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杰(1926—1951),安徽省萧县马井镇冯瓦房村人,《解放军画报》记者,志愿军60军政治部战地记者,1946年参加革命,历经解放战争多次战役,1951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现长眠于朝鲜江东郡烈士陵园。
分离与“团聚”:一张“全家福”照片背后的故事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周贤忠
丈夫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杳无音信,年轻的妻子在猜疑中把全家福照片中丈夫的一半剪掉,直到等来丈夫的阵亡通知书,她才知道误会丈夫了。之后的几十年里,她只能带着半张照片来思念丈夫,希望找到丈夫的埋葬地,把丈夫找回来。
2024年4月7日,宁波志愿者孙嘉怿给记者讲述了这个唏嘘的故事,她帮助烈士亲人找到了烈士埋葬地,并找人“修复”照片,圆了这位现在已是101岁老人的“全家福”梦。
残缺一半的“全家福”
冯世杰是安徽省萧县马井镇冯瓦房村人,1946年参军,是一名战地记者。1949年冬,他在18兵团当摄影记者,随前卫部队180师539团的3营行动。沿途,他拍摄了不少镜头。成都解放后,举行入城仪式,他跑前跑后,爬上爬下,参加入城式的拍摄报道。1950年,兵团撤销,冯世杰调到报社担任记者。
1951年3月,冯世杰作为志愿军第60军政治部战地记者入朝参战。部队出国前,在河北沧县机动位置待命时,他的妻子吴秀真带着女儿冯淑兰前来探亲,留下了一张“全家福”。照片是冯世杰用三脚架架起相机拍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面对镜头,夫妻俩依偎在一起,一旁的女儿还不足4岁。
吴秀真叮嘱丈夫,出国要安心工作,不要惦记家里。没想到,这一次竟是永别!
吴秀真低估了战争的残酷,在一年多杳无音信的时间里,她觉得丈夫一定是有了别的想法,不要这个家了。一气之下,她把“全家福”照片中丈夫那一半剪去,扔了。
后来,吴秀真等到了丈夫的阵亡通知书,还有一张烈属证,才知道误会丈夫了。
一张残缺“全家福”,藏着吴秀真无尽的思念。
▲志愿军战士在击毁的美军重型坦克上合影。 冯世杰摄
去阵地采访途中牺牲
成都晚报原顾问未明在回忆录《烽火连天的岁月》中,记录了冯世杰在朝鲜战场上的战斗经历:
我这篇文章的旁边,有一张被我军击毁的美国侵略军的重型坦克,上边站着欢笑的志愿军战士的相片。这是清理旧照片时发现的一张。照片后边有我当时注明的四个字“冯世杰摄”。这是一张非常有纪念意义又令我怀念的照片。
1951年3月中旬,我军奉命出国参战。为了适应朝鲜战场的情况,我们报社的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都跟随部队入朝采访。当时和我在一起的有记者冯世杰以及军文工团创作组成员郭喜盛。我们跟随着全军的前卫团542团行动。
3月17日下午,部队跨过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大桥。这时,战士们都翘首回望祖国。在这告别祖国的瞬间,冯世杰以他敏锐的视角拍摄了很多难忘的镜头。摄影记者就是通过这一刹那的瞬间,拍下具有新闻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镜头,留下了战士对家乡的思念和留恋。他之所以能抓住这珍贵的镜头,是因为他与战士心心相印,思维相通……
1951年4月中旬,我军到达三八线附近伊川郡集结。当时参加第四次战役的部队非常疲劳,伤亡也很大,急需休整。我军刚刚到达集结地区,即接收了63军、26军的阵地防务,阻止美国侵略军前进,以掩护我二线兵团入朝集结,准备发动第五次战役。
4月16日,我们跟随前卫团542团,刚刚接受友军的阵地防务,就遇到美24师的进攻……4月17日,美24师又向我535团的阵地进攻。敌人例行的一阵狂轰滥炸后,由11辆坦克引导,伴随着步兵向我前沿阵地攻击,先头的3辆坦克窜到我3连阵地的侧后迂回,让我军发现。3连二排长指挥全排的火力,猛扫敌步兵,使敌步兵和坦克分离。此时二排长周建荣带领4个战士,拿着反坦克手雷,向坦克攻击,敌坦克被击伤后,想逃,结果陷进稻田里,挡了后边两辆坦克的归路,敌坦克见势不好,弃车逃窜被我毙敌1名,缴获了3辆坦克。冯世杰和我们得知这一情况,迅即到535团拍摄了被击毁缴获的坦克。
4月22日,我全线部队将要发起拥有三个兵团11个军之多的空前规模的第五次战役,全线部队都受到极大的鼓舞。冯世杰要求到前沿拍摄进攻前部队激动人心的场面,当时团政委苗扶中担心安全,没有同意,冯世杰说:“记者就是要靠前到一线采访拍摄,实景进行报道,不去,就不能拍到实景,这是我们的职责。”苗政委被他说服了,派战士跟随他到前沿部队采访报道。
在前沿部队,冯世杰被战士高昂的士气所感动。战士们个个都在表决心:宁为英雄死,不作奴隶生;为祖国争光!为毛主席争光!纷纷写决心书,请战书,争取立功入党。
冯世杰拍下了这些动人心弦的场面。当冯世杰兴奋地从前沿向团指挥所返回时,不幸被敌炮袭击,壮烈牺牲。
▲“修复”后的冯世杰一家合影。
借助影像技术修复照片
冯世杰牺牲了,他的母亲因为思念儿子哭瞎了双眼,抱着遗憾匆匆离世。而吴秀真则独自带着孩子艰难生活,这张残缺的“全家福”成了她心中最大的遗憾。
此后,家人没有一刻停止寻找冯世杰烈士的安葬地,因为吴秀真想弥补自己年轻时的过失,想让丈夫早日回到自己身边。为了找到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父亲,女儿冯淑兰已经辗转了数十年。
2019年2月,冯淑兰找到了寻亲志愿者孙嘉怿,孙嘉怿当时正好在整理从朝鲜江东郡志愿军烈士陵园带回来的烈士信息,冯世杰的名字恰好出现在名单里。
得知丈夫埋葬地消息的那天,吴秀真哭了一个下午。两个月后的清明节,孙嘉怿陪着冯淑兰一家踏上了前往朝鲜扫墓的旅途。
“放在和平年代,可能这只是小夫妻间的口角,或者只是一次普普通通的怄气。但战争的无情和残酷,让痛苦和遗憾跨越生死,纠缠一生。”孙嘉怿说。
了解到老人的遗憾,孙嘉怿找来冯世杰生前的旧照片,请央视工作人员借助影像技术合成了一张“全家福”,送给老人留作念想。在定格的黑白照片里,时间仿佛回到了从前,一对小夫妻羞涩地依偎在一起,旁边还有自己的孩子,在最美好的年纪,一起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
▲2023年9月,志愿者孙嘉怿(左三)到家看望冯世杰烈士的妻子吴秀真(左二)和女儿冯淑兰(左一)。
(孙嘉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