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发行所位于萨坡赛路朱依里252号(今黄浦区淡水路66弄4号)。恽代英、萧楚女、张太雷相继担任过主编,陈独秀、瞿秋白、毛泽东、邓中夏等为主要撰稿人。《中国青年》初创时只印3000份,后因受青年们的热烈欢迎,最高发行量曾达到5万份。其于1927年10月停刊,共出版168期,是大革命时期颇具影响的革命刊物。
1923年,《中国青年》在发刊词中喊出了觉醒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青年的殷殷期盼:“许多人都相信中国的唯一希望,便是靠这些还勃勃有生机的青年……”
这是一颗年轻、炽热的心,怀着对中国最美好的期盼,通过《中国青年》召唤着每一个热血青年。
作为《中国青年》的创办者、首任主编、主要撰稿人,恽代英(1895—1931)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主编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1924年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参加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后参与领导“五卅运动”、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曾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中共第六届中央候补委员。1930年在上海任中共沪东区委书记时被捕,后被关押在龙华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1931年于南京就义。
△恽代英在《中国青年》第1期中发表的《对于有志者的三个要求》
恽代英长期担任教育工作,同青年人生活在一起,知道青年的迫切要求。主编 《中国青年》使他有机会把多年的经验和认识在刊物上发表出来,不但向广大青年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而且通过刊物和青年保持联系,开展了建团、建党活动。在《中国青年》创刊第1期里,恽代英写了一篇《对于有志者的三个要求》的文章,要求青年:
一、每星期至少牺牲六小时,作有益于社会改造的事业。
二、每星期至少牺牲六小时,作有益于社会改造理论与办法的研究。
三、有收入时至少捐其十分之一作有益于社会改造的事业。
这个倡议在青年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两个月后,一名四川青年社团负责人张霁帆致信恽代英:“你的三个要求,已拿在蓉社去实验,从下星期起,因为你是著这出戏的剧材的人,所以演这戏时先告诉你。”不久,在全国第六届学代会期间,恽代英见到了张霁帆,看到他穿得十分单薄,当即把自己穿的棉袍子脱下来送给了他,自己则到估衣店里买了件褂子御寒。也是在这届学代会上,恽代英介绍张霁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两年间,张霁帆担任中共豫陕区委委员兼共青团区委书记,往返于开封与上海之间,向党中央请示汇报工作。
正如郭沫若所说:“在大革命前后的青年学生们,凡是稍微有些进步思想的,不知道恽代英,没有受过他影响的人,可以说没有。”大时代成就了一批青年,青年也成就了一个大时代。
从1923年到1927年,《中国青年》随着革命的浪潮而起伏,以其无畏的战斗激情度过了它最初的4年灿烂历程,教育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人,在中国青年运动史和现代革命报刊史上占据了光辉的一页。
来源:《英雄壮歌——龙华烈士纪念馆馆藏精品文物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