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伯华烈士传略
■王庆宽
杜伯华(1904—1941),原名维汉,字华昌,1904年生,祖籍河北省,幼年随父逃荒到吉林省榆树县夏宝村落户。1933年参加革命,1935年春入党,历任榆树县党的地下联络站负责人、晋察冀军区五支队二营教导员、房良联合县县长、平西专署专员、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副部长等职。他一生中的革命足迹遍及东北、华北和西北,特别是在平西,他辗转战斗,踏遍了山山水水,立下了不朽功勋。不幸于1941年6月因医疗事故牺牲,终年仅37岁。
聪颖好学 医术闻名遐迩
杜伯华的父亲为人忠厚正直善良,会中医,常常免费为穷人治病,因会种牛痘,人称“杜花先生”,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杜伯华聪颖好学,虽仅读过四年小学,但在父亲的影响、教诲下,学会了医术。父亲病故时,杜伯华年仅18岁,不但能为乡里看病,而且得到好评。榆树县举行医生会考,杜伯华名列第二。1931年由乡下迁到榆树县城,开办华昌诊所。为了更好地给人看病,他又开始学习西医,依靠自己的刻苦学习和丰富实践,医术闻名遐迩。
杜伯华是一个有民族气节、有报负的爱国青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目睹日本鬼子和汉奸恣意横行,人民遭受蹂躏之惨状,忧国忧民之心日深。1932年8月,杜伯华遇到了姑表内弟、党的地下工作者李向之。李向之是从关内回东北做王德林部的抗日工作的,见到了表姐夫杜伯华,就向他介绍全国抗日斗争的形势,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政策。杜伯华受到了很大教育和鼓舞,决心参加抗日。从此,杜伯华在党的帮助教育下,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榆树县第一个党的地下联络站
1933年,北平地下党组织派李向之等八人去吉林省进行建党建军工作,以杜伯华开设的“华昌药房”为中心地点,建立了榆树县第一个党的地下联络站,杜伯华为联络站的负责人。党交给杜伯华三项任务:搜集敌伪组织的情报,掩护抗日工作人员,以物资接济抗日武装。联络站在完成这三项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党派来的抗日同志,如抗联三军二十一支队队长杨文清、刘工人,抗联十军高级参谋翟亚夫(又名翟飞)等人来找王亚忱的部队,均是通过“华昌药房”进行联络、护送的。当时抗日武装缺乏医药,特别是红伤药,杜伯华就千方百计筹集运送。抗日武装缺乏胶鞋,他也一次又一次地搞到送去。抗日武装缺乏枪支弹药,他就想方设法,搞些枪支弹药。他曾用自己的钱给翟亚夫买了一支手枪,还为抗联十军买了两支手枪。
杜伯华通晓中西医术,加之医德好,善交游,因此,来“华昌药房”买药、求医的人很多,生意兴隆,每天收入达三百元。杜伯华将这些收入绝大部分都捐赠给东北义勇军,做为抗日活动的经费。杜伯华为壮大抗日力量,广泛宣传群众,争取群众。只要同情抗日,对抗日有利的人,他就联系,就争取。在他接触的人中,不仅有爱国的知识分子,而且有日伪政权中的有爱国心的人。如伪警察署的刘杰,是个特务,但杜伯华发现他有爱国思想,就结识了他。通过教育,刘杰同情抗日,反对日本侵略,所以“华昌药房”联络站被县伪警察署察觉,处于危难时,刘杰便暗地里给解围脱险。1934年出现的几次榆树县特务机关怀疑杜伯华的险情,均在刘杰的帮助下排除了。
1935年春,日伪特务机关——长春警备队密令榆树县伪警察署:“逮捕杜伯华、查封‘华昌药房’。”刘杰得知后,立即告知了杜伯华,让他或走或散,马上抉择,不能等到天亮。杜伯华立即把联络站已被敌察觉、不能再用的情况转告了党组织。他个人也不得不弃家出走,药房让其妻和其内弟收拾变卖。当夜,杜伯华带上些路费,同刘杰一起,徒步取道黑龙江省五常县山河屯,历尽千难万险,绕道入关。
加入中国共产党 转战北平和西安
1935年春,杜伯华同刘杰入关后,到了北平,与地下党取得了联系,继续为党工作。刘杰吃不了苦,后到重庆投靠了国民党。杜伯华在党的教育帮助下,进步很快,不久经李向之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6年春,在西北驻守的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倾向与共产党合作,请求“东北人民抗敌会”(党领导下的抗日组织)派送一批进步分子充实东北军。党决定派杜伯华等几十人前去,杜伯华即奔赴西安,参加当时有名的东城门楼学兵队当队员。12月12日发生西安事变,学兵队成为一支重要的革命武装力量。西安事变后,杜伯华到孙铭九的抗日先锋队三连任指导员。1937年初,杜伯华同一些学兵队队员返回北平,驻在北平西城粉子胡同二十五号煤铺,秘密地开展地下工作。
这家表面上看是李向之、肖丹锋、陈大哥、杨大嫂等四家合伙开的煤铺,实际上是东北人民抗日救国会(简称“民抗”)的社会支部所在地,是以东北人为主体的抗日救亡活动中心,在这里组织抗日青年,宣传革命道理,营救难友出狱,等等。杜伯华、肖丹锋、陈大凡、于毅夫、陈钟、张文海、焦若愚等同志,还有二十多名东北青年,都在这里参加活动。当时煤铺的生意不好,这么多人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吃饭都有了困难。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杜伯华从事教育、行医等工作,整日忙个不停,挣钱供大家用。每当入不抵支,遇到困难时,就变卖自己的铺盖和衣物来维持生活。有一次,杜伯华外出讲课,店里人吃饭没有着落,就把杜伯华的铺盖当出,并把当票贴在杜伯华的床板上。杜伯华见此情景,只是付之一笑,晚上就睡在贴着当票的光板铺上。他与同志同甘苦、共患难的精神,受到同志们的尊敬。
参与创建国民抗日军 日夜战斗在平西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炮轰卢沟桥,国民党二十九军英勇还击。中国共产党发表全面抗战宣言,29日南京政府宣布抗战,中日战争全面展开。但不久北平、天津沦陷,大片国土被敌占领,平郊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正在这时,赵同联络昌平县山区的民团头目组织武装,已集合二三十人。为了弄清赵同的情况,党派杜伯华、阎铁、徐明三人先去赵同部了解情况。根据杜伯华等了解提供的情况,党决定利用赵同部建立党所掌握的抗日游击队。8月中旬,赵同部的二三十人转到圆明园的正觉寺。党先后派王建忠、王远因、尚英、杜伯华等十几名共产党员和党的积极分子参加了赵同的游击队。杜伯华等十几人,是张学良学兵队的人员,受过军事训练,他们到了赵同的部队后,对部队建设、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短短几天,部队增加到五六十人。8月22日,赵同的部队袭击了北平德胜门外的河北省第二模范监狱,营救在那里关押的政治犯。杜伯华也参加了营救战斗。由于部署、安排得细致、周到,取得了胜利,共营救出七八百人。其中近半数参加了部队,赵同的部队从而由五六十人猛增到五六百人。9月5日,全军编为三个总队,并正式命名为“国民抗日军”,成立了军政委员会。赵同为司令,郑子风为副司令,包旭堂为参谋长,高鹏为政治部长,汪之力为秘书长,杜伯华为医务处长、军政委员会委员,后任二总队的政治部主任。
10月,八路军总部派吴伟等十几名同志来平西国民抗日军指挥部,并带来了朱德、彭德怀亲笔签名的给游击队的长信。这封信在全军中公布后,给部队以极大鼓舞。杜伯华就在二总队中,以这封信为动力,展开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统一战线的广泛宣传,并进行有关共产党、八路军的历史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更深入人心。
11月中旬,国民抗日军奉命开赴阜平整编。杜伯华带二总队全体指战员,同国民抗日军一起,过青水、杜家庄,爬太行余脉小五台,直下察南平原,越怀涞,过涿鹿,到达蔚县近郊。又取道走马驿、倒马关,由涞源到阜平。阜平是新建立的抗日根据地,村庄到处刷写着抗日标语,陕北民歌的旋律四处飘扬,手持红缨枪的儿童团员不时盘察路条,宛然像红军长期活动的苏区。杜伯华见此情景,真是欢喜若狂。
12月25日,经八路军总部正式批准,国民抗日军改编为晋察冀第五支队,负责建设平西抗日根据地。赵同为支队司令员,高鹏为副司令员,汪之力为政治部主任,下设三个总队。其中二总队队长王建忠,政治处主任为杜伯华。
1938年1月底,五支队开往灵寿、行唐,进行活动与扩军。3月下旬,敌人分路进攻晋察冀,五支队奉命回师反“扫荡”,支援阜平。不久,军区又命令五支队返回平西,部队立即拔营北进。
4月2日,五支队抵达涞源城南,得到密报:有一支敌人运输队押送二十余辆马车的军需弹药从紫荆关运往涞源城,将于3日晨九时许过浮图峪。支队当即决定在二道河子村西的山沟里打伏击。夜半,部队开始行动,部署一总队埋伏在二道河子村后山岗,放敌人进山沟后堵死退路;三总队埋伏在西南,从前向后打;杜伯华、王建忠带二总队隐蔽在南山,担任正面捕歼任务……九时刚过,敌人先头部队就出现了。待敌人后尾部队钻进了口袋,顿时机枪、步枪都响起来。接着,王建忠、杜伯华指挥二总队的全体战士从南山冲入山谷,大展雄威。敌人在受到意外的突然攻击后,还未来得及还枪,已人仰马翻,伤亡惨重。这次战斗全歼日军近百人,生俘二名,缴获全部枪支和物资,并打落飞机一架。
4月下旬,五支队开回平西。
杜伯华在五支队工作了八个多月,对五支队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房良联合县的第一任县长 平西专署第一任专员
五支队进驻平西后,根据军区指示,立即抽一批得力干部充实、整顿县政权和地方武装,并决定新建房(山)良(乡)联合县,委派杜伯华任县长。4月底,杜伯华、郭方、尚英、贾嵩明等来到房山五区政府所在地南窖,进行建县筹备工作。
房山五区西北是百花山,与宛平八区毗邻,南有猫耳山作屏障,东经四区出川,是坨里、房山、良乡等重镇,也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东南前哨。这里矿产丰富、工业发达,文化基础也好。因地理位置重要,早在1938年3月我党已经派包森开辟了这块地区,并建立了地方武装,有了一定的基础。
杜伯华到南窖后,召开区村领导人会议、知识分子会议、工商界负责人会议等,说明来意,商讨建县大计,最后决定将县府设在五区长操村。5月8日,召开有各界人士参加的大会,宣布房良联合县政府成立。房良联合县政府成立之后,杜伯华为巩固和发展新生的抗日政权,动员全县人民共同抗日,进行了大量工作,在四个月中,着重抓了以下工作:
第一,广泛开展了抗日宣传。杜伯华根据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的精神,亲笔起草了《告全县同胞书》,号召全县人民动员起来,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为早日打倒日本侵略者,保卫房良,保卫祖国,浴血奋战。并将《告全县同胞书》四处张贴,又组织力量,深入到工矿、学校、农村,广泛进行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
第二,大力进行县、区、村各级的政权建设。县府宣布成立后,在党的统一战线和抗日政策的感召下,经过动员,先后有赵然、付伯英、陈伯诚、王培忠、王希久、郝绍尧、景松年、王有梧、罗化之等六十多名知识分子云集而来,到县府参加抗日,为县区的组织建设提供了充裕的人才。杜伯华知人善任,很快把县府的班子安排就绪,计有县府秘书马梦飞、民政科长郝仲林、财政科长谢景波、实业科长杨天资、教育科长郝绍尧、粮食科长姜子箴、司法科长姜永聪,县府的工作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抓。同时,建立和健全了房良县抗日救国会,郭方任主任,赵然任组织部长,付伯英任宣传部长。另外,对房山五区、四区、九区的救国会主任和区长也进行了安排。县区组织机构健全之后,接着动员县救国会和政府的干部,深入到各村建政、建组和发动群众。村政府、救国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组织相继建立,全县出现了参军参战、筹粮送秣、支援前线的抗日热潮。特别是房山五区,群众发动充分,组织工作深入,抗日支前的热情高涨。当时流传着一首民歌唱到:“五区,五区,人人都是抗日的……”
第三,改造地方武装,保卫房良。1938年3月,包森来房山五区后,在江石之等同志支持、协助下,曾对五区保卫团进行了改编,对四区保卫团也做了大量工作,组建成房涞涿游击支队。但不久包森挺进冀东,对这支武装还没有来得及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纪律上进行彻底改造。为改造这支队伍,由尚英为政委、贾嵩明为队长,负责部队的改造工作。杜伯华与尚英、贾嵩明密切配合,全力支持,使部队改造工作进展很快、很顺利,最后改编为平西游击四支队(即房良县大队),下设三个大队,共约四百人。杜伯华为扩大队伍,还号召和组织青年参军参战,奔赴抗日前线,出现了不少母送子、妻送郎参军抗日的动人场面。
第四,贯彻执行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杜伯华模范地执行党的统战政策。谢景波是房山五区自卫团的团总,当时颇有影响,杜伯华就亲自做他的工作。谢景波在当时的形势下表示愿意抗日,就安排他到县政府任财政科长。四区的郝绍尧,曾任过旧房山县教育科的督学,但思想进步,杜伯华把他请出来,任房良县的教育科长。这些人参加县政府的工作,对动员各界积极抗日,对动员进步知识分子和有志青年参军参政,起了重要作用。北安村罗化之,开煤窑,当村长,有权势,杜伯华耐心做他的工作,给他讲抗日救国、至死不当亡国奴和抗战的策略、前途。罗化之在杜伯华的感召下,弃家从戎,投身革命,后壮烈牺牲。杜伯华还做三路土匪司令胡振海的工作,利用他抗日的一面,与其订立互不侵犯、共同抗日的协议。由于统战工作搞得好,房良县得到了巩固与发展。
第五,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筹粮筹款,支援抗战。杜伯华身高体胖,平易近人,关心同志,态度谦和,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他布置的任务都愿意积极完成。一次,五区窑商会孔凡坤去县府送交抗日捐款二千元,杜伯华对孔凡坤说:“我军抗日有困难,要多送些。”孔凡坤说:“下次尽可能多筹集,支援抗日。”杜伯华一边点款一边开玩笑地说:“花这钱,亡国奴味(因是“中日联合票”)!”孔凡坤说:“杜县长,那就别要了。”杜伯华说:“现在不要不行啊!将来一定不要它,要花我们自己印的票子。”有说有笑,非常随便。在群众的支援下,筹粮筹款任务如期完成,有力地支援了抗战,并且还搞到了一些边区紧缺的物资,如油印机、电池、手表等。
杜伯华对汉奸、走狗之类恨之入骨,严惩不贷。凡捕捉到的敌特汉奸,杜伯华都要亲自审讯,对证据确凿的坚决处死。有时敌人磕头作揖,说尽好话,杜伯华从不手软。
正在县府的工作逐步开展、深入发展之际,8月份赵同叛变逃跑,驻防平西的五支队与杨成武支队合编,驻房良县的五支队三营调走,房良县大队也同时调走编入正规部队,房良空虚。接着,九区民团头子杨天沛、杨万方制造了王家台惨案,杀害我战土一个连。房山四区殷耀东投靠日本,并引敌向我房良县府根据地进犯。9月份,日伪向我平西根据地大举进攻。在这种形势下,杜伯华奉命带领县区干部和警卫人员连夜西撤,走到大安山发现断后的警卫班还没有归队,马上派人去接迎。杜伯华一直等到过半夜,人回来了才休息。第二天,杜伯华召开全体人员大会,进行思想动员,并将枪支弹药分配给所有工作人员,日夜兼程,迅速向西转移。边区下达转移命令,房良县接到的最晚,因此行动迟于其它县。上级未见房良的干部转移,即派曾雍亚独立支队火速前来接迎,到了宛平的马兰,与正在转移的房良县的人员相遇。杜伯华向曾雍亚汇报了情况,县府人员随即同独立支队,经峨峪、马水口、涞源到灵邱,到达一分区的地界。杜伯华把人员暂做安排后,即去一分区司令部汇报工作。
10月底,我军击溃了敌伪对平西的进攻。邓华、宋时轮的队伍参加冀东暴动以后也开回平西整训,并于12月初平息了房山九区杨天沛、杨万方的叛乱。杜伯华率房良县全体工作人员返回房良,县府迁到房山五区下石堡村。
县府迁到下石堡以后,杜伯华与县委书记郭强密切配合,为坚持房山五区(南窖、长操)根据地,巩固九区(庄户台、霞云岭)根据地,开辟八区(蒲洼、十渡)根据地,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使县府的工作机构更加健全,进展更有成效。
打开九区之后,在下石堡召开了庆祝大会,县委书记郭强、县长杜伯华在大会上讲了话,重点指出:杨天沛、杨万方一伙大敌当前不思抗日,反而与人民为敌,制造王家台惨案,我们打九区地方反动武装是为了动员全区人民共同抗日。抗日政府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的政策,并宣布了对杨天沛、杨万方等人的处罚。会后,又在王家台为死难烈士修了墓,立了碑,并在九区进行收枪、建政、发动群众等工作。九区的形势很快稳定下来,并成为房良县的巩固区。同时,工作又向八区发展,开辟了八区根据地,原五区根据地得到了恢复,工作重新活跃起来。区、村建立了政权和抗联会,16岁以上、55岁以下的人都参加了抗联会组织,出现了筹粮筹款、参军参战的抗日热潮。
1939年3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发布命令,在平西地区设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委任杜伯华为专员。杜伯华在任专员期间,根据边区党委和冀热察党委的指示,认真贯彻执行“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战略方针。为巩固、扩大平西根据地,积极贯彻合理负担政策,筹粮筹款,保证军需,积极组织支前队伍,运粮运草运弹药,转运伤病员,支援抗日前线;组织模范队、基干队,建立地方武装,并积极进行征兵扩军工作,保卫平西;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办小学、高小和识字班、夜校,努力提高平西人民的文化水平。在上级党的领导下,杜伯华忘我地进行工作。有一次敌人“扫荡”,他与同志一起转移,不慎弄掉了眼镜,高度近视的他看不见路,摔在老乡的猪圈里,弄了一身粪汤。部队等他批条子领粮,他只洗了洗手就批起条子来。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全体工作人员各个奋力,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救死扶伤 贡献卓著
杜伯华不仅懂军事、懂政治,胜任教导员、县长、专员等工作,而且精通医术,是个出色的医生。在他从军、从政时期,曾挤时间以超人的医术为不少军人、干部和群众看病。如在五支队时,在一次战斗中有位战士腿被打成粉碎性骨折,军医主张给他截肢,杜伯华看后说:“截了肢就不能打仗了,我给他治治看。”他上山采药、配药,制成膏药贴上,果然好了。1938年7月,五支队三营教导员史进前在长操驻防,得了瘟疫加伤寒,不省人事,生命垂危。杜伯华见后很痛心,说:“他很年轻,要想方设法救活他。”他亲自开方、采药,并托关系买药,精心医治,终于使史进前起死回生,重返抗日战场。史进前非常感激,至今记忆犹新,并写诗一首:
中西合璧医道精,三教九流尔也明。
济病扶危热心肠,历雨经风过来鹰。
长操同橇话当年,白山黑水战未停。
未见分晓龙虎斗,神仙有情葬忠魂。
1938年2月,因敌进攻,房良县政府机关转移时,青委傅伯英病重走不了路,杜伯华将马让与傅伯英骑。杜伯华拖着又胖又重的身体经北直河,爬过大青杠梁,到四马台村,步行五十余里。到了四马台,即从药店里给傅伯英抓了一剂药,傅伯英吃下去病除复壮。
1940年夏天,杜伯华调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副部长。聂荣臻指示卫生部长游胜华说:“伯华同志到卫生部工作,你应充分发挥他的专长。特别要把制药工作搞上去,以粉碎日寇对我之经济封锁。”杜伯华到任后,作风纯朴,工作认真,学到的医术知识得到了广泛应用,边区的药品生产蒸蒸日上,品类、产量、质量突飞猛进。例如,解热药、利尿药、防腐药、健胃药、镇咳化痰药、镇痛药、止虐药,等等,在杜伯华的参与努力下,均有很大发展,使晋察冀边区的药品生产自给有余,还远销平津、晋冀鲁豫、晋西北等地,不仅有力地支援了友区,而且还从敌占区换取了伪钞,并以此购进了化学药品和医疗器械,对粉碎敌人的封锁起了重要作用。1941年2月20日,由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签发的《关于自制代用药品问题的训令》中指出:“自敌对经济封锁加紧后,西药之购买与输入日益困难,而我们边区土产原料炮制之各种药品……虽因技术设置所限,提炼尚不纯良,外观不若舶来西药之精致,但所采用之原料亦多系含有西药成分之原料,或按中医验方所配成,屡次试验均极有效。”聂荣臻肯定的这些成绩,与杜伯华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杜伯华,平易近人,团结同志,联系群众,以身作则,刻苦学习,求知上进,工作深入,作风正派,是无产阶级的先进战士,是党的优秀干部,是卫生战线上的楷模。这样一位好同志,不幸于1941年6月30日因医疗事故以身殉职。
7月15日召开了杜伯华追悼会。聂荣臻所送的挽联上写着“悼死励生”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军区卫生部长游胜华致悼词,高度评价了杜伯华的光辉一生。杜伯华一生革命操劳,鞠躬尽瘁,对于他的死,大家非常悲痛。面对杜伯华遗像,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卫生部长游胜华、边区秘书长肖丹峰和与会全体同志,都泣不成声,连十二三岁的孩子也为之挥泪。追悼会后,杜伯华的遗体安葬在河北省唐县神仙山麓,与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葬在一起。为了纪念他,经聂荣臻批准,将杜伯华生前创办的晋察冀军区制药厂改名“伯华制药厂”。榆树县委也决定将“华昌药房”所在街道命名为“华昌路”。
杜伯华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作者系原房山区史志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