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代剑 裹血力战

来源:“龙华英烈”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3-03-01 10:35

△《抗战》三日刊

《抗战》三日刊于1937年8月19日在上海出版发行,由邹韬奋主编,是全面抗战爆发后创办的大批抗日救亡刊物中的佼佼者,在抗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该刊系16开本,从第7号起,由于受上海租界当局的压制,曾被迫改名为《抵抗》,到第29号起,又恢复原名。至1938年7月3日,共出版了86号。随即与《全民》周刊合并为《全民抗战》三日刊。龙华烈士纪念馆现存有该刊共26号。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对上海发动疯狂进攻,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反击,就此第二次淞沪抗战爆发。在南京的邹韬奋立即返沪,经过5个昼夜的连续紧张筹备,8月19日在上海肇嘉浜路75号,《抗战》三日刊第1号问世了。在第1号《编辑室》中,邹韬奋宣布:

在这民族抗战的紧急时期,本刊的任务,在一方面是要对直接间接和抗战有关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作系统的分析和报道,显现其重要意义和相互间的关系;在又一方面是要反映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要求,并贡献我们观察讨论所得的结果,以供国人参考。

△《抗战》三日刊

《抗战》三日刊每旬逢3、6、9日出版发行,第1号为每份2张,零售1分;第2号起改为每份3张,零售2分。除第1号为8页外,其余均为12页。出版周期介于日报与杂志之间,兼具新闻性与政治性。内容与形式在所有抗日救亡进步刊物中也是独树一帜,非常适合战时读者的需要。刊名印在封面正上方,手写体“抗战”两个大字庄严而富有战斗气息。刊头左边为本刊要目,简洁明了,让人印象深刻。设有社论、社评、时评、杂感随笔、读者信箱、通讯、插画、诗歌语录、战局一览等栏目。其中社论、社评、时评等栏目因关系重大,一般由邹韬奋亲自撰写。在上海出版的前29号除第1号叫“社评”外,一律称“时评”;从在武汉出版的第30号开始,一律称“社论”。内容涉及抗日救国工作的方方面面,或分析国际形势,如第1号第一篇由邹韬奋撰写的社评《上海抗战的重要意义》,指出:

这抗战的最重要的意义,是在事实上表现中国的确能够抵抗侵略,它“更巩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力。这和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拳拳爱国之心,充溢字里行间。另有“读者信箱”专栏,是刊物与读者直接沟通的重要渠道,随时和全国各地的读者保持着密切联系,全心全意地帮助读者解决他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号召广大读者群众共同办报,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为 《抗战》三日刊撰写通讯和各种性质的文稿。

如第75号“读者信箱”栏目刊登了一位青年学生的来信:“我是《抗战》三日刊一位热心读者,我每一次接到它都是紧张的愉快的一口气把它读完,同时我逐渐觉悟到这争取民族解放的大时代里,我决心献身国家,参加救亡的实际工作。”

由此可见,正是刊物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获得了全国民众的深切青睐,不论在前方后方,都拥有大量忠实的读者。尤其是千千万万的青年人,更是把《抗战》三日刊当作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称赞其为“良师益友”。

来源:《英雄壮歌——龙华烈士纪念馆馆藏精品文物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