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冯家村的洛川会议旧址。
洛川会议:
吹响全面抗战的号角
■印祺 蔡宏俊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一个对于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在地处偏僻的陕西省洛川县冯家村召开。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共中央正是从这里发出全面抗战的动员令,使抗战的烽火燃遍全国。这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国抗战开始。8月,随着战事日趋紧张,南京国民政府最终和中国共产党达成协议,红军部队实行改编,准备开赴前线。在此形势下,为进一步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确定党在抗战时期的纲领、路线和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召开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
考虑到这次会议要扩大到部分红军将领,而大部分红军主要将领当时都驻扎三原、富平、泾阳一带。洛川地处延安和关中的中间地段,参会将领骑马一天便可赶到,因此这次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选址洛川。随后,毛泽东交给军委参谋长萧劲光一个任务:“党中央的这个会议准备去洛川开,安排个开会的地方”,并特意叮嘱“不在洛川县城,那里不安全,要选个安全的地方”。
受领任务后,萧劲光和兵站部部长杨立三等人立即出发。当时正值雨季,一连几天都是倾盆大雨。萧劲光和杨立三等人乘坐大卡车,70公里路走了大半天,最终在洛川界子河附近的冯家村停了下来。
冯家村位于洛川塬上,四面都有沟壑,除一条大路外,还有四通八达的乡间小路。同时,村子距离界子河只有10公里,界子河北就是红区,便于红军随时撤离。村口有庙宇和戏楼,可以宿营。村旁有个大池塘,可以饮马。村里有五六十户人家,在当时算得上大村子,可容纳较多的人员驻扎。村子周围有围墙和城门,便于防守;村里户户相连,巷巷相通,便于疏散隐蔽。村子南边有个私塾小学,桌椅板凳齐全,便于开会使用。小学后靠村庄窑洞院落,前面是个打麦场,地势开阔,不利于敌人隐蔽接近,各方面条件都比较理想。以上这些可谓“地利”优势,最关键的还是“人和”,富县、洛川一直是游击队活动的地方,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游击队可以配合红军及时控制局面。洛川的老百姓虽身处白区,但心向共产党,使得中央决定把会议地点确定在冯家村。
▲《洛川会议会议记录》封面与首页。
8月22日,洛川会议正式召开。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20多人出席会议。张闻天主持会议。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关于军事问题、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他明确指出:中国抗战存在着两种政策和两个前途,即我们的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政策和国民党单纯政府抗战的政策,坚持抗战到胜利的前途和大分裂、大叛变的前途。我们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最基本的方针是持久战。
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决定指出,中国的抗战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要求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站在抗战的最前线,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会议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毛泽东起草的宣传鼓动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正式形成。
为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任弼时等11人组成,毛泽东任书记(亦称主席),朱德、周恩来为副书记(亦称副主席)。会议期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设立以朱德为书记的中央军委前方军分会,同时建立以周恩来为书记的长江沿岸委员会。
在会议召开当天,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改编命令,宣布红军主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会议就国共关系、战略方针和出兵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着重讨论了军事战略问题。据聂荣臻回忆,“在这次会议上,讨论时间比较长、议论比较多的,是八路军出征以后的作战方针问题。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曾经出现过不同的意见。”会议确定八路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起初,有一部分同志提出应当以运动战为主,认为八路军开赴前线后应该先集中兵力打几个大仗,以便于扩大我军的影响,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对此,毛泽东在会议上从理论到实践等角度进行了耐心解答。但由于时间紧迫,会议对游击战与运动战的主次关系问题未能充分讨论。
洛川会议虽然只有短短4天时间,却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抗战刚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为全国抗战制定了正确路线和战略总方针,阐明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明确了我军的战略任务和战略方针,对进行抗战和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