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化宣

来源:中华英烈网 责任编辑:李行知 2018-12-24 15:39

冯化宣,字贤阁,1914年出生于河北省南宫县和生店村一个世代书香家庭。8岁入本村小学读书,父亲对他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几年功夫读完了“四书”、“五经”、《左传》。凡是学过的字、念过的书,他都能背诵和讲解,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董振田老师十分喜欢他,经常给他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一些革命道理,送给他不少进步书籍。老师的教导,家庭的影响,为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30年,冯化宣考入南宫师范讲习所(后改为乡师)。在学校里,他经常和一些共产党员及进步青年探求救国真理,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辩证唯物主义》等革命著作,阅读了鲁迅和一些外国进步作家的文学作品。他一边读书,一边结合社会问题认真思索,和同学们一起讨论研究,逐步懂得了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之所在,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此后,他经常向同学们讲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统治的革命道理,宣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深远意义,把一批进步学生团结在自己周围。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冯化宣奋笔疾书,在《南宫周报》上署名发表了《抗日救国论》等战斗檄文和很多慷慨激昂的革命诗篇。他在怒斥蒋介石的一首《十六字令》词中写道:“愁!黄河岸边水长流。投鞭渡、剑削蒋贼头!”这些文章和诗歌,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乡师学习时,冯化宣积极参加“学生救国会”、“读书会”、“反帝同盟”等党的外围组织,为扩充会员,壮大力量,积极组织各种活动,号召大家迅速行动起来。1932年,冯化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党支部委员。

三年的校园生活,冯化宣带领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驱赶顽固落后教师,声讨反动校长,抵制国民党教育当局复古倒退的教育方针,扩大了党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影响。

1933年,冯化宣从乡师毕业,去杨邱村教书。当时,南宫中心县委已成立,党的中心工作主要是秘密发展党员,创建党的基层组织。身为区委委员的冯化宣,白天教书,晚上和假日奔走在南宫、清河、冀县、枣强一带,秘密开辟党的工作,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方针,唤醒千百万民众投身革命斗争。他与马国瑞在自己的家乡创建了全县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和生店党支部。南宫、清河边界的野庄、西康、王家庄、鲁义寨等村,在冯化宣等人的组织领导下,相继建立了党支部。

在秘密工作的实践中,冯化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34年初,直南特委派他去开辟冀(县)枣(强)地区的工作。冯化宣很快创建了以卷子街党支部为基点的活动中心。冀县省立师范的党组织由于坏人告密遭到破坏,为重新恢复党的工作,冯化宣通过秘密关系,几经周折,把党的宣传品和文件送到那里,和进步学生取得联系。经过一段工作,发展了几名学生党员,重建了冀师党支部。冀师党支部建立后,即开展揭露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和反动学校当局推行复古读经的封建奴化教育的斗争;并通过利用文学社、流动图书馆、读书会等组织形式,向学生推荐马列著作和进步书刊,对学生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动,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终于在冀县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到1934年底,冀师各班中均有党员,尤其是后期中的十四班,半数学生都是党员,被称为冀师的“红色班”。冀师的斗争波及到衡水、武邑、深县等地。

1935年春,冯化宣任冀枣工委书记。他辞掉教员职务,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艰苦生涯。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同志和蔼,满腔热情。他与当地群众的关系极为融洽,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热情接待和严密保护。冀县伏家庄胡灿章一家是他的“堡垒户”,每逢他一进门,老两口就马上烧火做饭,孩子们放哨,打扫自行车轮胎印,衣服破了替他缝好,脏了为他洗净。逢年过节还给他添置衣物,为了他工作方便,主动将自行车送给他。

5月,直南特委领导的冀南农民暴动如火如荼。根据特委千方百计筹集武器的指示,冯化宣首先回到家中,收缴了本村地主的一支手枪;然后,在工委集体领导下,筹集和凑钱购置了一批步枪、手枪和500发子弹,送到巨鹿暴动中心区,有力地支持了冀南农民暴动。

1935年冬,敌人对冀南暴动开始大肆反扑,无数党员干部和革命群众惨死在屠刀下,革命陷入低潮。在这种极恶劣的环境下,冯化宣被调任巨(鹿)南(宫)中心县委书记。这里正是暴动的中心,也是敌人围攻的重点。他不顾个人安危,为了党的事业出生入死,奋斗不息。他常说:“为革命而死,为理想献身,就是人生最大的光荣。”

1936年春的一个晚上,冯化宣秘密回到家中。父亲看到久别返家的儿子衣不遮体,骨瘦如柴,又联想到自己常年为儿子担惊受怕,几近倾家荡产,感慨万千,便对儿子说:“你不要再出去了,家里有饭吃,何必在外受风霜之苦?”冯化宣对父亲说:“我今日受苦,是为将来千百万人不受苦。来日千百万人不受苦了,我也不受苦了。”为了安全,他未能久留,只能同亲人见了一面,便匆匆离去。

同年2、3月间,直南特委在巨鹿县张家村召开会议,根据省委给直南特委的指示,为保存革命力量,决定将特委机关撤出暴动中心。大部分领导同志离开冀南,冯化宣则坚定表示,留在冀南继续工作。为保存和壮大冀南革命力量,他始终没离开冀南一步。

一次,冯化宣在巨鹿的一个村子里被敌人包围,冲出包围后又在青纱帐里与敌人周旋,一直坚持了两天两夜。因饥渴难忍,他以草当食,结果不慎中毒,引起全身浮肿,但他以超常的毅力,终于战胜了病魔和敌人的追击。冯化宣等坚持留在冀南从事党的组织工作,为以后中共领导冀南抗日斗争打下了组织基础。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军和地方官吏纷纷南逃,冀南一带的土匪、会道门、民团和各色各样的杂牌武装蜂拥而起,出现了一片刀光剑影的混乱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为适应抗战形势,中共平汉线党委将原直南特委改组为中共直南临时特委,冯化宣就任宣传部长。

11月3日,冯化宣代表特委在广宗县李家庄召开军事会议,贯彻落实中央洛川会议精神,会议决定动员一切力量,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游击队。会议开到深夜1点多结束,为了安全,大家分头住在几户群众家里。由于汉奸告密,拂晓时分村子被敌人包围。冯化宣与特委其他领导同志沉着机智地避开正面的敌人,从侧面水坑中趟水转移到村外,摆脱了敌人的追捕。通过这件事,冯化宣更深深感到建立武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克服困难,很快筹集到一大批武器弹药,在广宗、巨鹿、南宫一带成立“八路军别动队”,约有500余人。为了使这支武装及时与八路军取得联系,特委派他与另外两名同志代表特委前往隆平县与八路军一二九师挺进支队联系。当时,平乡县北时村也刚刚成立一支所谓“抗日义勇军”,为了收编这支武装力量,特委让他们途中顺便做一下该部的争取工作,如能争取过来,即把该部一块带到隆平改编。

1938年1月9日,冯化宣一行三人动身前往隆平。他们于途中见到了北时村“抗日义勇军”首领时风栖,冯化宣分析了国家危亡的形势,讲解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终于顺利完成了对时风栖的争取工作。最后共同商定,时风栖部打完巨鹿后,就去隆平接受改编。冯化宣随即派一起去的薛东岐回特委报告情况。次日,冯化宣与时风栖的队伍行进到巨鹿的半路上,与平乡、广宗的“大刀会”遭遇,巨鹿城内的军警也闻讯出动。时风栖部腹背受敌,被迫向其原驻地(平乡县河古庙一带)撤退。在这十分紧急的时刻,冯化宣一面派随去的程玉琳回特委紧急报告敌情,一面指挥时风栖部突围。当撤退到河古庙附近时,又得知从邢台增兵威县的日军已驻扎在那里,只好又向西南方向转移。因这支刚被争取过来的队伍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再加上几度受挫,寡不敌众,终被打垮。坚持到1月13日,冯化宣身边只剩下了两个人。当他们转移到平乡县东马延村时,被该村的“大刀会”团团包围,三人同时被捕。冯化宣依然镇定自若,力图向“大刀会”作些解释工作。他环顾四周,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凛然正气大声说道:“我不是土匪,是红军代表,是八路军。”“大刀会”的一个小头目谭保身恶狠狠地说:“管你是什么八路军,九路军!”说着用长矛向冯化宣头部刺去,冯化宣当即在乱枪之下壮烈牺牲,时年仅24岁。

冯化宣虽然牺牲了,但他那“历尽艰难公天下,舍生忘死为人民”的坦荡胸怀和革命精神,却像江河的流水奔腾不息,永远激励着千百万冀南人民奋勇前进。

(张冷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