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指挥电报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4-09-18 14:23

▲位于辽宁省锦州市的辽沈战役纪念馆。

编者按

1948年9月12日,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在广阔的东北大地上打响。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首场战略决战,更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战”。辽沈战役的胜利,不仅完成了党的七大时提出的“争取东北”的战略构想,使我党我军拥有了强大的战略后方,更是为之后的淮海和平津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缕曙光。

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透过辽沈战役纪念馆珍藏的革命文物,重温辽沈战役胜利的辉煌历程,深刻感悟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和英明决策,感悟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战争的硝烟已隐退到历史的深处,革命先辈们英勇无畏、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决战决胜的豪迈气概,将永远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中央军委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电报。

一封电报成为制胜关键

■李梦璐

步入辽沈战役纪念馆战史馆第二部分展厅,第一面展墙就展示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辽沈战役的决策过程。其中,有几页电报手稿正是1948年9月7日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央军委起草的“中央军委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都发生了更加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变化。人民解放军由战争开始的127万人增长到280万人,装备得到很大改善,经过实战锻炼、新式整军运动和大练兵,攻坚能力也显著提高,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明显的优势。国民党军则恰恰相反,总兵力由最初的430万人下降到365万人,其中用于一线作战的兵力只有174万人,且被分散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原、西北五大战场,可以说处处受制,士气低落,已经到达了崩溃边缘。

此时,中央军委审时度势,指出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已基本成熟,要拿下锦州,形成“关门打狗”的态势,关闭东北大门,从而达到封闭蒋军在东北的战略构想。1948年2月7日,在东北冬季攻势尚在进行时,毛泽东同志就曾致电东北野战军指挥机关,指出:“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力”。同时,毛泽东同志也在这封电报中分析了战局走势的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国民党军撤离东北,另一种则是固守东北。基于对东北国民党军动向的科学分析,也为东北我军作战指明了两个方向:一是切断沈阳、长春之间的联系,使长春陷入孤立的境地,为全歼长春的国民党军创造条件,另一方向则是孤立锦州的国民党军,为“关门打狗”创造条件。东野指挥机关也明确表态,表示今后部队一切作战行动均将以此构想为基准。但在2月10日的电报中,东野指挥机关提出了抓住吉林、长春之敌迫使蒋介石无法下定决心在东北撤退的想法。4月18日,东野指挥机关在上报中央军委的报告中,又分析了南下作战的困难并提出打长春的方针。毛泽东同志充分发扬军事民主,同意了先打长春的意见,但仍告诫“不应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你们自己及干部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可见毛泽东同志在南下作战问题上的决心。经过一系列战前准备,5月下旬,东北野战军试攻长春。由于试攻未达预期目的,东北野战军最终确定了对长春实行“长围久困”的方针。

9月7日,经过对战局的反复研判,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央军委起草电报,正式确定了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电报中不仅提出要用5年左右时间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战略目标,并明确了东北野战军要为实现战略目标进行三次大战役的具体步骤,同时还提出3点战略要求,即确立攻占锦州至唐山一线的决心、确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及为适应上述两项决心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全军军需和处理俘虏事宜。

历史证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对于辽沈战役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辽沈战役作战方针形成、确立及实施过程中,毛泽东等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从全国战场角度出发进行正确领导,东北野战军指挥机关准确领会中央决策意图并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成为制胜之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