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念柴世荣烈士
■韩光 王一知 朱光 王效明 季青
柴世荣同志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主要领导者之一,从一九三一年奋起抗日,到一九四四年英勇牺牲,他的战斗足迹遍及黑龙江、吉林两省东部地区,为抗日救国身经百战,历尽艰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本人,也从一个只有朴素爱国热情的旧军人,逐步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愤举义旗 全家抗日
柴世荣同志一八九三年出生于山东省胶州县(现胶县)。他出身贫苦,五岁时随父母逃荒到吉林省延边地区和龙县,十二岁开始学打猎,逐渐掌握了一手好枪法。但是,在旧社会那种暗无天日的岁月里,尽管他终年翻山越岭,辛勤劳动,仍不能养家糊口,全家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一九二四年,为了谋生,柴世荣到朝鲜当修建铁路的苦力。他亲眼看到日本帝国主义者对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压榨和迫害,自己也挨过日本侵略者的皮鞭,对日本侵略者怀有刻骨的仇恨。一九二八年他跑回祖国后,走投无路。后来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和龙县龙井村当上了一名普通警察,但他从不欺压百姓。有一次,一只危害多时的恶豹窜到龙井村,柴世荣挺身而出,只身打死了恶豹,为民除了害,因而他成了当地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从而推动了东北各地许多有爱国心、反对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旧东北军和不少地方武装,也纷纷起兵抗日。柴世荣出于不愿做亡国奴的质朴的爱国主义热情,在警察所进行组织发动,拉起了抗日队伍。附近的群众闻声纷纷前来参加。几个月的时间,这支队伍就扩大到三千多人。不久,他听说驻守在吉林延吉县明月沟的原东北军第十三旅第七团“老三营”,在营长王德林带领下举旗抗日,正在组建“抗日救国军”,他便主动率领部队前往,和他们联合抗日。柴世荣任“抗日救国军”第四旅旅长,后来升任第四路军司令。
柴世荣为了进行抗日活动,常常一二十天不回家。一九三一年冬,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忽然跑回家对妻子说:“你跟不跟我走?”妻子感到愕然,焦急地问:“到哪里去?家怎么办?”柴世荣说:“没有国,还有什么家?日本鬼子来了脑袋都得搬家。只要有人就行了!”他妻子尽管对他的话不完全理解,不愿丢弃这苦心经营的小家庭,但他们多年共患难的生活,使她深信丈夫是不会错的。于是,她毅然带着三个孩子,拿了些简单的随身用品,上了柴世荣预先准备好的牛车。就这样,柴世荣为抗日救国,“要国不要家”,带领全家参加了抗日活动。后来,全都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他和三个孩子先后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坚决抗战 献身革命
“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的抗日队伍中,有留在东北的原东北军组成的抗日武装,有吉林东部的王德林、吴义成和柴世荣等组织的“抗日救国军”,还有西、北满的马占山、苏炳文、李杜,南满的唐聚五、邓铁梅、苗可秀等等,在各地抗击日寇的进攻。缺乏正确领导的由旧军队组成的抗日武装,大多数很快就失败了。王德林领导的“救国军”,也大部分相继撤往国外或关内。一九三三年秋,担任救国军代理司令的吴义成,再次提出放弃抗日、撤往国外的主张,柴世荣同志坚决反对,力主在东北土地上坚持斗争。他说:“为了抗战到底,就是把白骨埋在长白山镜泊湖畔,也心甘情愿!”由于柴世荣等同志坚持抗日和共产党员胡泽民、周保中等同志的支持,“救国军”的余部就坚持了下来。
一九三四年初,“救国军”部分上层领导人对抗日前途再次发生动摇,导致了“救国军”的分化。在这关键时刻,柴世荣毅然率领其所属的一个旅,参加了由共产党员周保中等同志创建的“反日同盟军”。当时,在吉东地区的抗日武装中,柴世荣旅是武器较齐全、战斗力较强的一支部队。柴世荣旅参加了“反日同盟军”,从此在我党的领导下进行抗日活动。他从一个领导群众抗日武装的旧军人,逐渐成长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的指挥员,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一九三五年二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成立,周保中同志任军长,柴世荣同志任副军长。一九三六年,经周保中同志介绍,柴世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周保中同志任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柴世荣同志接任第五军军长。从五军创建开始,柴世荣同志就担任主要领导工作,为第五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柴世荣很重视游击根据地的建设,一九三六年,他亲自选定在吉林东部的三道通建立了临时游击根据地,在当地农民群众中组织了“反日会”,并建立了筹办部队给养的机构。在深山密林里,他和其他同志一道,筹划建立了一些密营以及医院、裁缝所等后勤机构。这样,战斗部队有了后方基地,为以后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九三七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东北抗联部队的“讨伐”。他们在军事上实行“篦梳”式的纵横“扫荡”,在经济上实行断绝给养来源的严密封锁,残酷地推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采取“归大屯”的办法(即把山沟里的零星居民强迫归并到大的村镇中去),断绝群众对我抗日武装的支援。在敌人的大举进攻下,东北抗联的游击根据地遭受到很大的破坏,部队大量减员,许多重要的领导人牺牲。在这危难之中,柴世荣同志毫不动摇,坚决率领五军英勇战斗,保存了五军的一部分队伍,成为二路军后来坚持同日军周旋战斗的重要力量。
一九三九年,虽然抗日战争在全国进入了相持阶段,日寇在东北对我抗日联军的“讨伐”却更为残酷和疯狂,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了。这时,有些同志对抗战的前途和要不要把东北抗联的旗帜继续打下去发生了怀疑和动摇。特别是一九四〇年至一九四一年间,这种思潮更加明显。在抗联内部,也形成了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种认为抗日游击战争在东北很难坚持了,东北抗联的旗帜不要再打了!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东北抗联是鼓舞和团结东北人民进行抗日武装斗争的旗帜,有着巨大的号召力,不管形势多么险恶,也不能放弃这战斗的旗帜。一九四一年初,抗联各路军的领导同志在后方基地召开了联席会议。会上,两种意见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柴世荣同志力主后者,他说,不论斗争环境如何艰难,抗联部队总可以存在和活动。会议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争论,终于取得了一致意见,要坚持高举东北的抗联旗帜,直到最后胜利。还决定,抗联部队隐蔽整训,另组织十五个小分队(每分队十五至二十人),执行军事侦察、宣传和联系群众、骚扰敌人和破坏交通线等任务。这次会议,对统一思想、克服右倾动摇,坚定斗争信心以及确定今后的斗争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此后,东北抗联的斗争,主要以小分队活动的方式坚持了下来,不断给日伪以打击。柴世荣同志身为军长,年近五旬,但仍坚决执行党组织的决定,亲自带领小分队,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不畏艰险,深入敌后,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当时日伪报纸曾大肆宣扬什么“满洲国共产党根绝”、“匪患肃清”、“大东亚圣战基地巩固”等等。而东北抗联十多个武装小分队一直坚持战斗的事实,就足以驳斥、戳穿日本帝国主义的无耻谰言。
柴世荣同志在战斗中曾七次负伤,而他从不在意。每次负伤后,他总是风趣地说:“又让野猪耙了一下,没啥!”一次,他腿部受伤,行动不便,疼痛难忍,但他仍然坚持和部队一起行军打仗,从未离开过部队。柴世荣同志这种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广大指战员坚持抗日武装斗争的决心。
英勇善战 机智歼敌
柴世荣同志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军事指挥员。他手操双枪,英勇善战,作战时总是冲锋在前,退却在后。一九三二年,“救国军”初起,第一仗攻打吉林敦化县城,他担任督战司令,亲率部属攻占了敦化东门。接着,他又与其他“救国军”将领一起带领部队攻打额穆和蛟河县,连克三城,柴世荣旅这时已成为威震吉东八县的“救国军”的一支劲旅。他的指挥才能和战斗佳话,在抗日部队和当地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柴世荣同志投身抗联,特别是入党以后,斗争更加英勇坚决。他指挥过无数次精彩的战斗。一九三六年二月,柴世荣同志带领五军教导队和二军的部分同志共三百余人,在宁安县卧龙屯一带活动。一天,他们途经徐家大屯,发现伪森林警察队四十余人正往山下去,他根据情况判断,这是敌人的运粮队,便决定打伏击。第二天,敌人的马车载着粮食回来时,柴世荣亲自指挥部队打了一排枪就发起了冲锋。敌人被迫向河边附近的小树林退却,企图夺路而逃。这正在柴世荣的预料之中,当敌人靠近小树林时,预先埋伏在树林里的部队立即开火,结果敌人腹背受击,很快就缴了械。这一仗,我军缴获了敌人运粮队的全部粮食和马匹,并活擒了警察队的队长。
一九三七年二月下旬,据群众情报组织报告,驻扎在后刁翎地区的日本守备队和伪军拟向林口转移。柴世荣经过分析,断定敌人是运输军事物资。于是,他把部队埋伏在敌军必经之路,形成一个口袋。日伪军的爬犁队终于全部钻入我埋伏圈。经过激战,全歼敌人,打死三百五十余名,生擒二十八人,缴获了敌人全部武器和辎重。之后,柴世荣又决定乘胜追击,去消灭盘踞在前刁翎的敌伪军。前刁翎是个交通要冲,一个营的伪军分驻三处。柴世荣等同志制定了一个周密的歼敌方案:先攻占营部机关和另一个较弱的据点,然后合围较有战斗力的第三个据点。同时,对各个点的进攻采取不同的方法。这一仗,共消灭日军二十余人,俘虏伪军四百四十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而我军只伤亡十余人。
柴世荣同志很重视对伪军实行分化瓦解的政策,打击他们的反动气焰,争取他们倒戈抗日。一九三七年,他利用全国民众的抗日热潮,在大量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第一师参谋长张振华同志,成功地策动了三道河子伪森林警察大队的武装起义。这次起义的成功,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敌人,而且带动了依兰县伪三十八团和二十九团的起义,对迅速扩大我军、动摇伪军军心,起了很大作用。
一九三七年夏天,三道通的伪军企图绕路偷袭我五军的密营。对此,柴世荣同志采取了先发制人的办法,亲率部队奇袭敌营,取得了胜利。对抓到的俘虏和家属,经过教育,全部予以释放。这件事对分化瓦解敌军,起了积极的作用。
针对日寇的“讨伐”,柴世荣同志采取了灵活机动的对策。一九三八年,当我部队主力避敌锋芒,转战各地时,他把部队编成小股,打麻雀战,并确定活动区域和补充给养的办法;让战士和敌人捉迷藏,使敌人“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无所用其技。一次,敌人进行冬季大“讨伐”,柴世荣命令部队将给养准备充足并埋藏好,然后到其它地方活动。当敌人一无所获退去以后,柴世荣又把部队拉回原地,安全地度过了一冬。
周保中同志曾多次称赞说:“论打游击战,数着柴世荣。”战士们也都喜欢和柴世荣在一起活动,经常说:“和老柴一起打仗不会吃亏。”柴世荣率领的部队,因纪律好,仗打得漂亮,所以在群众中威望很高。
以身作则 品格高尚
柴世荣同志不仅是东北抗联的优秀指挥员,也是我党的一名品格高尚的好党员。他身为军长,生活上从不搞特殊。一次,部队在一个村子里过夜,房东老大爷知道柴世荣是军长,坚持要把一个有热炕的房间给他住,他答应了,但他仍和战士们一起睡在麦秸铺的地铺上,而把有热炕的房间让给了几位小战士和一位伤员住。在极端困难的时期,没有粮食,柴世荣和大家一起吃树皮、草根。一次,他带领几个人外出执行侦察任务,几天后,只有他还剩下一点炒面,他便和大家一道分享了。
柴世荣对战士十分关心,不管谁有了困难,只要他知道了,一定千方百计帮助解决。一次,一位小战土腿受了伤,当时正值天寒,柴世荣同志得知后,立即把自己的皮裤筒子亲自送给他。小战士知道柴军长腿部也受过伤,坚持不收,柴世荣便亲切地对他说:“抗战还没有胜利,需要更多像你这样的青年人,你保住了腿,就等于我柴世荣年轻了二十岁!”有时部队在行军途中经过战士的家,柴世荣常常去探望,在可能的情况下,还要给战士家属留下一些生活必需品。久而久之,战士们亲昵地给他起了个“柴妈妈”的绰号。
柴世荣同志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平时,他经常教育他们要抗战到底,并训练他们学骑马,学射击,让他们随时准备上战场。柴世荣把当年仅十五岁的儿子编入战斗部队去打仗,有意识地在艰苦危险的环境中锻炼他,考验他。后来,党组织决定派柴世荣的子女去苏联学习,他一再叮嘱他们说:“东北老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之中,东北党组织和抗日武装都处在艰苦时期,你们不要忘记他们,要好好学习。学不好,对不起党,也不要回来见我。”后来,他的三个孩子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党的好干部。他的大儿子柴国栋同志一九三八年回国后,就奔赴抗日战争的最前线,于一九三九年英勇牺牲在晋察冀战场上。
柴世荣同志离开我们多年了。但他那坚毅的抗日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还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他那优秀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