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隆真,原名郭淑善,回族,1894年4月11日出生在河北省大名县金滩镇一个士绅家庭里。郭隆真自幼天真热情性格刚强。母亲对她严于管教,只让她干些料理家务的事。哥哥进学堂读书时,她只留在家里随父识字。父亲看她天资聪颖,常给她讲花木兰、梁红玉等女英雄的故事。郭隆真受到鼓舞,要求上进,在父亲的支持下进了学堂。在五六年的时间里,她非常用功,能写出许多好文章。她父亲很高兴,曾诙谐地说:“可惜淑善是个女孩,要是个男儿,价值就大了!”郭隆真听了不服气:“女的又怎样,又不比男的矮半截!”
1913年,郭隆真到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五四运动前夕,天津处在帝国主义的蹂躏下,军阀官僚不管人民的死活,加紧压榨,市场上洋货充斥,民族工商业日渐凋敝,劳动群众艰难困苦,青年学生面临失学的困境。郭隆真所在的学校,是全省女子最高学府,天津的爱国浪潮尚未波及到该校,郭隆真厌倦了学校修道院式的教育。为了探求真理,郭隆真认真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尤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曙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照亮了郭隆真的心。她和许多进步青年一起,开始走上了革命救国的光明大道。
五四运动爆发后,郭隆真怀着一腔热血,积极参加。她召集女师各班积极分子,倡议成立妇女爱国团体,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妇女爱国团体继而扩大到全市,成员除女学生外,家庭妇女、女教师等都可以参加。5月下旬成立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
“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初期的活动,主要是向妇女进行爱国宣传。郭隆真、邓颖超负责组织讲演。当时提出的爱国口号是“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拒签凡尔赛和约”、“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等。后来,又进一步宣传“争取民族独立、自由”、“要求妇女解放”、“男女社交公开”、“婚姻自由”、“保护母性”、“爱护儿童”等。郭隆真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带头到各处讲演,还深入到比较偏僻的地区,挨家挨户地访问宣传。为了扩大影响,女界爱国同志会还与学生联合会密切合作,共同组成了“天津各界联合会”。从此,女师学生和男校学生们一样,在街头演说,演出话剧,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许多进步青年到海外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20年11月,郭隆真和周恩来等190余人作为第15批赴法勤工俭学的成员,离开上海,踏上了赴法留学的航程。
在法国,郭隆真亲身受到法国资本家的剥削和压榨,深深体验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黑暗,更加信仰马克思主义。
勤工俭学的生活是很艰苦的。为了寻求真理,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郭隆真不畏艰苦,贪婪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刚开始时,她对法文还很生疏,就捧着字典,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查译。她好学不倦,爱研究问题,好独立思考,平时态度沉着、温和,不大爱说笑,但在研究问题时,总是兴致勃勃,话语滔滔,非常活跃。
为了宣传真理,扩大革命影响,郭隆真每晚不顾疲劳,逐字逐句地翻译《剩余价值》和《阶级斗争论》,经常工作到深夜。每译完一篇,她就立即送给周恩来,请他审校和修改。周恩来十分支持她的工作,认真而及时地帮助她审稿、定稿。郭隆真取回书稿后,马上自己动手刻钢版油印,直至装订成小册子,寄回祖国。
根据郭隆真的一贯表现和进步要求,1923年周恩来、尹宽介绍她加入了中国少年共产党,后经中共旅欧总支部决定,吸收她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秋天,党组织派郭隆真去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虽然只学习了半年,但她亲眼看见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阔了眼界。
1925年夏天,郭隆真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肩负着党和民族的期望回到祖国。党组织考虑到她比较熟悉北方的情况,在青年学生中有威信,就分配她到北京工作。
当时,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北京市成立了国民党特别市党部,由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共同负责领导工作。郭隆真到北京后,协助国民党市党部妇女部开展工作,任妇女委员会委员,负责对城内外各大学校进行宣传并联系女学生的工作,同时还负责接洽西郊香山慈幼儿院党的地下工作。
1926年,奉系军阀张作霖入关后控制了北京。他对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恨之入骨,一方面对北京加紧封锁,另一方面派大量军警密探,跟踪逮捕共产党人,打击进步团体和爱国人士。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惨遭反动派杀害之后,北京城里风声很紧。郭隆真处境危险,但她镇静自若,继续坚持斗争。有一天,天刚朦朦亮,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原来是女同学张挹芬来报信说:“情况紧急,赶快转移。”郭隆真连忙告诉周围的同志们,要他们先走,去通知党员疏散隐蔽。她自己留下整理文件,对付敌人的搜查。结果,许多同志都安全转移了,郭隆真却被敌人逮捕,关进陶然亭第一监狱。
郭隆真在狱中不畏惧,不妥协,继续坚持斗争,鼓励难友的斗志,还向看守人员宣传爱国反帝的思想,启发他们觉悟。不久,看守她们的女狱卒开始同情她们,后来成了郭隆真等从狱中向外传递信息的义务交通员。敌人在郭隆真身上既未查到证据,也未得到口供,竟然强行判处了她12年徒刑。一年以后,经党组织多方设法,才将她营救出来。
郭隆真出狱后到了上海,找到了邓颖超,接上了组织关系。
大革命失败后,党组织考虑到郭隆真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是久经考验的党员,就派她去东北搞工人运动。到东北后,中共满洲省委派她到哈尔滨中东铁路三十六棚总工厂工作。
三十六棚总工厂,是一个具有反帝斗争光荣传统的工厂,五四运动前后曾举行过四次大罢工。郭隆真刚来到这里,便深入到工人家中,和工人家属一起洗衣做饭,缝缝补补,一面干活,一面交谈,很快就和群众建立了感情。
这一年春节过后,郭隆真冒着凛冽的风雪,到处奔走,发动群众筹建赤色工会。工人们积极响应,三天内签名入会者即达890余人。
在郭隆真等的指导下,三十六棚总工厂的工会正式成立,定名为总工厂(工人)委员会。
这时,三十六棚总工厂党组织突然遭到破坏,一切工作转入地下,新工会随时都有被封闭的危险。为了应付可能发生的突然事变,郭隆真运用她长期作秘密工作的经验,英勇机智地与敌人周旋,并和工会委员们做好了被捕和牺牲的准备。
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中共满洲省委决定郭隆真转移。于是,郭隆真于1930年3月离开哈尔滨,转移到了沈阳。
郭隆真到沈阳不久,组织上考虑到郭隆真不便于再留东北工作,遂将其调离满洲省委,到上海接受新的任务。郭隆真在上海稍事休整后,于1930年秋,奉派到山东省委工作,化名郭林一。
1928年底,山东党组织在原省委组织部长王复元投敌叛变后,连遭严重破坏。反动当局不断派出便衣侦探,在青岛、济南等地大肆搜捕共产党人。1930年秋季郭隆真到山东后,任省委委员。她首先到青岛工作,任青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主要是领导工人运动。开始,她在沧口纱厂做女工工作,后来到敌人控制得较严的大英烟草公司开展活动,在纱厂、烟厂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
1930年10月中旬,青岛内外棉纱厂的日本人将工人朱光清折磨致死,还不许大家声张,对外则诡称他是在打包车间被棉纱压死的。郭隆真得知这一消息后,就和工会人员一起在工人中间活动,指出朱光清是被厂方日本人害死的,动员工人们团结一致,同厂方进行斗争,保证工人的生命安全。同时,还散发揭露厂方压迫、虐待工人的传单。
从此以后,帝国主义、资本家对工会更加仇视,他们和反动政府相勾结,开除工会领导人和工人积极分子,并常用停工的办法威胁工人。工人们在郭隆真等的领导下并未屈服。
敌人对郭隆真又怕又恨,经常派密探跟踪盯梢,全力逮捕她。1930年11月2日,郭隆真到嘉禾路四方村一百号林福昌家里活动,敌人尾随其后,将其逮捕。
敌青岛市公安局对郭隆真进行审讯。郭隆真自称张李氏,从济南来,在青岛并无固定住址,是一个无业游民。敌人本来没有抓住确实证据,一时难辨真假,弄不清郭隆真的真正身份。但敌青岛市公安局在上报案件时说:“自从张李氏被捕后,《青岛红旗》亦随之绝迹,由此认定她是一个宣传共产主义、鼓动工潮的‘共产党重要分子’。”郭隆真被押到公安局拘留所时,因为她是重要政治犯,态度又硬,敌人给她戴上手铐。在当时,开了女犯被拘留时带手铐的先例,郭隆真以拒绝吃饭和梳洗表示抗议。1931年,敌人又把她押解到济南第一监狱。
开始一段时间,敌人对郭隆真既不审讯,也不过问,采取从生活上折磨摧残的手段,每天只发给她两个又黑又硬的窝窝头,或是掺了砂子和发了霉的饭团,开水每天也只供给一星半点。不几天,她被折磨得面黄肌瘦,得了支气管炎病,咳嗽吐血。
郭隆真在残酷的折磨面前,意志并没有消沉。她向许多难友伸出了友爱之手,体贴入微地照料有病的同志。她笑声琅琅,使死气沉沉的牢房有了生机。最使大家敬佩的是,在不许看书读报的情况下,她能够深入浅出地给大家讲述很多有关政治、哲学知识,讲述一些古今中外农民起义的故事,鼓舞难友们的斗志。
敌人妄想用生活上的折磨使郭隆真屈服,让她说出在青岛的任务,要她写悔过书,但都被她严词拒绝了。敌人使用了各种残酷刑罚,她始终咬紧牙关,忍痛抗拒,坚贞不屈。
反动军阀韩复榘,在对郭隆真严刑审讯、毫无口供的情况下,将其判处了死刑。1931年4月5日,与其他21位同志一起被解到纬八路刑场。敌人在行刑前还不死心地对郭隆真说:“现在你只要说出共产党的秘密,便可获得自由。”郭隆真坚决地说:“宁可牺牲,决不屈节!”敌人绝望了,气极败坏地发出了开枪的命令。年仅37岁的不屈女性、共产党员郭隆真,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来源:中华英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