英内心里充满快乐,对未来也充满希望和信心。她在家书中告诉父母:“我希望自己到工作岗位后一定要为人民为工作而努力,好好表现,短期内要争取入党。只要努力,一定不会失望的。我有这样的自信,所以我非常快乐。”

“光惭愧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有在今后工作中拿实际行动来回答人民对我的希望”

1950年2月25日,部队由南进改为北上,蒋宗英离家乡越来越远了。

这一次,部队乘坐的是火车。这是蒋宗英第一次坐火车,经衡阳、长沙、武汉,一路向北,四天四夜之后,到达河南漯河。

3月2日,蒋宗英满怀欣喜地给父母写了一封家书,除了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外,也说了自己的见闻和内心感受。在这封家书中,她开心地写道:“我们下乡时经过每一个村庄,一群群的老百姓排着队打着锣鼓扭着秧歌欢迎我们,很多老乡把我们抬的很重的东西接过去,给我们送到家,这样的热情的表现是我曾经没有想到的。我兴奋了,兴奋得眼泪都要掉下来,在这兴奋愉快的情绪下我感动了。我感到惭愧,检讨起来对革命没有一点贡献、对人民没有出一份力量……光惭愧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有在今后工作中拿实际行动来回答人民对我的希望。”

从蒋宗英兴奋的泪水中,从她内心感到的惭愧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年轻的女兵,不仅很快适应了军营艰苦的训练生活,而且深深感受到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思想境界也提升了很多。就像她在家书中所说的那样,“在今后工作中拿实际行动来回答人民对我的希望”。

3月12日,经组织批准,蒋宗英成为青年团员。此时,新的工作岗位也确定了,她正式分配到第39军117师351团宣传队。在漯河,蒋宗英写信告诉爸爸妈妈和哥哥们:“这次北上的任务是建设和生产。我对参加生产没有一点顾虑,并且我还是这样的自信,在工作中我能克服任何困难,积极工作不落后。假如你不信的话,你等着以后的工作报告吧。”

4月10日,蒋宗英寄出了当兵离开家后的第15封家书。在这封家书中,她慰问父母和亲人们的同时,介绍了自己在部队工作的情况:“我军马上就要挖河,后天开工。宣传队一面挖河一面要搞文娱活动,现正在排剧,准备在两个月的艰苦工作中给战士们提高情绪,减轻疲劳和打通思想的。在工作之暇,我也时常看书,帮助同志也做得还不坏。因为自己懂得少,往往感觉缺乏能力,这方面还需要长期的锻炼和学习。我们这里组织也挺好的,尤其我是一个正式青年团员,在各方面又比较信任些。总之要自己努力,到哪里都吃得开,我一定向好的方向去走。”

“我一定向好的方向去走。”与其说这是蒋宗英的青春誓言,不如说是革命队伍教她掌握了人生的真理。入伍才半年多,蒋宗英的政治觉悟就提高了,思想境界也提升了。

军营生活是火热的,战友间情感是纯洁质朴的。文艺新兵蒋宗英全身心和官兵打成了一片,用自己的才艺和真情、真心赢得了官兵的喜欢。令人感动的是,她在写给小哥哥蒋宗恒的家书中,还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我有一个最严重的缺点,就是任性强,当人家讲我冤枉话时,我受不了。那就不管上级同级,我非给他来个难堪不可。在南工团和我们队长就发生过几次,当时我一点也不害怕,也不管错误啥的,性子一横,就像在家里发脾气一样。以后我会下决心尽量克服,如老那样,不但自己没好处,给群众的印象也不好。”

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读完这封家书,让我不禁对蒋宗英竖起大拇指——她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有点爱“发脾气”。

7月24日,部队又出发了。这一次,队伍在郾城登上火车,经郑州、石家庄、天津、秦皇岛、山海关、锦州、沈阳,3天3夜的奔驰,于27日中午抵达目的地——辽阳。

本来南下的队伍,为啥又逆向前进,一路向北、向北呢?7月29日,蒋宗英在辽阳给父母写了一封家书,其中透露了这样一条信息:“这次北上的原因,要保卫祖国边疆,不让任何敌人来侵略伟大的中国。”

是的,部队要打仗了!这是一场中国人民不愿意打又不得不打的战争!

“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打下将来负起更重要任务的基础是很必要的”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渡过鸭绿江。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出国第一仗。11月5日,第一次战役结束。

就在11月5日这一天,蒋宗英在辽阳的军营给父母写了一封家书。在这封家书中,蒋宗英说,11月3日这天下雪了。雪虽然下得不大,但对一个出生在湖南、很少看见雪花的南方女孩来说,已经是够大的惊喜了。不过,经过部队的军政锻炼,她的身体和意志都更坚强了。再说,部队准备工作做得好,很早以前就下发了棉衣、棉裤、棉鞋、棉帽,所以怎么也冻不着,她希望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不要为她的生活担心。

这天晚上,蒋宗英还给小哥哥写了一封信。她罕见地以政治教员的语气跟蒋宗恒讲起了革命的道理,言语谆谆地说:“我们的家乡也是比较落后的一个地区,并且旧社会的落后分子还特别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光荣的共产党员就应该要起作用了。希望你要不断地加强对自己和对群众的教育,和你周围的同志、进步分子团结起来。团结就是力量,不应该孤立,有了工作的力量就应该深入群众。因为我们的工作的对象就是广大群众,脱离了群众是不会搞好工作的。要想把工作搞好,最重要的还应该相信组织,靠近了组织才能掌握原则,不会失掉立场,这点点的意见给你作参考吧。”从这段具有相当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准的话语中,可以想见蒋宗英的军政素质进步相当快。

在这年年底的总结表彰大会上,蒋宗英被评为模范团员,戴上了大红花。1951年1月24日,蒋宗英向父母汇报了自己获得的成绩:“这是儿的光荣,也是父母的光荣。这光荣是党团教育我的成绩,我要爱护她,要积极培养这不成熟的光荣果实,要争取光荣加光荣。”她还跟父母分享了人生体悟:“社会环境不时都在进展着,稍一懈怠,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很危险的。因此,儿除集体学习之外,也常看些政治书籍,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打下将来负起更重要任务的基础是很必要的。”

对这件事,蒋宗恒老人记忆犹新:“妹妹参军不久,就在给我写的信中说,你是共产党员,我是青年团员,我们比一比,看谁做得更好。她后来评为了模范青年团员,奖励的一个精美笔记本,还寄送给了我。在我所有的笔记本中,就这本最漂亮。”

“为了人民,为了革命,我甘愿牺牲我的一切,甚至头颅,我也宁愿”

1951年4月,蒋宗英随部队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告诉您老一个好消息,我们接受了新的任务,马上就要出国到朝鲜杀美国鬼子去,我想您们听了一定很高兴的……我们不愿意战争,但是我们并不害怕战争,我们有强大的力量。妈,您等着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出发前,蒋宗英将自己暂不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随这封家书寄给了远在家乡的父母,做好了上战场的准备。

进入8月,蒋宗英的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她从351团宣传队调到了团部做机要工作。

8月27日,蒋宗英收到了大哥蒋宗策6月22日的来信。在战火纷飞的战场,收到亲人的来信,心情的喜悦和激动是可想而知的。这天晚上,她给大哥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大哥,你的信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力量,更坚定了我对胜利的信心……当前的情况虽是危险的,目前的生活虽是艰苦的,但是大哥你放心,我为了人民,为了革命,我甘愿牺牲我的一切,甚至头颅,我也宁愿。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我以青年团员的面目,去克服所有的困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我的第一最迫切的要求。入党不是容易的,我还需要下最大的努力,创造我入党条件,将自己身心献给党和人民……”

从5月底以来的3个多月时间里,除了收到大哥蒋宗策的一封来信,蒋宗英给父母写了三四封家书都没有收到回信,她非常挂念。9月30日,她提笔给父母写了一封短信。在这封家书中,蒋宗英告诉父母一个喜讯——她在9月22日结婚了!

10月3日,新婚燕尔的蒋宗英在抗美援朝战场终于收到了父亲9月4日写的回信。这封家书在路上走了一个月的时间。当天,她就十分激动地给父亲母亲写了回信:“看完信后,儿高兴得连心都要跳出来了,那种兴奋的心情简直没法形容。”

蒋宗英为什么如此高兴呢?我们可以在这封家书中找到答案。她说:“爹妈呀,儿常为有这样进步的父母和兄弟而觉得光荣骄傲。今天的来信给儿在工作上很大的鼓励和教育。想到年迈的父母为了热爱祖国响应政府号召节约增产,在捐献运动中起了带头作用,因而为儿的身居抗美援朝最前线,(要)更进一步地加强工作和学习,否则也对不起自己的父母,更对不起广大人民。难怪爹妈受了表扬,就是连我们同志看了这封信的,都没有一个不夸好的……”

在这封家书中,蒋宗英高兴得只顾赞扬父母,又忘记了告诉父母自己是和谁结婚的。直到10月9日,她才在写给父母的家书中非常认真且郑重地把自己的婚姻大事作了简要的汇报。她在信中说:“儿又给你们来信了,想你们会很高兴的。儿与本团团长杨玉坤(应为副团长,引者注)同志结婚已二十来天了,一切均好,望勿念。玉坤他是一个忠诚老实的人,从小参加了革命,已十多年光景,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具有高度的政治品质。关于这个,绝对不能(会)和旧社会的男人一样,可请大人放心。”蒋宗英不愧是湖南“辣妹子”,人生大事,自己做主。

10月26日,蒋宗英收到了父亲10月4日的来信。烽火连天,战事连绵,她在27日匆匆找来纸笔写了几句问候的家常话,随信附上新婚夫婿杨玉坤的两张照片,寄给远在湖南家乡的父母和大哥。

转眼又是一年。1952年1月3日,蒋宗英在给弟弟蒋宗成写了一封家书之后,又给父母写了一封家书。在这封家书中,她把丈夫个人和家庭的情况向父亲母亲作了简单介绍:“玉坤系河北人,家里仅有母亲和哥哥,父已去世,解放前系富农,土改后生活一般化。近来他的工作很忙,没空给家来信,特此代为问候。我的工作如旧,一切均好,只是因为今后回国人少,给家寄信不便,望爸妈不要为此担忧,可多来信。”

2月18日,蒋宗英给父母写了一封短信,并随信送给母亲一块白丝巾。其实哪里是什么丝巾,而是一块美军降落伞的伞布。她说:“这是胜利品,这是美送给我们的礼物,儿又送给妈妈擦眼睛,当姆妈用他(它)来擦眼睛时,就会想起战斗在抗美援朝战场的你的女儿及千万个母亲的千万个儿女,他们为了保卫母亲、保卫祖国在不惜一切地和美帝作生死的斗争,这该是多么地兴奋啊!”

3月14日,蒋宗英写下了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最后一封家书。她告诉爸爸妈妈:“我们明早4点钟就要出发了,坐汽车走。我的一切都会是安全的,别挂念我。望你们好好的在家生产,安心的(地)生活。以后再写。”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写好这封家书的这一天,蒋宗英在抢救伤员时不幸遭遇敌机轰炸,壮烈牺牲。蒋宗英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为了人民,为了革命,我甘愿牺牲我的一切,甚至头颅,我也宁愿。”

从1949年9月14日离家,到1952年3月14日牺牲,一封封家书记录了蒋宗英烈士在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中成长、战斗的短暂而光辉的英雄人生。

1952年秋,蒋宗英的父亲蒋翰平收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颁发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编号为068537号。

▲蒋宗英烈士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

蒋宗英牺牲后,她的遗骸被埋葬在当年战斗激烈的江原道铁原郡,但具体位置,今天已经不得而知。

默默无闻的蒋宗英,即使在她的家乡湖南也并不“有名”。幸运的是,今天的我们能够在《蒋宗英家书》中认识她。在追寻英雄足迹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革命军人的好样子,看到了青春的好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