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悍将——姚子青

来源:新华社责任编辑:王俊2018-10-27 11:22

姚子青,原名若振,号中琪,1909年出生于广东省平远县大拓镇墩背的贫苦农民家庭。幼时,读于本乡景清小学,毕业后考入平远中学。在学习期间品学兼优,热爱劳动,帮助家里干农活,经常上山砍柴、割草,从小养成吃苦耐劳、勤俭朴实的好品格。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他于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北伐战争打响后,参加北伐,任排长,英勇顽强,立下战功。1930年任上尉连长,1933年进入中央军校高级班深造,1934年毕业,1935年6月任陆军步兵少校,1937年被提升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九十八师二九二旅五八三团第三营中校营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叫嚣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8月,日军在上海制造八一三事变,挑起淞沪战争。上海是南京的门户,国民政府决定调集主力部队保卫上海。8月下旬,驻防汉口的姚子青营随第九十八师等部,奉命开赴上海前线。8月26日部队抵上海,姚子青营奉命守卫宝山县城。

宝山县是保卫大上海的重要防线,位于吴淞江口,东南北三面临海,地形险要突出,城墙为土坯砌成容易崩塌,护城河沟浅窄,沿城无防御工事,易攻难守。姚子青营到达宝山时,看见老百姓拖儿带女忍痛离开家乡避难的凄惨情景,姚子青遂激励全体官兵誓死守卫宝山,决心与日军决一死战。

部队进城以后,姚子青部署了全城的守备任务,指挥部队赶筑工事,做好通讯联络工作。自8月28日起,日军的飞机、战舰不断以宝山为轰击目标,狂轰滥炸,使全城成为一片瓦砾。9月3日,敌汇合小川沙登陆的军队,以飞机大炮为掩护,向宝山西门外及西南城垣发动攻击,企图切断守军与后方的联络。姚子青识破敌人的阴谋,便趁其立足未稳之机,下令迎头痛击。他亲临前沿阵地指挥作战,还深入各战壕做思想鼓动工作,勉励官兵“团结战斗,坚守阵地,爱我中华,杀敌立功。”全营士气旺盛,与敌血战一昼夜,仅金家巷阵地就毙敌200余人,伤者不计其数。

9月5日拂晓,日军30艘战舰汇集吴淞口,配合空中优势,集中火力猛轰宝山县城,并以战车20余辆,掩护2000余名步兵向宝山进攻,妄图压迫守军向西撤退。全城已成一片火海,这时守军还可从西门撤退,而姚子青却与全营官兵抱定与宝山共存亡的决心,沉着应战,凭着城墙抗击日军进攻。不久,城墙被敌炮火轰塌多处,日军乘势冲入城内。姚子青率领预备队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终于保住了阵地。入夜了,枪炮声时断时续。趁夜间停战间隙,姚子青带领官兵修堵城墙缺口,加固防御工事,并多次鼓励官兵,要宁死勿屈,杀敌报国。

日军攻不破宝山县城,便派遣援军源源进入阵地,而姚子青营的后方补给线已被切断,敌众我寡,力量悬殊。从9月5日起,连续血战两昼夜,日军从宝山城东南蜂拥冲入城内。姚子青率领仅剩下的20余人,与敌短兵相接进行巷战,坚持战斗到最后一人一枪一弹,壮烈牺牲。捐躯时年仅28岁。

姚子青营600多官兵死守宝山,全体壮烈牺牲的消息传出后,中外为之震惊。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9月10日通电全国:“宝山之战,姚子青全营与孤城共命。志气之壮,死事之烈,尤足于动天地,而泣鬼神。”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发表《吊宝山城中六百义士》一文,称之为“民族人格之表现”。上海《大美晚报》著文称:“此自姚营全部殉城,真伟大壮烈,实令人内心震动而肃然起敬。此非仅中国人之光荣,亦为全人类之光荣,其伟绩将永垂史迹而不朽。”为纪念姚子青,宝山县曾经改名“子青县”;汉口有一条路命名为“子青路”;南京铸有姚子青铜像;在烈士的家乡广东平远县建有“子青祠”,并办有“子青职业学校”、“子青女子小学校”。为了纪念另一位抗日阵亡少将旅长黄梅兴烈士,还办了“梅青农校”。在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之际,中共广东省平远县委、平远县人民政府决定,经广东省及梅州市有关部门批准,将平远县城镇中学更名为“梅青中学”。

(来源:中华英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