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薛庄镇李行沟的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
大青山突围战
■沐宸 韩伟
大青山位于山东省费县、沂南、蒙阴三县交界处。当我们登上海拔686.2米的大青山,除了看见那绵延不断的山峦、一碧千里的树木,还可以看到一座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它矗立在此,向人们诉说着80余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激烈的战斗。
1941年11月初,日军调集5万余人,开始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进行近两个月的“铁壁合围大扫荡”。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立即带领广大沂蒙抗日军民开始反“扫荡”斗争,先后组织留田突围、石岚伏击战、绿云山战斗等。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便是大青山突围战。
11月30日拂晓,来自八路军第115师后方机关、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等千余名转移人员抵达大青山东北地带时,不慎误入敌军伏击区。由于事发突然,来不及统一指挥部署,加上机关非战斗人员多数缺乏战斗经验,一时局面混乱,各单位仓促突围。第115师机关人员由师司令部教育科科长袁仲贤带领,向东南方向突围。早已转移至该地区的抗大一分校校部和第2、第5大队及分校警卫连等部迅速增援。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指挥第5大队等部扼守要点,英勇阻击敌军进攻,同时令训练部副部长阎捷三指挥校部警卫连和分局警卫连担任前卫,为机关人员突围开辟通路。最终,突围取得成功,但也付出极大代价。战斗中,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及其夫人辛锐,第115师敌工部部长王立人,德国友人、太平洋学会记者汉斯·希伯,抗大一分校第2大队政治委员刘慧东等200余人英勇牺牲。
在这场惨烈与悲壮的突围战中,沂蒙军民患难与共、水乳交融,铸成了军民一心、兵民一家的铁壁铜墙。八路军将士们毫不退缩,舍生忘死,用自己的身躯筑成坚固防线,全力掩护群众转移。而淳朴善良的沂蒙群众,同样怀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冒着生命危险为200余名八路军伤员提供隐蔽之所和悉心照料,使他们在敌军反复“清剿”中安全生存,这是山东抗战史上的奇迹,也是沂蒙军民鱼水情深的最好体现。
战斗中,抗大一分校第5大队2中队9班副班长杨雷奋勇抗敌,身负重伤后与部队失联。突围后,他强忍伤痛,艰难地躲避敌军的搜捕。当费县村民王立德发现杨雷时,他已十分虚弱,身上的伤口血流不止。王立德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将杨雷背到附近的青石山洞里养伤。随着敌军加大对山区的搜查频率,杨雷又被沙沟峪村村长孙兴林转移到南涝坑村高义峰家中。然而,敌军的搜捕行动一刻未停。高义峰和其他村民时刻保持警惕,轮流在村子的各个路口放哨。每当听到有敌军靠近的消息,他们就迅速把杨雷转移到村子里更加隐蔽的位置,比如地窖或柴房。有一次,敌军突然来村子搜查,高义峰临危不乱,他让杨雷躲进地窖,然后在上面盖上一些杂物,自己若无其事地在院子里干活。敌人在村子里转了一圈什么都没发现,只好悻悻离开。就这样,在当地群众掩护下,与敌军周旋了30余个日日夜夜,杨雷顺利躲过敌军数次“清剿”,最终成功脱险。
抗大一分校第2大队政治教员周抗,在突围中腿部负重伤。当地一个老大娘发现了他,并将他藏在一个山洞里。老大娘和儿子冒着生命危险,在敌军的“扫荡”中,为周抗送饭送水,直到他伤愈归队。
大青山突围战结束后不久,山东纵队第二医疗所医护人员忍受着饥饿和疲劳,白天躲进山洞隐蔽,夜晚逐个山洞给伤员换药。当地群众也冒着生命危险,配合医疗所的同志一起救护伤病员,并为伤员送粮送饭。在当地军民的共同努力下,30余名重伤员躲过敌军的日夜搜索,安全转移至西蒙山。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小布袋峪村党支部书记刘苦妮冒着生命危险,带领全村先后掩护20余名伤病员。刘苦妮的丈夫马大爷因不肯供出伤员,被敌人绑在树上烧死;儿子铁柱为引开敌人,主动暴露身份,壮烈牺牲。费县李行沟村村民戚兰陈,将亲人藏进地窖,让4名抗大学员躲进院内并换上衣服伪装成家人,成功躲过敌军追击和搜查。抗大一分校的卫生员张敬林在突围中因失血过多,晕倒在崔家峪西山梁,被村民崔大爷发现并偷偷背到附近山洞中进行治疗。经过崔大爷夫妻俩5天5夜细心照料,终于把张敬林从鬼门关救了回来……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沂蒙人民和我党领导的军队同生死、共患难,亲如一家。沂蒙人民义无反顾参军参战,舍生忘死抢救伤员,谱写了一曲曲水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