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坑桥全景。
见证竹口大捷的庆元“红军桥”
■沐宸 韩伟 董海峰
在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竹口镇枫堂村,现存一座始建于清朝的木拱廊桥,名为后坑桥。9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后坑桥附近发起竹口战斗,取得进入浙江的第一次大捷。从此,坐落于青山绿水间的后坑桥有了新名字——“红军桥”,承载起永不消逝的红色记忆。
1934年夏,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准备侵吞华北地区。此时,国民党军正在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为推动抗日救国运动,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国民党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压力,决定以红军第7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7月6日晚,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开始执行北上任务。先遣队浴血转战,横跨闽浙赣皖四省,掩护中央红军长征。其间,先遣队一度转战到浙西南,并于8月28日占领庆元县城。
8月30日拂晓,先遣队由庆元县城出发继续向闽北苏区挺进。10时许,先遣队抵达竹口。竹口地处庆元、龙泉交通必经之道,东依大山,西傍溪流,再往西是浙闽边境的山脉。距竹口1公里的瓦窑山,有一处可以控制道路的重要山口。于是,先遣队派前卫师1个连在瓦窑山驻守警戒,其余各部在黄坦、新窑宿营驻扎,首尾相距7公里。
在此之前,国民党庆元县县长已于28日带县保卫团弃城逃跑,并向上级发电求援。30日中午,国民党浙江保安第1纵队第2支队司令杜志成率浙江保安第3团(欠一营)抵达小梅镇,与庆元县县长及其县保卫团会合。杜志成听信庆元县县长“红军约千人,枪半数”的情报,认为先遣队战斗力较差,加之立功心切,即令县保卫团带路,率部向竹口一带进发。
16时许,国民党军与先遣队警戒兵力在竹口后坑桥附近遭遇,发生激烈战斗。杜志成见先遣队扼守瓦窑山要点,正面难以攻克,便派1个连从小溪东岸攻击前进,另1个连占领山角林尖,其余连队过后坑桥,并将1个机枪连部署到后坑桥西南高地,指挥所和迫击炮阵地分别设在前后岗,主力则绕道至官山一线,企图从西面争夺瓦窑山。
为稳住局势,先遣队前卫师迅速增派2个连固守瓦窑山防线,同国民党军展开激战,击退国民党军一次又一次的强攻。就在战况胶着之时,先遣队派来1个加强师支援,攻敌侧翼,有效缓解了红军瓦窑山的防御压力。
夜幕降临,善于夜间作战的红军组织反击。突击分队奉命从东山亭西侧沿下济溪逆水而上,经洋源折向前后岗,直插敌后,突袭并摧毁敌迫击炮阵地,抢占了制高点。敌军瞬间乱作一团,先遣队乘势发起反击,打得敌军丢盔弃甲、四散溃逃。此战,红军共歼敌300余人,缴获迫击炮2门、轻重机枪11挺、长短枪200余支。
竹口战斗不仅是先遣队自瑞金出发以来最成功的战斗,更是先遣队野战歼敌的典范。它为北上抗日扫清了障碍,有力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红军的士气,让更多人了解到红军的抗日主张和革命精神。1934年9月4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道了此次战斗,竹口战斗被载入史册。
由于红军在战前以及战后皆经由后坑桥通行,为纪念此次战斗,当地群众将“后坑桥”改称为“红军桥”。时至今日,屹立于岁月长河之畔的“红军桥”,依旧在静静地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