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抗战英烈:郭铁坚

来源:中国抗战胜利网责任编辑:赵镭饷2021-09-26 09:14

郭铁坚,原名郭成文,1911年4月出生于黑龙江省依兰县刁翎镇大通沟一个贫农家庭。全家七口人,房无一间,地无一垅,靠租种地主李海家的地勉强糊口度日。郭铁坚排行老二,父亲见他好学上进,在他13岁时,全家人节衣缩食送他进了刁翎小学。他深知穷人家的孩子上学不容易,理解家人的一片苦心,因此勤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于1930年考入依兰县师范中学。

当时,这所中学是依兰地区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也就自然地成了郭铁坚接受革命思想、参加革命活动的启蒙之地。各种进步书刊使他眼界宽阔,有志青年帮助他懂得了不少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道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郭铁坚更加看清了偌大的东北已容不下了一张课桌,善良的东北人民成了亡国奴,心情悲愤,民族仇恨、爱国热情在他心中强烈地涌动着。1933年,他中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他想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所接受的革命思想启发教育当地群众,唤醒群众的民族团结心。那时,大通沟有二三十户人家,他把这些人家的孩子组织起来,办了一个小学校,自己当了教员,传播文化知识和爱国火种。同时,他也在苦苦地思索着民族的出路。

1935年初,党派金京石到刁翎一带进行革命工作。郭铁坚结识了金京石以后,如久旱逢雨,兴奋异常。他很快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金京石等同志的帮助下,他逐渐地懂得了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拿起枪杆子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把日本侵略者从中国赶出去。从而,他决心为革命赴汤蹈火,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1935年5月,经金京石介绍,郭铁坚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刁翎党支部书记。

郭铁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党支部的工作中,向人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道理,讲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收集情报,为部队传递信息,组织青年报名参军。郭铁坚有领导才干,能言善讲,待人随和,作风稳重。在他当支部书记的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刁翎地区就有五六十名青年参加了抗日部队。

1935年8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部和第四军一部决定联合行动,拔掉南刁翎日伪据点这颗钉子,夺取日伪物资装备,解决部队的给养。经过周密的计划,8月14日,吹响了进攻南刁翎的战斗号角,西门、东门、南门枪炮声骤起,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急忙组织火力顽抗。英勇的游击队战士们猛烈冲杀,很快攻下了这个小镇,伪警备营营长带队投降。游击队获得巨大胜利,缴枪百余支,有100多名伪警士兵经过教育后志愿参加抗日部队。

面对胜利,郭铁坚心中充满了喜悦,但他并不满足。第二天,他又带领两名党员决定智取大通沟伪大排队。他们三人大摇大摆地走进大排队队部,敌人正在吃饭,他们三人也不慌不忙地凑过去吃饭。敌人也不明白怎么回事,大部分士兵吃完饭出去了,他们的枪都挂在墙上。郭铁坚看到时机成熟,递了一个眼色,三个人把枪都拿了起来,令他们投降。大排队的人还以为是开玩笑,当他们队长的枪都被缴掉之后,才明白过来,但为时晚矣。郭铁坚三人共收缴了九支大枪、一个橹子、两个洋台子。郭铁坚不失时机地向他们宣传抗日救国道理,讲明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揭露大排队的种种罪行;说明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抗日救国才有前途,号召大排队队员起来反正抗日。经过入情入理的分析和宣传教育,当即就有六名队员报名参加抗日部队。郭铁坚大智大勇夺取大排队的奇迹,在当地很快成为广泛传颂的故事。过了几天,郭铁坚带领20多个人和夺取的武器装备参加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被编为三军一团游击连,郭铁坚任连长,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同年9月末,郭铁坚率领游击连到五道河子活动,获悉伪军运送给养的船只要从这里经过,大家十分高兴。郭铁坚考察地形,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决定截断水路,夺取货船。郭铁坚指挥部队埋伏在河两岸山包后面,张开口袋,等待敌人。押船的敌人虽然畏惧狭长河谷,但以为黑天行船较为安全,根本没料到低矮的山包后面,正有数十名游击连指战员在等待着他们。当运输船驶进伏击圈时,一声令下,枪声四起,密集的子弹顿时封锁了水面。押船的敌人见势不妙,调转船头企图逃窜,可是退路已被切断,仇恨的子弹像暴雨一样向船上打去。不到半小时便结束战斗,缴获了全部给养和十几支步枪。这次战斗解决了部队的御寒装备,使游击连和四军二团全部换上了缴获的伪军军服。

正是这身伪军装束,在以后的战斗中多次掩护他们顺利完成任务,弄得日伪军不知所以。1935年冬天,郭铁坚率领游击连和四军二团一起,从大百顺向徐家屯进发,到达徐家屯南沟,天已黎明。一里之外的敌人也没瞅清是哪方面队伍,离得很远就开始射击,郭铁坚部立即投入战斗。不一会儿,敌人的机枪忽然停射了。原来敌人发现对方是伪军装束,一时糊涂起来:打吧,怕伤了自己的人;不打,又怀疑是抗日军。正犹豫之间,郭铁坚指挥部队迅速撤退。这次遭遇战,郭铁坚部毫无准备,敌人来得突然,人数又比自己多,如若恋战,必遭重创。由于郭铁坚指挥得机智、果断,部队避免了伤亡,顺利撤到锅盔山。

活跃在东北各地的抗日游击队队伍,就像郭铁坚率领的队伍一样,成为一把把锐利的尖刀,经常出其不意地给敌人以重创。敌人为消灭抗日武装,想尽各种卑劣的手段。1935年以后,敌人实行惨无人道的烧大沟、“归屯并户”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切断抗日军民的血脉联系。在对抗联主力部队不断进行“讨伐”的同时,敌人又妄想从内部制造矛盾,暗杀领导干部,动摇斗志,瓦解抗联武装。

面对异常紧张局势,郭铁坚毫不畏缩,率领部队长途跋涉,艰苦转战于依兰、方正、勃利等地。1936年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决定,将三军一团游击连划归抗联九军领导,郭铁坚担任游击连指导员。同年5月,郭铁坚调九军军部任科长。1938年1月,东北抗联第九军整编队伍时,郭铁坚担任一师政治部主任,兼任九军训练班教官。同年8月,任九军第二师师长。这时的郭铁坚,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政治理论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他身先士卒,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作战有勇有谋,战士们评论他“真有点像赵尚志军长的派头——说干就干,真坚决,能吃苦”。他为人随和,无论走到哪,他跟战士们与群众都像一家人,战士们经常跟他开玩笑,称他“破锅”。每逢这种场合,他总是笑呵呵地说:“别看锅破,铁可是坚的呢。”表达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决抗战的决心。

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中华民族奋起全民抗战。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抗日活动更是令敌人惶恐不安,他们无法摧垮抗联勇士的坚强意志,就对抗联家属伸出罪恶之手。抗联家属有的被满门抄斩,有的被悬头示众,还有的被抓到监狱留为人质,受到惨无人道的迫害,刁翎地区阴云密布。郭铁坚的爱人李淑珍在组织的接应下来到九军,为了全心全意投入革命,于1938年把他们心爱的刚满两岁的儿子寄养在依兰镇老李家,后被日寇查出,惨遭杀害。惊闻噩耗,大家悲痛万分。然而,铁一般意志的郭铁坚止住了眼中的泪水,国恨家仇只怨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无道。为了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他把个人的一切都置之度外。

在白色恐怖笼罩之下,郭铁坚全家也有被满门抄斩的危险。为了更多的父母妻子儿女能过上安宁日子,他说服了父母,动员大哥和两个弟弟参加了抗日队伍。小弟弟郭成章在战斗中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郭铁坚革命行动的感召下,刁翎小学30多名学生参加了抗日队伍,其中不少人为民族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牺牲在战场上。

1938年5月,郭铁坚率九军二师90余人,联合常有钧率领的三军一部,从依东渡江向海伦远征。敌人为了破坏这次行动,实行了严密封锁。抗联部队只有沿山边行进,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又难以与当地群众取得联系,几乎每开辟一个新的游击区,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九军政治部主任魏长魁,就是在这次远征中牺牲的。队伍在铁力与敌人遭遇,突围中九军二师与三军也失去了联系。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意志薄弱者开始动摇,九军二师四团团长带领40多人叛逃。而郭铁坚却义无反顾地团结和带领周围的同志继续前进,他坚信:正义之师是不败的,黑暗不会长久,曙光就在前头。

但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队伍走到绥棱县张家湾时,因夏季雨大,河涨水,部队被围困在山里达20多天。长达20多天的时间里,二师所剩的50多名同志没进一粒米,起初杀马吃,后来连马皮都吃光以后,就靠野菜充饥。人饿得头发昏,眼发黑,连挖野菜的力气都没有了。看到一棵野菜时,先得坐下来闭上一会儿眼睛,酝酿一点力量,然后才能看清野菜,拔了以后蘸点盐吃下去。不少人得了伤寒病,饥饿和疾病严重威胁着全体战士。重病在身的郭铁坚更是心急如焚,一面寻找出路,一面积极做好战士们的思想工作,增强信心,团结一致。9月,河水落了,部队来到屯里,尽管大家仍饿得前腔贴后背,但也不到群众的庄稼地里解决温饱。郭铁坚拖着虚弱的身体深入群众中,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揭露日伪反动宣传,说明抗日联军是人民子弟兵,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帮助。有一位外号叫“张寡妇”的大嫂,听了郭铁坚的宣传,看到部队为打败日本侵略者所付的辛苦,深受感动。部队宿营在她家的苞米地里,她给部队送来热乎乎的熟苞米,并且认郭铁坚做她的“干弟弟”。在她的串连下,乡亲们给部队送来粮食、胶鞋和衣物,帮助部队渡过难关。10月,部队经过休整,胜利到达海伦,与常有钧部会合。

随着斗争的深入,敌人更加丧心病狂地对东北人民进行压榨和欺凌。斗争环境异常艰苦,九军不断发生叛逃事件。1939年5月6日,李华堂带领九军军部30多人,在大罗勒密向日军卑躬屈膝,无耻投降。郭铁坚鄙视这些“软骨头”,压力越大,他的意志越坚决。他带领革命斗士们能20多天不进一粒米,拖着有病的身体,拿起武器打击入侵之敌;他团结战士排除干扰,坚贞不屈、誓死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这是何等伟大的人格,何等伟大的战士!他不愧为抗联九军中坚决革命到底的一面红旗。1939年5月,他担任了抗联三路军九支队政委、党支部书记,继续率队东征西讨,转战南北,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反动政权。

1941年,日本为了发动太平洋战争,对东北的统治更加残酷。为开辟新游击区,郭铁坚于8月率九支队从讷河向嫩江远征。9月20日,当队伍行至嫩江西岸与讷河交界的郭泥屯时,突然被敌包围。在和敌人争夺制高点的激烈战斗中,郭铁坚壮烈牺牲,时年30岁。

(来源:中华英烈网 作者:刘莉、孙雅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