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居仁:著名“潮汕七日红”的组织者

来源:河源晚报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4-06-10 11:20

黄居仁(1904—1928),广东龙川人。1925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青年团广州地方委员会书记兼团广州地委组织部部长、中央广东(两广)区委青年运动委员会书记,并兼任青年团广东(两广)区委书记等职。“四·一五”事变后,调任汕头市委书记。1927年底参加广州起义失败后,担任中共惠阳县委书记,组织农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春回广州坚持地下工作。1928年8月,在秘密恢复党团组织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3个月后英勇牺牲。

“东江三杰”之黄居仁:著名“潮汕七日红”的组织者

1927年9月23日至30日,八一南昌起义军部队进驻潮汕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这段广为流传的党史,被称为“潮汕七日红”。这段党史中,也涌现出一位革命先烈人物——河源龙川人黄居仁。在革命时期,他投身革命潮流领导青年开展革命工作,把自己短暂一生奉献给革命事业。

黄居仁是广东早期青年运动的领袖人物,与阮啸仙、刘尔崧一起被誉为“东江三杰”。黄居仁还曾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革命领袖同屋办公开展革命活动,组织接应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南撤到汕头,并组织了著名的“潮汕七日红”。在1928年8月,年仅24岁的黄居仁与妻子张雪英一同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3个月后双双英勇就义。

入读“甲工” 投身运动

黄居仁于1904年出生在龙川县铁场镇洋贝村的书香之家,受长辈影响,13岁时到洋贝中心国民维新学校入学,开始接触维新思想。1920年,他又到龙川县立中学(今龙川一中)就读,勤奋好学、成绩突出。学生时代的黄居仁,熟读诗文之余,喜欢看《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书,受书中小说中人物的影响,跟随祖父刻苦学习武艺,成为文武双全的少年郎。

1921年春,17岁的黄居仁经人介绍来到佛山同乡黄梅森兄弟开办的染织厂当学徒工。黄梅森兄弟认为黄居仁有文化,因此决定支持他去报考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专科学校(下称“甲工”)染织科。黄居仁不负众望,以优异成绩顺利考入“甲工”,成为公费学生。

当时,学校的进步青年教师杨匏安非常喜欢黄居仁,在课余时间介绍黄居仁积极参加学校学生会组织的进步活动。在学生会组织的活动中,黄居仁结识了阮啸仙、刘尔崧等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他们一起参加中国海员罢工,加入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新学生社,对青年运动、工人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学说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

1922年1月12日,香港中华海员工人联合会为反抗香港英国资本家对中国海员的剥削压迫,几百名海员纷纷返回广州坚持斗争。为了支援海员罢工,黄居仁积极参加阮啸仙、刘尔崧等人组织的“甲工”师生捐款支援香港中华海员工人联合会活动,接待罢工回穗的海员。黄居仁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好评。

1922年2月下旬的一天,黄居仁第一次阅读到《青年周刊》,这是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18岁的黄居仁将《青年周刊》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认真读完,并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对照书中理论深入思考,收获颇丰。“这样的好书,一定要让更多同学知道,让他们一起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改造社会的运动中!”黄居仁将刊物借给同学阅读,并组织读书会,开展讨论。

▲矗立在黄居仁故居前的黄居仁雕像。

化名租房 坚持斗争

1923年6月17日,广东新学生社正式宣告成立,黄居仁与阮啸仙、刘尔崧等人成为该社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并与周文雍、蒋世明等同学一起,在“甲工”积极开展“争回教育权、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和反对本校不合理教育制度的斗争,深得拥护和支持。黄居仁还在家乡龙川县铁场镇发展新学生社成员,建立广东新学生社龙川县铁场分社。1923年11月,黄居仁正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走上革命道路的黄居仁,思想上迅速进步,并显示出了过人的胆识和才能。

现位于广州市文明路79号的一栋三层楼房,是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中共广东区委旧址”。当中的第二、三层楼,分别是当时共青团广东区委、中共广东区委办公室。1924年至1927年初,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陈延年、邓中夏、苏兆征、彭湃等都曾聚集于此,商讨革命大计。

这栋楼房的主人正是黄居仁。经核查,当时登记的房主姓名叫“管东渠”,即广东话“广东区”的谐音。

1922年,中共中央作出广东支部扩大为广东区执行委员会的决定,领导广东、广西两省工作。彼时,党组织派黄居仁设法租赁楼房作为中共广东区委办公地址。当时虽是国共合作时期,但中共党团组织机关仍不便正式公开。于是,根据组织委派,黄居仁便化名“管东渠”,向广州警察局备案租房。

1924年11月13日,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召开委员会议,选举刘尔崧为书记,黄居仁负责组织工作。1925年,黄居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调任青年团广州地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925年2月15日,刘尔崧和黄居仁主持召开大会,宣布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春,黄居仁与阮啸仙、邓颖超、张太雷、刘尔崧、彭湃等人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

在1924年至1927年期间,黄居仁先后成功组织了反对段祺瑞政府和奉系军阀大会并举行示威游行,代理共青团广东区委书记,建立了广东学生联合会,继续领导广东青年开展革命工作。

武装暴动 “潮汕七日红”

1927年1月,根据中共广东区委指示,黄居仁到潮梅地区指导开展青年运动。5月下旬,中共广东区委任命黄居仁为中共汕头市委书记,重建党组织,建立秘密工农武装。同年8月,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南撤,计划到广东东江地区与当地农民武装会合,开展土地革命斗争。根据中共广东省委指示,黄居仁负责组织工农革命军发动武装暴动,策应起义军入汕事宜。同年9月23日,八一南昌起义部队顺利进入汕头。汕头成立了以中共广东区委秘书长赖玉润为委员长、黄居仁等人为委员的“汕头市革命委员会”。

此时,汕头海面马屿口,12艘敌舰封锁海面并把炮口对准了市区。为保存力量,南昌起义军于9月30日撤出汕头。由于敌强我弱,红色政权“汕头市革命委员会”仅维持了7天,此段峥嵘岁月史称“潮汕七日红”。

之后,黄居仁回到广州继续开展武装暴动。广州起义失败后,黄居仁撤退到东江,任中共惠阳县委书记,组织农民武装开展革命斗争。1928年春,广州的党团组织受到严重破坏;5月,中共广东省委把黄居仁从惠州调回广州,从事恢复建立党团组织工作。

由于黄居仁在大革命时期领导过青年运动,经常公开露面,认识他的敌人非常多。所以,每次外出执行任务,黄居仁都把自己弄得“面目全非”,甚至一日数变,但依然没能逃过敌人的残害。1928年8月,外出工作的黄居仁刚回到家门口,就被埋伏在附近的敌特包围,与妻子张雪英一起被捕。当年11月,黄居仁夫妇在广州红花岗刑场英勇就义,年仅24岁。

永远铭记 传承好精神

革命先烈黄居仁虽然英勇就义了,但他的事迹和精神一直被当地人传承和学习。1988年,为了纪念黄居仁烈士,龙川县对黄居仁故居进行了修缮,并在其故居设立“黄居仁纪念馆”。1996年,河源市将“黄居仁纪念馆”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将黄居仁家乡的桥头小学易名为“居仁学校”,成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如今的黄居仁纪念馆,是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源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河源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22年入选第十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在龙川县铁场镇桥头村黄居仁故居门前,身着西装、佩戴眼镜、目光如炬、外形高大的黄居仁雕像屹立中间,馆内展出了他的革命事迹与成长故事,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一个革命时期新青年的形象。多年来,他的后代及家人一直小心维护着这个故居,有不少党员干部前来开展党史学习,瞻仰先烈。黄居仁烈士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对我党早期革命运动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以共产主义事业为己任,不怕牺牲、敢于担当,积极投身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而奋斗终生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