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亚,又名陈苏,1898年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磨市区黄龙乡的一个贫农家庭。8岁那年,他沦为孤儿,为了求生糊口,到一个地主家当了牧童,缺食少衣,受尽苦累,养成了坚强的品质和反抗的性格。
陈振亚聪明好学,利用陪地主家少爷读书时机偷偷学习,在清早和下午的牧牛时间,以地当纸,以树枝代笔,不停地写字、默记和背诵。久而久之,他竟然认识了很多字,后来甚至用半认半猜的方法,看完了《水浒》、《精忠传》等小说。古代诸多民族英雄的形象,使他敬佩无比,他憧憬着将来也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有用之人。陈振亚16岁时,到一家制锅作坊当徒工。
1926年5月,广东北伐军开始入湘,向武汉进军。武汉这时已成为革命中心,出版印刷了大量革命书籍和宣传品。陈振亚利用空闲时间阅读书报,思想有了一个飞跃,报名投奔国民革命军,参加了黄公略所在的部队。刚参军时,由于他有文化,就让他担任会计、文书等工作。不久,因他作战勇敢,又被提升为班长、排长、连长,1928年经黄公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7月22日,在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的领导下,在湖南举行了震惊全国的平江起义。陈振亚参加了这次起义,他指挥的连战斗力很强。平江起义后,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彭德怀任军长;正式成立了平江县苏维埃政府,开辟革命根据地,力争实现中央和省委指示,积极与毛泽东、朱德所领导的红四军取得联系,造成整个罗霄山脉的割据。起义部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但损失也不少。后来,部队撤至平江、浏阳交界山区进行整休。当地的游击队和不少革命群众参加进来,部队得到扩大与巩固,混编为三个纵队,十一个大队。此时,陈振亚升任大队长。
1928年8月,彭德怀率领红五军五个大队奔向井冈山,陈振亚跟随彭德怀踏上了新的征途。同年12月11日,红五军终于到达井冈山,与朱德和毛泽东所领导的红四军在江西宁冈胜利会师。是年12月,红军要扩建发展,陈振亚被派往新组建的红六军。在三次反“围剿”斗争中,他同红军转战于湘鄂赣地区,身经大小战斗数十次。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住进了湘赣苏区医院,并先后担任了湘赣苏区医院政治部主任、院长,一面治疗,一面带病工作。这时期,苏区的粮食、药品和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困难,医院里的伤病员一天只能喝上两次少量的稀粥。他带着同志们一面筹粮食,解决吃饭问题,一面想方设法找药品,采中药,为伤病员进行治疗。在这紧张艰苦环境的缝隙中,陈振亚并未忘记提高大家的政治文化水平。他创办了医院职工政治训练班,伏在床上写教材,亲自去上课,经常为同志们批改作业到深夜。
王明的“左”倾路线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陈振亚完全康复后,组织上又把他调回野战部队,继续参加战斗。在撤离中央苏区的一次战斗中,他再次身负重伤,左腿被炸断,战友们为他就地包扎止血并把他掩蔽在小树林中。傍晚,同志们抬着他突围,不幸被敌人俘获。被俘后,他称自己是给红军抬担架的民夫,在行军途中受的伤,始终没有暴露身份,机智地保护了红军长征的去向和党的机密。敌人见他严重残废,不明其身份,从他口中得不到一点军情,找不到任何证据,只好把他辗转押回石门原籍,交国民党地方政府关押。后来,由他哥哥和乡亲们等20多人联名保释,始得出狱。
陈振亚被释放后,暂时住在他哥哥家里养伤。红军北上抗日后,他的家乡陷于白色恐怖之中。他冒着杀头危险,把周围的群众组织起来,成立秘密的农民协会,并在农协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支部。他还组织群众夺取地主武装,用长矛、大刀、梭标、鸟枪和土枪武装自己,建立游击队,领导农民与土豪劣绅进行各种不屈不挠的斗争。
1935年8月,贺龙、关向应率领的红二军团经过津市澧县、石门进驻磨市,到这里扩军。陈振亚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队伍,他动员自己发展的党员和游击队,集体参加了红军。他本想自己也跟随队伍北上抗日,贺龙和关向应同他谈话,因他残疾,不便跟随队伍长途行军作战;又因为他在当地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便于开展工作,劝他暂时留下坚持地下斗争,并介绍他与湖南省委书记王首道取得联系,在原地进行建党扩军工作。陈振亚接受了这一决定,留在该地区继续工作。直到1937年,他接到中央军委调令和关向应的来信,才千里迢迢奔赴延安,回到了党中央的怀抱。
陈振亚到延安后,中央军委根据他迫切要求学习的愿望,让他进了抗大第三期二大队四队学习。1938年,党分配他去八路军一一五师后方留守处任政治部主任。后留守处迁移到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邑县看花宫,同已在那里的荣誉军人合编为8个大队,成立了八路军荣誉军人学校,陈振亚任该校政治部主任。他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经常深入到8个大队中去,帮助同志们解决思想问题,提高大家的政治思想觉悟。他亲自给同志们上政治课、文化课,提高大家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文化水平。晚上他还常常架着双拐亲自去查夜,提醒同志们不能放松警惕。平日,他因残不能骑马,就坐牛车、马车到较远的边沿地区视察工作。他左腿断肢中有弹片没有取出,伤口经常红肿发炎,但他忍着伤痛,仍然照常工作,日以继夜,好像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疲倦。
1939年8月,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送一些荣军高级干部到苏联去治疗养伤。组织决定陈振亚到苏联治伤疗养,安装假肢,还派遣他的爱人张一萍(现名张文秋,1924年的老党员)携带孩子同去,便于照顾他的身体。没想到,陈振亚一行被滞留迪化(今乌鲁木齐)。
抗战初期,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做出“亲苏拥共”的姿态,曾一度表示愿意与中共合作抗日。党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1937年在新疆迪化设立了“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为了巩固抗战大后方,保证新疆作为中苏国际交通线的通畅,党中央非常重视这里的工作,曾先后委派陈云、邓发、陈潭秋等同志到新疆领导党的工作。同时,应盛世才的邀请,党派出大批干部到新疆帮助工作。
1939年,陈潭秋同志从苏联回国,途经迪化,中央决定他留在新疆,接替邓发同志任党中央代表和八路军办事处主任。这时,随着国内外局势的逆转,盛世才“投蒋反共”的面目逐渐暴露,加紧了对中共党员的排斥、打击和陷害。为了以后投蒋有资本,他就以种种借口公然把过往这里的共产党员羁留软禁起来。
陈振亚滞留迪化期间,在陈潭秋的领导下,同其他同志一起,集中起来进行政治理论学习。他们分期学完了《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新哲学大纲》、《中国革命问题》等课程,使办事处变成了一所很好的干部政治学校。陈振亚从小就好学习,不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还是在延安抗大的窑洞中,都能抓紧一切机会学习。这时,有陈潭秋这样一位好老师授课,他更加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钻研起马列主义理论来。由于他学习认真积极,又肯钻研问题,陈潭秋及同志们推选他为支部(对外称学委会)宣传委员兼小组长。在支部组织的政治学习中,他还为大家讲课。
1941年,希特勒法西斯发动了侵苏战争,中国国内处于艰苦的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的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变。面对这种形势,盛世才更加动摇。新疆形势日趋恶化,但统一战线关系还没有最后决裂。陈潭秋领导在新疆的全体党员干部,本着既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原则,对盛世才的种种倒行逆施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这期间,盛世才对在新疆共产党员的驻地都派人暗中侦察监视。5月中旬的一天,迪化市阳光明媚,春暖花开。为了避开敌人耳目,便于研究工作,交流思想,同志们以郊游为名,来到了风光秀丽的水磨沟。不幸,陈振亚在一座桥上刚刚坐下,这座年久失修的小桥就倒塌下来,将陈振亚砸伤在河水之中。同志们急忙把他抢救起来,送进了迪化南关医院,但因伤重医治无效,不幸于1941年6月13日在医院逝世。
陈振亚在弥留之际,还双手紧握陈潭秋的手,用尽最后的一点力气,倾吐出对党对革命的眷恋。他说:“我这一辈子是忠于党的,可惜我不能再为党做更多的工作了。我看不到革命的成功,真是终身遗憾。希望你照顾我的孩子,教育他们好好学习,让他们长大以后,为革命努力工作吧!”
陈振亚牺牲后,组织为他举行隆重的追悼会。陈振亚是一位优秀的红军战士、出色的指挥员,同志们为他穿上了崭新的上校军服。陈潭秋亲自写的悼词中说:“烈士的一生,是历尽了战场上的出生入死,刑庭上的严刑拷打,敌占区的白色恐怖和伤病中的流血折磨。在这些情况中,烈士一贯是立场坚定,对党忠诚,并且对敌斗争是百折不挠,上阵冲锋是英勇顽强。因此,烈士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烈士优秀的革命才能和革命修养,以及崇高的革命品质,是永垂不朽和永远值得人们学习与纪念的……”
(邵华、夏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