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解放河间

来源:河北共产党员网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4-13 13:22

▲我军民拆毁河间县城里的敌伪炮楼。

河间县城位于平大、沧保等公路交通干线的交汇处,抗日战争时期是日军深入冀中腹地的重要据点之一。1945年春,中国抗日斗争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抗日武装不断发展壮大,日伪军被迫退缩至沿交通干线的据点。4月中旬,冀中军区第八军分区下达了对敌展开春夏攻势的指示。自4月13日起,冀中各抗日根据地开始行动,继1944年9月攻克肃宁县城后,又于1945年4月30日攻克任丘县城。河间的地方武装也在地委、县委的领导下,配合军区部队横扫境内的大部分伪据点,逼迫城北十里铺、二十里铺、城西李胡村等据点的日伪军龟缩至河间县城内。这样,河间县城以西、以北全部解放,致使县城日伪军仅依靠县城南八里铺、东八里庄桥、南冬、柳洼东南两侧的据点为屏障。

八地委、军分区分析了形势,认为攻克河间县城的条件已经成熟,决定趁势拿下河间县城,成立了解放河间县城临时指挥部。指挥部设于县城东南约10华里的芮家屯(县大队指挥部在城北姑子庙),由地委组织部长刘青山任指挥部主任,第八军分区政委谢继友和河间县委书记赵齐久任副主任。具体部署是:以军分区部队为主力,以河间、肃宁、献县支队各一部为骨干,在区小队、民兵和群众的配合下,首先扫清县城外围据点,继尔对河间县城实施四面包围并夺取之。

东八里庄桥、东八里庄、南冬、柳洼据点是城内日军东逃沧州或获得景和、沙河桥之增援的必经之路。5月3日,任河大支队、河间支队主力300余人形成对这几个据点的包围圈。5日,八里庄、南冬、东八里庄桥据点伪军被迫投降,柳洼据点孤掌难鸣,也缴械投降。城东据点的相继攻克,切断了河间与沙河桥、沧县的联系,堵住了敌东援之路。与此同时,河间支队的一个连和九区小队也对南八里铺进行了围攻,经过三天的激烈战斗,攻克南八里铺据点,关住了河间的南大门。

此时,河间城内驻有伪县公署、伪保安联队、伪警察局和一分驻所、日军顾问处、日军合作社,以及逃至河间的肃宁县伪公署和从任丘逃来的部分残余伪军、警、政人员连同家属共千余人,有一定战斗力的只有保安联队的第一、二大队的三五个中队,约500余人。其防御体系是:在8公里长的城围墙台基上筑有大小岗楼与哨所15个,四城门岗楼每处10人防守,一般哨所3至4人,台基外有深、宽丈余的壕沟,沟外架设铁丝网。城内岗楼4座为支撑点,火力前轻后重,相互交叉。5月4日,任河大支队、河间县支队、献县支队、肃宁支队、河间县部分区小队在民兵、民工配合下完成对县城的合围。具体部署是:献县支队集结在郭村、辛庄一带负责从城南方向进攻;肃宁支队300余人在大渔庄一带负责攻打城西;河间支队的两个中队在姑子庙与大张庄一带进攻北门;任河大支队在东八里庄一带向西进攻,并抽出部分兵力阻击可能由沧州、沙河桥西援日军。

从5月4日至8日,各部队、民兵及群众数千人以声势浩大的气势构筑工事,挖通通向城墙的交通沟、堑壕,唱歌、呼口号、投寄宣传品,形成强大的政治攻势。5月9日零时,敌人留下少部分人员护城,匆匆奔东城墙逃跑。行至黑佛头村,遭任河大支队和建国县支队的截击,沿途被歼200余人。

5月9日拂晓,河间支队率先从城北攻入城内,随即肃宁支队、献县支队也分别从城西和城南进入城内,守城残敌纷纷逃窜,县城解放。此役攻克大小碉堡32座,俘伪大队长以下伪军500多名,毙敌250余人,并缴获大量武器及军用物资、粮食。河间县城的解放,为最后攻克沙河桥据点,解放河间全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共河间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