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以栗:热血铸丰碑

来源:新华社责任编辑:王俊2018-09-07 16:06

周以栗,1897年10月26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九福乡一户工匠家庭。他在长沙县立师范毕业后,到县立高小、周南女学任教,以教育救国为己任。他认为普及教育要从学习注音字母开始,便着力推广国语和注音方法,著有《国语拼音》等书,响应新文化运动。

经过五四运动的战斗洗礼,特别是毛泽东、何叔衡等先进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促使周以栗认识到反帝反封建对于救国的意义,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他是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的中共党团书记,湖南“雪耻会”负责人,参与领导长沙10万人围攻日本领事馆、湖南人民追悼黄静源烈士等重大革命斗争,显示了他对革命的忠诚、执着和组织领导能力,在湖南反帝斗争中作出贡献。他参与组织湖南人民临时委员会的工作,从事推翻赵恒惕政权的斗争。他作为湖南代表,出席国民党中央与各省代表联席会议。在国民党湖南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执行委员。同年12月,在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大会顾问,并被选为省农民协会首届执行委员。

1927年春,周以栗调到武昌,在毛泽东任书记的中共中央农委担任委员,着手筹办湘鄂赣三省农运讲习所的工作。三省农运讲习所扩大为中央农运讲习所后,他担任教务主任。在教学中,他多方勉励学员要“切实研究农民土地问题,农民政权问题,农民武装问题”,要成为农民运动的职业家。他还为讲习所增设军事课,并进行实际的军事训练。为了改造和联合河南农民自发组织的红枪会,他在农讲所增设河南武装农民训练班,吸收红枪会的首领来所学习,其中一些人回去后,起了很好的骨干作用。马日事变后,他随毛泽东回湘任省委军事部长,准备反击敌人。

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考虑到周以栗与河南农民武装有联系,任命他为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于是,他化名易云,不畏艰险来到豫南,指导特委发动农民群众,恢复农民协会,实行土地改革和武装斗争。1928年春,随着武装斗争的开展,河南地区曾多次掀起暴动的高潮。不久,河南省委遭到破坏,他和省委其他负责人被捕,关押在省军法处。在审问中,他一口咬定自己叫王仲英,是刻蜡纸搞油印的。敌人不信,用烙铁烫他的胸背,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昏死过去,但他始终坚不吐实。敌人无可奈何,只得将他转到开封第一监狱。他在狱中团结难友,用绝食斗争争得了看书、放风、接见和通信等权利,伙食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经过党组织多方营救,1929年11月6日他获释出狱。后来转移到闽西苏区就医,经傅连等的精心治疗,他的伤病逐渐痊愈。

1930年,周以栗被党中央派任长江局军事部长,并以中共中央代表名义,前往红一方面军执行中央攻打长沙的计划。红一方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围攻月余未克,部队损失较大。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毛泽东将部队撤离长沙,转移到江西袁州,准备在湘江、赣江之间机动作战。当他带着中共中央的指示信来到红一方面军总部驻地袁州(今江西宜春),经同毛泽东详细交换意见,认识到中央命令红一方面军再攻长沙的错误以后,他转而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他作为党中央代表的这种明智态度,对统一与会同志的思想及以后决定红一方面军的行动方向,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随后,他同毛泽东、朱德等重新部署了红一方面军的行动计划,迅速攻下吉安,向袁水流域推进,建立了江西苏维埃政府,补充新兵,筹措给养。他以中央代表身份随军行动。当毛泽东暂留吉安处理其他工作时,他还代理过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

10月12日,红一方面军到达新余罗坊,时值蒋介石调集10万军队前来“会剿”,准备一举歼灭红一方面军于清江以西的袁水两岸。根据这一情况,毛泽东确定改变原定在湘江、赣江之间机动作战的计划,先到赣江以东、大海以西的广大地区创建根据地,再采取“诱敌深入”、“待机歼敌”的战略方针,以粉碎敌人的第一次“围剿”。为了克服红三军团第五军、第十六军指战员中反对过江的地方主义的思想倾向,周以栗受总前委的委托,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到三军团,和彭德怀一道耐心细致地作干部战士的思想工作,及时排除干扰,保证红军的团结和诱敌深入战略方针的贯彻。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于1931年设立总政治部,主任毛泽东因病休息期间,周以栗曾代理主任一职。经毛泽东提议,他被增补为苏区中央局委员,担任中共闽赣边工委书记。夏天,又调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在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人民内务委员会委员。他还曾担任《红色中华》主编兼主笔、红军中央军政学校政治部主任等重要职务,为党和红军的建设和发展,兢兢业业地工作。他坚决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抵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苏区的贯彻,遭到党内“左”倾领导者的无情打击。

1932年初,周以栗因肺病复发,大量咯血,被送进福建汀州医院治疗。当时毛泽东被解除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权,也在医院治疗。他们在一起经常分析形势、讨论问题,研究苏区建设和红军反“围剿”战略方针,相互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周以栗的病情更加严重,党中央决定送他到上海去治疗。陈毅派了一个排护送他和其他同志从江西于都出发,不幸在离信丰河几十里的地方休息时,遭到敌人的包围攻击。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红军战士全部牺牲,周以栗也惨遭敌人杀害。

(来源:中华英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