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突围战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4-04 14:53

永远的怀念

■孙现富

有人说,清明时节的雨是思念的泪,是对祖先、已逝亲人的祭奠和怀念。经过一场春雨洗礼,沉寂一个冬天的大青山更加巍峨,更加壮观。

大青山位于山东省费县、沂南、蒙阴三县交界处,海拔686.2米,山势险峻,重峦叠嶂。84年前,这里发生的一场激烈战斗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记忆。战斗中,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及爱人辛锐,八路军第115师敌工部部长王立人,德国友人、太平洋学会记者汉斯·希伯,抗大一分校第2大队政治委员刘慧东等300余人英勇牺牲,500余人负伤。其中,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20多名新闻工作者在这次战斗中壮烈牺牲。

山峦起伏,松涛阵阵,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缓缓登上山顶。望着不远处的“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眼前仿佛浮现出英勇壮烈的战斗场景。1941年11月,大雪飞扬,天寒地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纠集重兵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所到之处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我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对来犯之敌进行坚决反击。

1941年11月29日晚,抗大一分校等单位相继转移到蒙山东部大青山一带。狡猾的敌人连夜调集独立混成第十旅团及岱崮、坦埠等地据点的日伪军,准备对大青山地区分进合击,并于当晚占据周围的山头,形成包围之势。

我军没有掌握这一新情况。是夜,八路军第115师后勤机关、山东分局机关、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等3000余名非武装人员转移至大青山一带,误入敌人包围圈。当时,抗大一分校第2大队学员是山东各根据地县区乡干部,战斗经验不足;第5大队是军事大队,学员由115师和山东纵队营连排职干部组成,战斗经验丰富,但仅有一挺机枪和几百条老旧步枪,弹药严重不足。

1941年11月30日,天刚蒙蒙亮,日军凭借有利地形,集中向山东党政军机关轰炸、扫射,瞬间大青山被战火吞噬。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下令:“全校紧急集合,占领大青山制高点;立即向山东纵队和115师发报,告知敌情,报告突围计划。”

这场突围战,打得异常艰难。面对凶残的敌人,掩护非武装人员突围的抗大学员没有一人退缩,勇敢抗击。子弹打光了,用刺刀、石块、枪托甚至拳头与敌人血拼;前面的倒下,后面的继续往前冲,鲜血染红山路。据当时负伤突围的抗大学员李进业回忆,大家一次次同冲上来的敌人拼杀,为了保守党的秘密,负伤的同志在面临牺牲的紧要关头,都把党员登记表撕碎,埋在沙土中。

就是这样,被围军民与敌人拼死相搏,终于杀出一条血路,进入蒙山深处。

“陈明、李子敬、何健、逯克……”气壮山河的战斗中,一个个浴血奋战的英雄身影,就像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有些烈士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但他们的英雄气概惊天地、泣鬼神。在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一座座雕像、一件件展品似乎在告诉我们,每一名为国捐躯的先烈都会彪炳青史,他们以身报国、视死如归的精神永远被后人仰望。

突围中,陈明双腿负重伤,4名随行人员有3人牺牲,只剩下19岁的警卫员吴开玉。围追的日军越来越近,吴开玉要背着陈明突围。陈明不同意:“我负重伤,不能走了,你赶快走。”吴开玉坚决不肯。陈明严厉命令道:“这是战场,你要服从命令!”吴开玉只好含泪离开。日军一层层围了上来。陈明佯装伤势疼痛、无力反击,待日军逼近,他连开3枪,毙敌3人,用最后一颗子弹壮烈殉国。他的妻子辛锐,也在这次战斗中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

程克,抗大一分校第5大队2中队指导员,率领一个区队40余人,坚守在大青山梧桐沟北的一个山头,阻击从北面进攻的敌人。任务完成后,程克带着剩下的十几个人边打边撤,最后退到李行沟一个农家院内被敌人包围。子弹、手榴弹全部打光,他们就用石块还击。面对敌人明晃晃的刺刀,程克抱住一个日本兵,狠狠咬掉其耳朵,被涌上来的日军连刺数刀,英勇牺牲。

战斗中,抗大一分校20余名女学员被敌人堵住去路,隐蔽在李行沟几间茅屋。除了队长、指导员有手枪外,其他学员每人仅有两枚手榴弹,硬是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最后,残暴的日军架起机枪向门窗扫射,并向屋内扔手榴弹,女学员全部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人们在茅屋没有找到一具完整的遗体。

汉斯·希伯,波兰籍德国共产党员,不远万里来到山东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冬季反“扫荡”开始后,部队首长多次劝他离开山东,他坚决不肯。国务院原副总理谷牧后来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希伯一再表示,“现在正是最需要我奋斗的时刻,我要和你们在一起。”大青山突围战中,他在转移到五道沟时与敌人遭遇,最后中弹牺牲。

抗大一分校校部司号员齐德,个子不高,喜欢学习。大青山突围战中,为及时把战斗命令用号声传递给指战员,他不停变换吹号的位置,或爬到山坡上,或躲到峭壁后。为消灭我军指挥中心,敌人集中火力猛烈攻击发出号响的地方。齐德的手掌、胳膊、头部常常负伤,依然把军号吹得响亮。

在和敌人肉搏中,齐德腹部受伤,肠子流了出来。他把肠子塞进肚子,继续搏斗。正是部队突围的关键时刻,齐德忍着剧痛,用力吹响战斗的号角。身负重伤的齐德被战友抬下战场时,手里还握着带有弹孔的军号。校长周纯全看望他时说:“是你的号音引领大家赢得战斗的胜利,一定要好好养伤。”令人心痛的是,因为伤情恶化,齐德在转运途中牺牲,年仅19岁。

历史的长河可以淹没时光的尘埃,无法抹去动人的细节。这场悲壮而激烈的突围战中,沂蒙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照料八路军伤员,谱写了水乳交融的军民鱼水赞歌。

突围战斗结束后,费东县白埠区中队接到命令,寻找隐藏在大山里的伤病员。这次任务需要翻山越岭,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异常危险。61岁的孙隆三自告奋勇,主动请战,带着两名游击队员和沉重的药品、食物,冒着刺骨的寒风,涉水攀崖,终于在几个山洞里找到濒临绝境的伤病员。此后,他连续3次把伤病员急需的药品等物资送到隐藏地点。在一次转移伤员的战斗中,孙隆三壮烈牺牲。人们在山顶找到他的遗体,发现他背插大刀,怒目圆睁……

沂南县农民高乃贞的母亲,为隐藏的5名伤病员站岗放哨时,发现搜山的敌人上来了。她毅然上前,有意将自己暴露在敌人眼前,并迅速远离洞口。她心想,自己离洞口越远,伤员越安全。敌人在后面追,她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敌人开枪,她跑得更快。当枪声再一次响起,高乃贞的母亲倒下了。5名伤病员在洞中安然无恙。看着母亲一路洒下的鲜血,高乃贞强忍悲痛,继续为掩护八路军伤员而忘我斗争。反“扫荡”期间,高乃贞家先后掩护18名伤病员疗伤并平安脱险。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总结的那样:“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什么是鱼水情深、什么是铜墙铁壁。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沂蒙军民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用热血与生命铸就的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青山埋忠骨,泪雨祭先烈。大青山突围战,先烈们不顾个人生死,敢于向强敌亮剑,顽强地拼死搏杀,用鲜血和生命粉碎了侵略者妄图聚歼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的阴谋。那一刻,我仿佛读懂了“大青山”的另外一层含义,烈士的精神如松柏常青,激励我们继承遗志,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