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第六十四战士在防守马良山的战斗中。
马良山反击战:志愿军首次诸兵种协同作战
■王会方
马良山反击战,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组织的首次步、炮、坦、工等诸兵种协同作战的经典阵地争夺战。1951年11月4日至7日,志愿军全歼英军第28旅苏格兰皇家边防团第一营,不但有效配合了开城停战谈判,而且成功积累了诸兵种协同作战的实战经验,对今后我军发挥协同作战整体威力提供了有益借鉴。
掌握敌情,充分准备
马良山阵地为敌必攻、我必守之地。马良山位于朝鲜的九化里东北,东距临津江约4公里,西南距离开城约40公里,主峰海拔317米,为临津江以西的重要制高点,控制着涟川至市边里、抱川至九化里、高浪浦至朔宁三条公路。若敌人夺取马良山,就可俯瞰我军防御阵地并凭借空中优势伺机北犯,而我军占据马良山则威胁敌人临津江以东之侧翼安全,有利于开城停战谈判。因此,马良山反击战,既是一场军事仗,又是一场政治仗。
1951年10月3日至8日,为马良山反击战的前一阶段。英军第29旅以惨重的代价攻占志愿军第64军防御正面马良山阵地后,由于伤亡惨重被迫转入防御,由善于打阵地防御战的英军拳头部队第28旅苏格兰皇家边防团(4个步兵连、2个火器连)接手防御任务。经过20多天抢筑防御工事,英军修建了上百座以地堡为骨干,以交通壕、散兵坑相连接的环形防御阵地,前沿阵地架设屋脊形铁丝网、布设混合雷场,其中铁丝网铺设纵深达40米,阵地前沿10公里以内由炮兵火力封锁,10公里以外由飞机封锁,形成了空、炮、坦相互配合的立体防御工事。
第64军军长曾思玉全面分析研判敌情、地形、工事状况、兵力和火力配置,果断放弃小规模反击作战的想法,着手进行打一场大的反击作战的准备,争取一举歼敌。思想准备方面,开展有力的战前动员和广泛的军事民主,激励指战员的高昂士气和胜战信心。战术准备方面,反复进行侦察,了解进攻地形和道路,确定突击点、火器发射阵地,组织临战训练,反复进行战术、指挥、协同的演练。后勤准备方面,构筑运动道路,开设前进兵站和收容所,加大弹药、粮食储备,截至战斗发起前,储备山炮弹16.8个基数(炮兵用来计算弹药数量的单位),60毫米迫击炮弹10个基数,82毫米迫击炮弹7.5个基数,107毫米迫击炮弹10个基数,第572团、第573团各补发手榴弹1万枚,第571团补发手榴弹6000枚,真正实现了火力覆盖、炮弹管够的愿望。
伪装隐蔽,行动突然
隐蔽作战,采取各种手段迷惑敌人。第64军有计划实施多方向、多梯队的兵力佯装,10月9日后有计划组织小部队作战行动,诱导敌人产生我军无法发动大规模进攻的错觉,实则秘密科学集中调配现有兵力和火力;同时利用英军畏惧夜战的心理,573团实施了长达3个星期的夜间不间断袭扰,迫使英军一到夜间兵力就向主阵地收缩,逐渐失去对双方阵地中间地带感知能力,为我军的侦察、潜伏、反击提供了机会。11月3日夜间,我军在英军收缩之时,利用炮火噪音掩护,低速将坦克开至敌阵地前沿预定集结地域,并迅速做好伪装。4日9时,敌侦察机低空飞行近2小时,毫无察觉。
为减少敌大规模杀伤武器对我军进攻部队威胁,使我突击部队能够预先进行隐蔽屯兵、出敌不意地突然发起战斗,同时也为后续梯队上来之后有喘息和隐蔽待命的可藏之处,第64军各攻击分队在战前,利用夜暗在敌前沿200米至500米距离的进攻出发地上,构筑了5个步兵连的屯兵洞,构筑了总长达11公里的交通壕。各炮兵群、对空火力群构筑了火炮(器)发射掩体、弹药储备室、伤员掩蔽部,并专门设置伪装阵地工事,为实行阵地进攻创造了重要条件。
一反夜间进攻优势,选择白天突然发起反攻。夜战是我军擅长的打法,马良山反击战却选择在4日15时发起进攻,就是利用敌人“未料到”我军敢白天进攻的失策,给敌人以突然而猛烈的打击,使其措手不及、陷于被动。选择白天进攻,是经过严密谋划和反复战斗实践得出的。15时是敌机白天返航、夜间出航的空隙,既可为我军创造反击时机,又可提高炮兵直接瞄准射击准确率。同时,随着作战入夜,可使步兵发挥夜战优势并待攻占阵地后为我军打敌反扑留有准备时间。
▲志愿军攻克马良山的战斗捷报。(图片来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统一指挥,密切协同
组建联合指挥所,统一指挥诸兵种协同作战。马良山反击战,参加的兵种较多,但主要还是以步兵、炮兵、装甲兵之间的协同为主,故组建了步炮坦联合指挥所。这一指挥所,以师团指挥所为基础,以步兵指挥员为主,吸收炮兵和坦克兵主要干部参加,主要负责分析研究敌我情况,周密组织作战和协同方案,科学筹划指挥和协调部队行动。与此同时,联合指挥所高度重视通信联络的协同保障作用,建立了以有线电、步谈机为主,辅以信号弹、旗语、灯光、音响信号的协同通信网。
步炮坦密切配合,妙用“间歇动作”实施高强度轰炸。为确保马良山作战的成功,第64军机动调集3个营的兵力,包括BM—13“喀秋莎”在内的火箭炮、山炮、榴弹炮等各型火炮57门以及苏制IS—2重型坦克、T—34中型坦克10辆,形成在局部战场上兵力的绝对优势和火力的相对优势。4日15时,随着信号弹腾空而起,我军对敌工事、防御要点、高技术兵器等目标实施了30分钟突然、准确的直接瞄准射击,命中率达90%以上。正当英军对志愿军白天进攻及雄厚火力震惊不已,准备应对志愿军冲锋时,我军开始对敌实施了第一次猛烈的火力急袭,持续10分钟,逼得英军再次缩回隐蔽工事。15时40分,我军炮兵火力假转移,各种炮火停止射击,前沿以步兵轻重机枪向敌前沿阵地迷惑射击,诱敌有生力量脱离隐蔽工事。这一“间歇动作”,使英军误以为志愿军步兵已接近前沿阵地,准备发起冲锋,纷纷离开防炮洞进入前沿工事开始阻击,这就暴露了其残存的火力点和暗堡位置。见英军已经上钩,10分钟后,志愿军开始了比第一次更加猛烈的火力压制,持续15分钟。中型坦克及重型坦克在炮兵的射击掩护下,隐蔽地占领直瞄阵地,对英军阵地残存火力点实施精确射击,基本瘫痪了敌军坚固的防御工事,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高射炮配置于炮兵和坦克阵地,密集火力打击敌机援助,步兵适时突击。在我军保持高强度的火器压制炮击下,英军急忙呼叫美军飞机前来支援,美国飞机赶到进行救援轰炸时,配置在志愿军炮兵和坦克阵地附近的几十门高射火器已布成严密防空火网,实施对空射击,美军多架战机被击落击伤,其中1架飞机被打得空中开花,剩余敌机被迫改为高空水平轰炸,最终草草投完剩下的炸弹后离开。16时5分,炮火向纵深延伸,志愿军步兵勇猛迅速地发起冲击,采取正面牵制、侧翼攻击、分割包围、断敌退路的战法,迅速对敌纵深要害目标实施强攻,于19时夺回马良山阵地。
打敌反扑、巩固阵地。在进攻作战中,当攻占敌人阵地后,进攻就转入防御,这时既要保存自己、站稳脚跟,也要达到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巩固现有阵地的目的。针对英军“有失必反”的特点,特别是像马良山这样的重要阵地丢失,敌军势必要向我连续反扑。第191师攻占马良山后,连夜调整部署,各部立即组织火力,补充粮弹,抢修工事。5日至7日,英军在坦克、炮兵、飞机的掩护下,向我317、280、216.8高地连续反击,最多时使用2到3个营的兵力对我进行反扑,妄图改变其不利态势,均被我军击退。面对我军步兵的英勇抗击和炮兵的精准射击,敌人望而生畏,终于停止反扑。马良山反击战,是一场难得的“富裕仗”,更是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回顾入朝初期,志愿军还在使用“万国牌”杂式武器,基本上是单一兵种作战。通过在战争中边打边建,到马良山反击战时,我军已经组建了炮兵、工程兵、高射炮兵、坦克兵等专业技术兵种,树立了诸兵种协同作战思想,并成功组织了诸兵种协同实战。此战志愿军毙伤、俘敌1740余人,击落、击伤敌机24架,击毁汽车10辆、化学迫击炮3门,占整个朝鲜战场期间英军总损失的近四成,马良山成了英军挥之不去的“伤心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