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炳奎(1907—1937),原名陈祖进,别名陈秀南、绍光,化名陈珊,1907年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县阳下镇漈头村。
陈炳奎出身于农民家庭,童年失父。长兄陈祖筹到福州瑞祥钱庄当司账,以薄薪养家糊口。次兄到印尼谋生,病逝海外。妹妹送人作童养媳。家庭的悲惨境遇,贫苦农民在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剥削下的牛马生活,在陈炳奎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1928年夏,他初中毕业,考入福州乌石山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先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后,与何文成等发动福清籍同学参加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他常参加秘密集会,散发传单,揭露鞭挞国民党反动势力勾结帝国主义欺压人民大众的罪恶行径。1930年12月11日,福州党团组织为纪念广州暴动三周年举行示威游行。游行的组织者李光等相继被捕,陈炳奎在自己创办的《融声》报上声讨反动军警镇压手无寸铁的示威群众的罪行,呼吁各阶层特别是教育界人士声援被关押的李光等同志。
1931年夏,陈炳奎高中毕业,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专修科。一年后,转到上海持志大学。在沪期间,他与许多进步人士密切联系。每逢星期日,常在复旦或美专从事地下活动,发动各校同学向全市商店、市民、市郊农民进行宣传、募捐,支援抗日。后因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遭到上海国民党当局通缉,他不得不辍学回乡,在农村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1932年七八月间,中共福清特支成立,陈炳奎任特支委员。11月,与在上海、南京等地读书的返乡青年学生成立进步文化团体——同攻读书会。该会是福清最早向青年学生介绍马列主义、进步书刊的公开社团。同攻读书会成立以后,出会刊、搞文艺演出,广泛进行革命宣传。在这期间,为隐蔽斗争的需要,陈炳奎留长发,穿西装,着长袍,遇紧急则改装避过敌人。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人民革命政府。陈炳奎与余长钺等在福清县城组织大规模群众示威游行,支持人民革命政府和十九路军抗日反蒋的政治主张。接着,又在龙田、高山一带组织农民向土豪劣绅展开斗争,并在北西亭一带创办夜校,组织文艺队,排演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深入各乡巡回演出,宣传抗日救国道理。
1934年春,中共福清县委成立,陈炳奎任县委委员。与县委其他领导人一起,于同年6月组织并参加南西亭武装暴动。1935年5月,中共闽中特委成立后,陈炳奎任特委委员兼中共福清县委书记,日夜奔波于闽中各地,宣传党的“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并与陈金来一起积极发动群众,支持配合闽中游击支队(后改称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开辟罗汉里革命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达3年之久。
1937年初,抗日救国会福清工作委员会成立,陈炳奎任秘书。此时,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抗日救亡工作中去。正当他专心致志地从事革命活动时,不幸的事终于发生了。2月22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在福清南西亭附近的路下村,他被国民党特务逮捕。第二天被押解到福州,关押在福州宪兵团部。陈炳奎严词痛斥敌人:“参加救国会,做抗日救国工作,是由于国难家仇的驱使,是出于爱国热情和对日本入侵的义愤,何罪之有?”敌人被他驳得哑口无言。敌人劝他“自新”,他义正词严地回答:“我为抗日,参加救国会,没有什么好自新。”
陈炳奎身陷囹圄,心里想的是党、是党的事业。囚禁期间,他想方设法与党组织取得联系。他通过写给侄儿的信向党组织报告自己及其他难友被捕的经过和在狱中的表现。党组织对陈炳奎十分关心,经常通过他的亲属前往探监,并送去衣物、食品和钱款。
党的关怀,更坚定了陈炳奎的斗争意志。为了出狱后能更好地为党工作,他抓紧时间学习。陈炳奎在狱中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为革命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高贵品质,使看守人员深受教育。3个月的折磨,丝毫没有动摇陈炳奎等人的钢铁般的意志。6月上旬,国民党当局派福建省保安司令部叶诚和调查室主任张超,备了上等酒席“宴请”陈炳奎及闽中特委另4位难友。席上,敌人以高官厚禄的诱饵进行劝降。5位难友对敌人的诱降活动怒不可遏,当场踢翻筵席,维护了革命者的尊严,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敌人见陈炳奎等人坚贞不屈,便决定下毒手杀害他们。
1937年6月23日,当法庭宣布他们死刑时,法警端给每人一碗白酒。他们接过酒碗,愤怒地摔向法官,义正词严地痛斥敌人。敌人当即把他们押赴福州鸡角弄刑场。面对死亡,他们昂首挺胸,慷慨激昂,视死如归,高唱《国际歌》,高呼革命口号,英勇就义。陈炳奎牺牲时,年仅3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