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浸润民众心田”的刊物

来源:“龙华英烈”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3-02-19 14:30

△《生活星期刊》

《生活星期刊》初名为《生活日报星期增刊》,是《生活日报》星期日的增刊,1936年6月7日在香港创刊,编辑兼发行人为邹韬奋。《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共出版了28期,期间经过了两度更名。

《生活日报》停刊后,1936年8月2日第1卷第9期起更名为《生活日报周刊》,继续在香港出版,共出版了3期;后由于在上海筹备《生活日报》失败,同年第1卷第12期起更名为《生活星期刊》, 并迁往上海。刊物自创刊至第1卷21期为8开本,1936年11月1日第1卷第22期起改出16开本。

邹韬奋被捕后,由金仲华代理编务,出至第1卷第28期后遭国民党当局查封。龙华烈士纪念馆现存有该刊第1卷第12期至第28期,共17册。

邹韬奋(1895—1944),江西余江人。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九一八”和“一·二八”期间发表过大量抗日救国文章,坚决反对蒋介石不抵抗主义。1932年12月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3年7月赴苏、美等国进行社会调查。1935年8月回国,参加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在上海、香港等地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星期刊》,并任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1936年11月与沈钧儒等7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时称“七君子事件,七七事变后获释,先后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1942年曾赴广东、苏北等抗日根据地考察。1943年回上海治病,提出入党要求。次年7月在上海逝世。根据他生前的申请,中共中央追认邹韬奋为中共正式党员。

邹韬奋最大心愿就是创办一份“浸润民众心田”的报纸:

我平生并无任何野心,我不想做资本家,不想做大官,更不想做报界大王。我只有一个理想,就是要创办一种为大众所爱读,为大众作喉舌的刊物。

早在1932年间,他就曾与朋友共同发起集资创办《生活日报》,登报公开募捐,很快募得16万元。但因遭到国民党的阻挠,邹韬奋不愿拿读者的热情作孤注一掷的冒险,于是《生活日报》宣布停办,并将集资款如数归还捐资人。国民党的步步紧逼并不能羁绊住邹韬奋“以笔为剑战而不屈”的决心。1936年6月7日,在中华民族危亡最为急迫的关头,负有重大抗日救亡责任的《生活日报》在香港创刊了。《创刊词》中有一段非常符合邹韬奋“文字大众化”的论述:

我们中国老百姓,不管张三李四,不问何党何派,在行动上抗敌救国的便是全国民众的好友,在行动上降敌卖国的便是全国民众的仇敌。今日在事实上表现抗敌救国的是友;明日在事实上将敌卖国,就即时是敌。“敌乎友乎”,全以是否在行动上,或事实上抗敌救国为转移。

邹韬奋朴实易懂的文字向人们传输了一个最重要的信息:是真爱国还是假爱国,是真抗日还是假抗日,一定要用行动和事实来说话,这是检验真假的唯一标准。这段文字步入民众视野后便引起了强烈的革命性社会疗效,成为正面临亡国危险的每一个中国人的座右铭,令人警醒、催人奋进。

△《生活星期刊》(内页)

《生活日报》在香港共发行了55天。在这55天里,邹韬奋共发表了55篇社论,很多是直接通过正面典型事件在事实上给民众树立抗日救亡的榜样,从而在行动上给人以启迪和指引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生活日报》日销量顿时攀升, 高达两万份,开创了香港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但鉴于香港一隅之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1936年夏,邹韬奋将其移至上海出版,但因国民党政府种种干涉未能复刊。

不畏强权的邹韬奋将其更名为《生活星期刊》后复刊,继续在上海高举抗日救亡的大旗,为宣传抗日救亡呐喊助威。

来源:《英雄壮歌——龙华烈士纪念馆馆藏精品文物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