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的回响
■彭学明
这是于都县的一个小山沟,寂静得除了山还是山,除了树还是树,除了天还是天,除了绿还是绿。一座座紧密依靠的山和亲密相连的绿,在晴朗的天空下,显得格外的高远、空阔和宁静,似乎云朵飘来时,都听得到声音。
可就是这样一个寂静无声的小山沟,居然隐藏着一段辉煌的历史。似乎每一个山头,都隐藏着一个厚重宏阔的篇章;每一寸土地,都隐藏着一个跌宕起伏的章回;每一棵树,都隐藏着一个硝烟弥漫的片段;每一株小草,都隐藏着一个诗意盎然的细节。即便是每一滴露珠和每一丝空气,都隐藏着历史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
这历史和辉煌,就是在这小小的山沟里,诞生了第一家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创办的企业——中华钨矿公司。承接这个历史辉煌的,是于都县的铁山垅。
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创办的第一家企业,是在毛泽东同志的倡导下建立起来的,是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实施建立的。
赣南钨矿储量占全国的70%、世界的60%,素有“钨都”之称。1929年,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4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踏上转战赣南的艰难行程。在赣南,星罗棋布的矿井和黑亮的钨砂,让毛泽东深感钨矿对革命胜利有重要作用。
1930年4月中旬,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4军主力进驻会昌县城。毛泽东会见了于都县盘古山的矿工和靖石农民300余人,并听取他们汇报。当得知与会昌交界的于都有丰田、仁风山两处钨矿后,毛泽东指示正在筹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家银行的胞弟毛泽民,尽早成立钨矿公司。毛泽民得令后,一方面紧锣密鼓地筹建银行,一方面马不停蹄地筹建钨矿公司。毛泽民多次来到于都、会昌的交界地带,进行调查研究、发动群众。在毛泽民等人艰苦卓绝的努力下,红军官兵扛着枪杆、拿起钢钎和铁锹,与矿工们一道进驻铁山垅,成立了公营“铁山垅钨矿”。随后,又恢复和整合周边多家矿产公司,成立了更大规模的中华钨矿公司。不久后,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家银行行长的毛泽民兼任中华钨矿公司总经理。中华苏维埃的第一家企业就这样在苏区诞生了。
要在国民党重兵的重重封锁与“围剿”中建起一个大型钨矿企业,并实现钨砂的生产和销售,不是“艰苦”两个字可以形容的。矿工们住的工棚是用竹子和杂木扎的,棚顶盖的是杉树皮和茅草、稻草,睡的是木板和竹床。开采工具也是极为简单的锄头、铁锹、钢钎等。但是,有着卓越管理能力的毛泽民,在困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把中华钨矿公司经营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他下到矿井,与矿工们一道挥汗如雨。他走进工棚,与矿工们抵足而眠,促膝谈心,了解矿工疾苦。他努力改善矿工生产生活环境,保障矿工安全健康,解决矿工生活困难,提高矿工工资待遇,解除矿工后顾之忧。他重用技术干部,鼓励技术创新,攻克了挖矿、选矿、筛矿等一系列难题,使得钨矿质量越来越好。他重视生产管理,实施科学的生产制度和分配制度,多劳多得,并开展劳动竞赛,奖励劳动能手。他不但抓公营生产,也组织私营合作。他还不断寻找新的矿点、开采新的矿源、扩大公司规模、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公司规模最大时,矿工达5000多人。从钨矿开工到红军长征出发的3年间,中华钨矿公司共开采、收购钨砂达4193吨。
二
面对如此红火的中华苏维埃企业,敌人怎么会乐见其成?国民党发动疯狂“围剿”、实施严密封锁,企图切断苏区的物资运输。毛泽民召集身强力壮的红军和矿工,组成一支秘密运输队,用扁担和箩筐将一担担钨砂运出深山。广东军阀陈济棠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多次进攻苏区,觊觎苏区的钨矿。彭德怀带领红3军团官兵,在红1军团紧密配合下,在南雄水口与粤军展开殊死鏖战,打击了粤军的嚣张气焰,基本稳定了中央苏区南翼,为红军后来在北线作战创造有利条件。有趣和传奇的是,在这场殊死战斗中,红军不但没有乘胜追击,还主动撤兵退守,释放了大批俘虏。这使得陈济棠万分感激,与苏区达成钨砂贸易协议。苏区产出的钨砂,得以经粤军之手秘密销出。钨砂贸易赚来的钱,换回苏区和红军急需的盐、布、药品等物资。这对维持苏区政府的运转,打破国民党对苏区的“围剿”和经济封锁,起到重要作用。国民党蒋介石做梦也不会想到,其处心积虑对苏区的严酷封锁和残酷“围剿”,居然不声不响地被撕开了一个口子,打开了一个通道。
如今的中华钨矿公司旧址只是一栋不大不小的房子。石灰墙和石头墙相间,黑色的瓦片铺满屋顶,木质的窗棂没有窗花,屋外飞檐翘角,屋内有天井、堂屋、正房、厢房。就是这样一个并不起眼的旧址,却装着一个大大的世界和一段长长的历史。看到中华钨矿公司旧址前矗立的毛泽民雕像,看到中华钨矿公司旧址,就会让人感受到那段峥嵘岁月的波澜壮阔,就会听到群山的回响与诉说。
如今,那段岁月远去了,硝烟不在,枪声不在,隆隆的炮声也不在了。可我的眼前依然晃动着成千上万的红军官兵的身影,总觉得那些穿着草鞋、打着绑腿、戴着八角帽的红军官兵还在青山绿水间行军、战斗,还在为老乡担水、劈柴;总觉得中华钨矿公司的红军官兵依然在一手拿枪战斗,一手拿锹挖矿。我仿佛看到中华钨矿公司的红军官兵与8万多红军官兵一同集结在于都河畔,踏上万里长征路。这山,这矿,这红军,都成了人们心中不朽的雕像和永恒。
三
在于都,当我穿行在城市农村,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时,我看到的是一群群建设者忙碌的身影;是一个个劳动者躬耕的模样;是高大的脚手架、雄奇的特大桥;是一幢幢高楼、一栋栋民居、一条条街道、一个个公园;是如诗如画的山水、如画如诗的田园;是生动、灿烂的一张张笑脸,是幸福、快乐和知足的表情。
更让我惊讶的是,在这片诞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色企业的红土地上,有近4000家大大小小的纺织服装企业。一个县,近4000家纺织服装企业、30万从业人员,这是什么样的规模?什么样的奇迹?什么样的气象?几千家纺织服装企业,像一夜生长的春笋,遍布红土地。一条条流水线上,服装工人的剪刀轻轻一剪,剪成的就是一个崭新世界;熨斗轻轻一熨,熨出的就是一片广阔天地;手指轻轻一捻,捻开的就是一种舒适生活。而在琳琅满目的“T”型台上,走出的是于都风姿、赣南风采和中国风范;各个服装厂的直播间里,播出的是于都表情、赣南神韵和中国笑颜。
我想,这既是中国工农红军给于都和赣南留下的一片江山,是群山的回响;也是于都和赣南给中国工农红军交出的一份完美答卷,是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回报与感恩。这世界,正如我们所想、先烈所愿,正是现实可许、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