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农业科研的优秀党员巨粉娥
■郭文
1950年8月,巨粉娥出生在陕西省长武县巨家村一个农民家庭。上中学时,她就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974年,她被推荐上了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上大学前,她目睹了农村缺乏科学技术,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生活贫困的现实状况。来到西北农学院,她刻苦钻研,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立志毕业后要改善家乡的面貌。1977年1月,巨粉娥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她放弃了留校机会,主动要求回到贫穷落后的家乡长武县,当了一名农技员。
走上工作岗位,巨粉娥全身心投入到农业植保植检工作中。有一次,她去15公里外的枣元乡调查虫情。第二天县政府就要召开有关病虫害防治的专题会议,由于时间紧,她抄近路前行。行至半路,下起了瓢泼大雨,路滑坡陡,她一下子摔倒,自行车也掉进了深沟。她几经挣扎爬上了山坡,带着满身伤痕和泥水,一瘸一拐赶到了乡政府。乡村干部看到她时,都被感动了。调查完虫情后,她在村民家中连夜赶写报告,第二天一大早又赶回县城,在开会之前把病虫害防治的材料交到了县政府领导手中。
身处艰苦的农村环境,巨粉娥无怨无悔。其实,巨粉娥有多次机会离开长武,但她选择了留下。1978年至1982年,巨粉娥爱人李庚生工作的华北油田第五指挥部,先后多次发调令要巨粉娥到油田农业处工作;1985年,甘肃省平凉地区农科所急需业务精的同志挑大梁,便把目标锁定在了巨粉娥身上,多次派人来与她商谈;1987年,咸阳市烟草公司成立,巨粉娥的一位老上级出任领导,因为赏识她的工作能力和为人,想调她到咸阳工作……这一次次机会都被巨粉娥谢绝,她对家乡的赤情感染了爱人,李庚生也放弃了收入颇丰的油田工作,调到了长武县。
1990年,长武县发生了严重的小麦全蚀病,全县20万亩小麦中,发病面积达8.6万亩,当年减产301万公斤;而到1991年,全县小麦发病面积达12.34万亩,占麦田总面积的61.7%。巨粉娥寝食难安,她带领站里的同志到发病严重的芋元乡南宫村调查,从40个点上取出20公斤样土,和副站长背着土到百公里之外的杨凌黄土高原测试中心去化验。烈日炎炎,汗流浃背,到杨凌已是晚上9时。
就这样,他们在全县14个乡镇、115个自然村、1038个田块上,采取目测普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县小麦全蚀病的分布、病因及危害作了详尽的调查,制订了“以轮作倒茬为主,要深翻、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适期晚播”等综合防治技术方案。在全县推广后,小麦发病面积由1991年的12.34万亩下降到2004年的不足千亩,平均每年为农民挽回病害损失334万元。
巨粉娥和她领导的长武县植保植检站,还承担着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和省、市重点科研项目。而这些科研项目的完成,不仅要靠他们刻苦钻研,更得益于田间地头防治病虫害的实践。据不完全统计,巨粉娥领导的植保植检站对小麦条锈病、全蚀病、玉米矮花叶病、丝黑穗病以及苹果各种病开展的防治、研究,及时有效地控制了病害的灾情,年均挽回经济损失约800万元。巨粉娥每年给农民群众办学习班上百次,走访农户上千家,不仅培养出一批农民“土专家”,而且直接、间接帮助3000多户贫困户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
2004年,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陕西省长武县植保植检站站长巨粉娥因遭遇车祸不幸殉职,年仅54岁。巨粉娥用毕生精力扎根在黄土地,用先进科技为农民服务,用血汗浇灌着丰收,在她的生命之旅留下了串串闪光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