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七年,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制图科绘制的鲁西南战役形势图。 资料图片
一九四七年,我军在解放战争中转入战略进攻前后——
地图保障立新功
■郭群长
1947年1月,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先后两次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准备“向中原出动,转变为外线作战”的战略出击。战略进攻前夕,中共中央军委向刘伯承、邓小平就有关出击时间、路线、机动方法、与其他野战军密切配合等问题作了具体指示。
为保障我军战略进攻的用图需要,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要求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制图科科长张国器半年内完成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等省1∶5万地形图1000余幅制印任务。
接受任务后,张国器从司令部领取了在历次作战中缴获的地图,随即迅速行动起来。这批地图制印任务重,时间紧迫,仅靠制图科当时现有的10多人,无法按时完成。为此,张国器一面安排科里人员做好准备工作,一面找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协调增加作业力量。经争取,陆续从其他单位调来30余人,使全科人数增加到40余人。随即,全科分成3个分队,展开制印作业。
为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制图科在分队与分队、个人与个人之间展开制图立功竞赛活动,夜以继日赶印地图。在军区政治部印刷厂配合下,制印任务到1947年6月中旬完成,地图及时送往前线部队。
由于任务完成出色,晋冀鲁豫军区为制图科召开专门庆功会。军区副司令员滕代远参会讲话,给制图科记集体嘉奖,给张国器、申健等同志记大功并授予“人民功臣”纪念章。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亦称“刘邓大军”)首先求歼鲁西南地区的国民党军,尔后向大别山进击,在鄂豫皖边界地区实施战略展开;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主力组成外线兵团(亦称“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亦称“陈谢集团”)一部挺进豫西。三路大军成“品”字形阵势协力作战,互为掎角,调动敌人回援,歼灭敌人。按照预定计划,晋冀鲁豫野战军于6月30日突破敌人的黄河防线,转入外线作战,随即就势发起了鲁西南战役,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考虑到大部队进入国民党统治区作战,自然和政治环境复杂、官兵地理民情不熟等问题,毛泽东于7月30日致电刘伯承、邓小平等。电文中指示:“营长以上每人发鄂、豫、皖三省有县境的明细地图一份,油印的亦好。如能每连发一份更好,使一切干部明白地理环境。”
遵照这一指示,刘伯承、邓小平当即决定从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制图科抽调17名测绘员,由副科长张惠民带队,随野战军司令部行动;同时,给每个纵队派去两名测绘员,加强部队地图管理保障、军事要图标绘、兵要地志调查等战地测绘保障工作。
9月2日,为做好三路大军进军中原后续作战的地图保障,中共中央军委电示晋冀鲁豫中央局及刘邓、陈粟、陈谢:鄂北、陕南、关中、河南、安徽乃至湖北、江西,如有五万分之一地图,可依次陆续翻印,以备刘邓、陈粟、陈谢三个兵团现在及将来需用。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这一指示,三路大军结合各自实际,集中测绘力量,先后开展了地图制印工作。
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制图科接受了这一任务,以保障后续作战的用图需要。此时,制图科已有半数人员抽调到前线,作业力量明显不足,而这批地图的底图资料又远在山西临县。
9月底,制图科派测绘员从驻地冶陶镇出发,日夜兼程,历时半个月到达山西临县,领取了全国抗战初期获得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南方各省1000余幅1∶5万、1∶10万地图。随后,测绘员带着地图于11月中旬安全返回驻地。
这期间,制图科从军区部队、北方大学等单位陆续调来50余人,使全科人员增加到近百人。地图资料取回后,全科人员夜以继日展开制印工作,到次年7月完成任务。
在此期间,陈谢集团自晋南强渡黄河,进入豫西,转战豫陕鄂边区,策应刘邓大军作战。但是,部队测绘人员缺乏,又缺少相关地区的地图。11月,陈谢集团第4纵队开办了测绘参谋训练队。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司令员陈赓指示测绘参谋训练队,在河南襄城制作河南、湖北、四川等省的1∶5万地图。于是,测绘参谋训练队采用边学习边摸索的方法,在当地石印厂的配合下,突击作业一个多月,最终完成1500余幅地图的制印。
1948年1月,陈粟大军进入豫西、鄂北地区,配合陈谢集团作战,急需上述地区的地图。副司令员粟裕指示司令部调集各纵队测绘人员40余人,在河南临颍五里头突击制印上述地区的1∶5万地形图,最终于2月上旬完成。对此,粟裕非常满意,专门让摄影记者为制图人员照了集体合影,以作鼓励。
从1947年6月转入战略进攻至1948年7月,进入中原的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相互配合,先后进行了洛阳战役、宛西战役、豫东战役、襄樊战役,共歼国民党军27万余人,攻克了一座座城市,粉碎了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区的防御体系,为日后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一过程中,测绘人员不畏条件艰苦复杂,夜以继日制印地图,对三路大军实施战略进攻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