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洪泽,字润生,曾化名赵元明,历任中共商河县委书记、三十一游击支队政治部总务科长、中共庆云县委书记、沧县县长、冀鲁边区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共商惠县委书记、中共商惠济三边县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等职务。1945年2月2日,丁洪泽率部队在惠民县李毛家村与日寇激战,突围至四门张村时以身殉国,年仅32岁。
丁洪泽青少年时家境贫困,在亲友资助下就读于无棣第一高等小学、商惠省立四中、曲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勤奋自勉,关心国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联络各班同学罢课,声援济南学生的爱国行动。在毕业生欢送会上,他慷慨陈词,希望同学们“要为国家、为民族出力,不要为某个人卖力”。1936年夏在乡村建设训练班毕业后,分配到商河龙桑寺乡农学校任教务主任。
1937年3月,经中共鲁北特委宣传部长赵明新介绍,丁洪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一方面积极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一方面秘密地在同学中发展新党员。8月,通过一个阶段的组织发动,建立了龙桑寺党支部与中共商河县委,丁洪泽任县委书记。县委建立后,创办《游击队报》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发展中共党的组织,并组建了一支100多人的抗日武装,为商河抗日工作奠定了基础。
1938年3月,商河抗日武装被编入三十一游击支队第三路军,丁洪泽任三十一游击支队政治部总务科长。5月,三十一游击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六支队,丁洪泽调任中共庆云县委书记(县委对外称“平津办事处”)。
1939年初,日寇重兵入侵沧县,攻占了中共沧县县委、县政府的驻地圣佛镇,并设重兵把守,党组织活动陷入极度困难的境地。在这困难时刻,上级派丁洪泽到沧县恢复工作。他不畏艰险,秘密联络地下党员和抗日积极分子,在艰苦环境下顽强开展工作,很快恢复了党组织的活动,重建了县委和县政府,丁洪泽任县委书记兼县长。整顿组织以后,丁洪泽立即着手组建沧县抗日大队,并兼任大队长。1940年,丁洪泽率领县大队在孙家屯设伏,袭击了一支40余人的日军部队,当场消灭20多个日军,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之后,他又相继建立了6个区政权,恢复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
丁洪泽不仅是一名优秀组织者和军事指挥员,也是执行党的政策的模范。他到沧县后,及时纠正了除奸和减租减息工作中的“左”的倾向,深入做好思想工作,搞好统一战线。沧县开明地主杨苏朋经过丁洪泽的帮助教育,积极拥护我党的政策,支持抗日,用他的私人小医院为我抗日伤病员治病养伤。后来这个医院成为冀鲁边区八路军唯一的一所医院。地主杨大生经丁洪泽教育帮助,走上了革命道路,担任了县大队副大队长,后来成为二分区的参谋长。
1943年9月,丁洪泽调任中共商惠县委书记。日军对商惠县境内的抗日根据地疯狂地实行“铁壁合围”“梳篦拉网”等种种名目的“大扫荡”,并实行灭绝人性的“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日伪军的岗楼据点遍布全县,封锁沟、公路网纵横交错,我根据地被分割成若干小块,斗争环境异常恶劣,党的活动受到极大限制。丁洪泽率领独立营与敌人周旋,白天深入村庄农户做群众工作,夜间袭击敌人。通过对敌斗争,打击了敌人,鼓舞了人民,恢复了商惠公路以南的根据地,扩大了解放区。
1944年秋,乐陵县警备大队大队长何树茂率伪军8个中队700余人,到惠民投靠日伪军,行至商河边境,被丁洪泽率领的独立营袭击,追击70余里,全部击溃伪军,缴获机枪6挺、长短枪300余支,荣获了军分区“一日打三仗,仗仗都漂亮”的嘉奖。1944年10月,丁洪泽(此时化名赵元明)调任中共商惠济三边县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
1945年2月2日,丁洪泽和王权五带领县委、县政府的同志到史家庙村,侦察员报告伪军在李毛家村抢粮,丁洪泽立即率领部队出击,因为错误判断敌情,遭遇日寇精锐“三角部队”重兵包围,四面受敌。丁洪泽沉着机智地指挥部队突围,但因敌众我寡,伤亡很大。突围中,在四门张村遇敌拦击,丁洪泽身负重伤。在不能脱险的绝境中,他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宁死不屈,饮弹自尽,以身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