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洛夫:被毛泽东赞为“模范医生”

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4-01-10 16:01

被毛泽东赞为“模范医生”的阿洛夫

■武斌

阿洛夫,原名安德列·雅科夫列维奇·特列宾,1905年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工人家庭。十月革命成功后,进入莫斯科第一医科大学学习,专攻外科。毕业后,经过几年的医院工作、专科进修和专业实习,成为医科大学外科教授。早在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前的苏日冲突和苏芬战争中,阿洛夫就参加了战场救护,成为一名出色的野战外科专家。卫国战争爆发后,他先后被任命为奥勒尔军区和库尔斯克军区的军医总监,并因在野战医学方面成就卓著,获得苏联政府勋章。

1942年至1949年,阿洛夫先后以外科医生和外科主任身份在延安中央医院工作,负责中央领导同志的医疗和保健,也为一般干部和普通群众治病。与其他“洋大夫”不同的是,阿洛夫还肩负着中苏两党的联络任务。他认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心中国人民抗战事业,愿意为中国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阿洛夫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不仅在于为抗日战争时期缺医少药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大量药品和医疗器械,缓解了革命根据地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医学思想、治疗技术在我军医疗卫生界的传播,促进了我军医疗卫生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阿洛夫的高超医术曾在根据地被广为传颂。他的“延期换药法”,纠正了向伤口中填塞纱布条的传统做法,改为采用严密消毒、不填纱布、减少换药次数的新方法;他提倡的“动静疗法”,主张病人术后早拆线、早下床、早活动,以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促进伤口快速愈合;他带来的用鞣酸、硝酸银治疗战斗烧伤的技术,以及在野战条件下火线抢救、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一整套方法都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他为节省药品,免除病人痛苦,在医疗中还多有创举。比如,他利用香蒲制成药棉,质量很高、吸水性强,又节省了材料;他采用别特曼氏疗法治疗烫伤,做一层假肤敷住伤口,数日后便可痊愈。1942年9月,党中央为阿洛夫批建了具有专门手术台的手术室,毛泽东亲自在手术室门上题写“治病救人”四个大字。

在延安,经阿洛夫之手治愈的病人“广至各分区县市”,百里以外的群众络绎不绝地来找这位“洋大夫”看病。为了感谢他,当地群众把他住的枣园后沟改名为“阿洛夫沟”。为了表彰他的出色工作和突出贡献,1944年6月,阿洛夫当选为中央医院模范医务工作者。在全延安的卫生动员大会上,他受到毛泽东亲书“模范医生”的锦旗奖励。同年冬,他又荣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特等奖励,成为出席边区劳动英雄大会的英雄。

阿洛夫的医德医风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一切为了病人”是阿洛夫始终坚持的职业操守和工作原则。1944年上半年,阿洛夫工作特别紧张,除了日常的手术外,每天至少要施行一例急症手术。通常是刚完成一例手术,第二例又来了,根本来不及休息。一次,阿洛夫正在施行手术的时候,因为过度疲劳和睡眠不足而昏倒。人们把他抬回寝室去休息,但一个钟头后,他又出现在手术室里!还有一次,外科收治了一个腹部受伤的病人,医生给他揭开纱布后流出一股咖啡色的脓水,奇臭无比。医护人员受不了,有人捂鼻,有人干脆跑了出去。阿洛夫见状批评道:“哪有嫌病人臭的外科医生呢?都回来,锻炼一下自己的嗅觉!”

阿洛夫的管理理念对我军卫生事业影响深远。他注重医疗组织制度建设和医院的科学管理,认为若没有严密的组织和科学的分工,治疗便不能有效地进行。因此,他在担任中央医院外科主任后,着手建章立制,创新科学的工作制度和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他把外科系统的手术室、病房和实习医生资源重新整合,分为三个工作单位。每个单位由自己选出的人负责,并明确责任分工,如甲护士负责一切手术器械,乙护士负责一切敷料,卫生员负责抬病人。为了保证组织机构的健全和稳定,提高干部们的责任心,阿洛夫又在外科建立了严格的检查制度。除了每3天一次护士长的集体汇报外,他随时随地抽检工作,找同志个别谈话,了解情况并进行教育指导。工作中所需要的每一张表格,他都要求医生护士无遗漏地填写清楚,即使某一项中没有发生问题,也必须注明“无”而不准出现空白。在他的严格管理下,外科手术室就像一部流畅运转的机器,即使在全速时也能保证忙而不乱。同时,效率也大为提高:过去数小时才能完成的急症手术准备,当时20分钟内就可完成;过去10个小时才能做7例手术,而当时5个小时可以做23例。

阿洛夫还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培养了大批外科专业人才和骨干力量。阿洛夫在中央医院时,按照彭德怀的指示,组建了一个专门对外科医生实施战地救护培训的教学基地。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一人承担了实验、开刀、病房、换药、门诊等多项教学任务,除非有特殊的会诊,他都深入学员中间进行指导。阿洛夫对学员要求非常严格,规定学员学外科前必须有医院多个科室实习经历,其间不可以出任何差错。同时,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战场实际处置能力,加快掌握伤员抢救技术,他注重现场教学,经常把全科医护人员带到野外山地进行模拟训练。阿洛夫讲一套示范一套,经常趴在地上讲如何利用地形地物从火线上将伤员抢救下来而自己不受伤,如何才能爬得快。在他的悉心培育下,有80多位医生顺利毕业并走上外科医疗工作前线。

延安《解放日报》曾发表题为《国际友人阿洛夫同志》的文章,对他给予高度评价:“阿洛夫同志在和平医院第一部的两年工作中,已给我们的医务界注入了不少新的血液,开辟了医务工作者一个新的方向,无论是在医学、技术或工作作风上,都起着转变和革新的先锋作用。”“无论医疗技术、行政管理和业务教育上,他都创造了很多光辉的成绩和新的范例。”这既是阿洛夫援华工作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他卓越贡献的中肯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