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1月,历时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讨论处理战后问题。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和会不仅拒绝中国代表提出的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七项希望条件和取消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以及归还日本在大战期间乘机抢占去的原德国在我山东所享受的各种权益,反而将德国原在山东的一切权益交日本接管。而卖国的北洋军阀政府竟然屈膝,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怒了全国人民,于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五四”反帝反封建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1919年,邓中夏、倪品真以北京学联代表身份回湘,配合毛泽东、彭璜等于5月28日在长沙组织成立了湖南学生联合会。在全国学联和省学联影响下,衡阳学界在夏明翰、蒋先云、贺恕、陈为人、黄静源等组织领导下,于1919年6月7日成立了湘南学生联合会。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是湘南学联的核心成员,“心社”是核心的核心,其成员都在学联任过职。“心社”成立于1921年2月7日(疑为农历二月初七,即公历3月16日。《先驱》载为3月15日,即农历二月初六,早一天)。“心社”的雏形是“沙子会”。“五四”运动以前,三师师生的思想就较活跃。蒋先云、贺恕、陈为人、刘通著、黄静源、彭章达、赵枬等,就经常阅读新书报刊,常在校门外湘江河滩上聚会,探讨“改造自己,发行社会”,人称“沙子会”。
湘南学联为湘南地区学生组织的最高领导机构,指挥所属24县的学生联合会。该会成立后“衡阳地各项爱国运动,均系该会主持”。
湘南学联成立时,经社会各界公议,把湘江东岸粤汉码头附近的“浮桥公所”作为办公处。大革命时期,迁至江西岸文庙(今先锋路衡阳宾馆处)。其经费来源主要来自各校学生自治会,社会各界也给予支持。
湘南学联曾先后出版、发行过《湘南学生联合会周刊》、《湘南学报》、《湘南学生》等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宣传新文化,推动爱国运动在湘南地区蓬勃发展。
湘南学联的宗旨是:“联络感情,交换知识,促进文化,改造社会”。
湘南学联的主张是:“一、组织救国银行(总分行);二、组织学生义勇军(真枪);三、创办各种简易工场(实际振兴实业,提倡国货);四、组织实业研究社(为介绍学生致有用之途);五、各处学生会应每月开道德勉励会。”
湘南学联的组织是:“合衡州各中等学校——省立第三中学,第三师范,第三女师,第三甲种工业学校,成章中学,道南中学,广德中学(教会),圣公会(教会)——学生组织之。由各校选举总务员,互选总务主任主持会务,另设会计,评议各股主任。均一学期改选一次。”
湘南学联在组织方面的实践表明:其组织原则严谨。每届均坚持做到:由上述各校学生自治会选举2至4名代表任学联干事,再由干事选举总干事一名主持会务,另设宣传、出版、游艺、文书、会计、评议各股,各股选主任1名。总干事、干事均一学期改选1次,可连选连任。第一届干事为:黄谦信、杨琳、李衡清(以上均为三师学生)、夏明翰(三甲工学生)、刘泰(成章学生)、陈清玉(三中学生)、朱舜华(三女师学生)。
湘南学联从创建时(1919年6月7日)起至大革命失败(1927年5月“沁日事变”)、学联结束时止,历经8年16届。学联历届总干事(后改称会长)为:
第一届(1919年下期) 杨琳(三师)
第二届(1920年上期) 夏明翰(三甲工)
第三届(1920年下期) 蒋先云(三师)
第四届(1921年上期) 蒋先云(三师)
第五届(1921年下期) 谭步琨(三师)
第六届(1922年上期) 袁痴(三师)
第七届(1922年下期) 袁痴(三师)
第八届(1923年上期) 黄静源(三师)
第九届(1923年下期) 李汉藩(成章)
第十届(1924年上期) 文焕然(新民)
第十一届(1924年下期) 文焕然(新民)
第十二届(1925年上期) 梁中超(三中)
第十三届(1925年下期) 向大名(三师)
第十四届(1926年上期) 向大名(三师)
第十五届(1926年下期) 向大名(三师)
第十六届(1927年上期) 夏光曦(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