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声洞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高千一2017-11-20 08:24

方声洞,字子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886年6月。少年即有挽救民族、振兴国家的大志。为了实现心中的志向,他不断地寻觅报国之途。1902年,方声洞东渡日本,进入东京成城学校,该校是当时培养陆军人才的著名学校。方声洞认为,中国的积弱与中国军队的无能有直接的关系,清朝政府的八旗兵在外国侵略者的攻击之下,溃不成军,最终导致国土不保,国民无所依。为此,他进入东京成城学校后,刻苦学习,苦练本领,希望学成后报效国家。然而,方声洞的愿望很快便破灭了。当时,由于沙俄不断入侵中国东北边境,东北的形势已十分危急。身系祖国的方声洞为之忧虑万分,一方面他到处奔走呼号,召集同学开会研究救国对策;另一方面,他报名参加了由东京留日学生组成的“拒俄义勇队”,准备去与沙俄侵略者决一死战。但方声洞满腔的爱国热情,迎来的却是一盆冷水,“拒俄义勇队”被无理解散掉,报国反成有罪。这使他认识到,不推翻卖国的满清政府的统治,中国将无强盛之日,国民也将无翻身之日。这时,又正值母亲病逝,使他痛苦万分,便弃学回到福州。

在志向受挫和母亲去世的双重打击之下,方声洞陷入了深深的悲痛和苦恼之中。他在家中整整为母亲守孝两年,同时,也利用这段时间,重新梳理自己曾一度零乱的心绪。母亲因病去世,而自己为人子却未能守候母亲身边,端药端水尽孝道,为此,他深深为之内疚。在内疚之余,他想到中国还有多少的母亲处于饥寒交迫,有病无法医,在孤苦之中含恨死去呢!想着想着,方声洞感到在尚未寻到救国之路时,应尽自己之所能,帮助救治那些处于疾病之中的无数不幸的母亲们。于是,他萌发了从医的念头。决心一下,方声洞在守孝期满两年后,再度远渡重洋,赴日本留学千叶医科学校学医,苦修治病救人之术。

此次重新留学日本,成为方声洞人生的一大转折。他接触了孙中山在日本组织的同盟会。同盟会鲜明的革命纲领,以及同盟会会员的反清斗争,深深地吸引着他,打动着他的心,使他一度低沉的心情顿时为之振奋了起来,他毅然宣誓加入同盟会。

在加入同盟会的当天晚上,激动不已的方声洞辗转反侧,彻夜未眠。他为自己寻找到人生奋斗的目标而兴奋,更为国家、民族有如此之多革命志士为之奋斗而庆幸。黎明来临之前,方声洞就披衣起床。他虽一夜未曾合眼,但毫无困意。举目遥望祖国,方声洞仿佛看到那里的黑暗正将被慢慢地驱散。他多么想引吭高歌,一吐心中之快意。他心里想,该把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最先告诉谁呢?最亲最近的当然是父亲,但他不忍告诉他,怕老人家过于为他担忧。他想起了志同道合的兄嫂。于是,他兴奋地把自己加入同盟会的消息告诉了兄嫂,让他们一起分享这一喜悦。他向兄嫂介绍了同盟会的宗旨和组织,指出同盟会是中国的希望所在。在方声洞的影响下,其兄方声涛、姐姐方君瑛、嫂嫂郑孟勤、曾醒和妻子王颖等,都先后加入了同盟会。正如方声洞所说的,“我家之人皆中华新国民”。此事,在当时留学生中传为美谈。

1911年春,同盟会策划在广州再次举行大规模的起义,方声洞闻讯激动不已,积极准备前往参战。不料,同盟会决定将方声洞留下任福建支部部长,兼《民报》经理等职。方声洞对此甚感委屈,千方百计请求参战。称:“诸君不许吾同死耶?是焉置我也。我虽不才,习医数载,颇自信有得。义师起,军医必不可缺,则吾于此亦有微长,且吾愿为国捐躯久矣,今有死所,奈何阻我去?况事败诸君尽死,我能独生耶?留我奚益?”同盟会的同志也多方相劝,称:“君误矣!同投凶暴之一烬,不有人以继其后,于事何补?倘此行不利,全军悉歼,他日卷土重来,义旗再举,各省豪杰云集,独我福建阒若无闻,君能死无乎?今日留君,正以君堪重任,而未容轻于一掷耳!”在同志的相劝之下,方声洞百般无奈,只好暂留在东京,与赴广州参加起义的同志挥泪而别。

方声洞虽然留在东京,可心早已随同志飞往香港。他一方面四处奔波、日夜操劳,料理同盟会所授予的各项工作,以期在短时间内办理清楚,然后脱身赶赴前线。作为同盟会的骨干,方声洞深知此次广州起义事关革命成败与否,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革命成功就多一份希望。况且无论革命成败,他都不愿失去这次参加起义的机会。成则为革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失败则“宁可玉碎,不为瓦全”。正如他给友人的信中所说的,“警电纷至,中国亡在旦夕,所希望者,吾党此举耳。不幸而败,精锐随尽,元气大伤,吾党必久不能振,中国因之而亡。然而此举非特关吾党盛衰,是直系中国存亡也,吾安忍重为洋奴哉?”另一方面,方声洞由于赴广州参加起义的决心已定,故而,也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预写了家书数封,嘱咐妻子将这些信按期寄给父亲,以安父亲思子之心,并倾诉自己为了国家利益、民族的振兴,不得不舍去孝道的内疚之情。他在《禀父书》中还重点向父亲解释无国便无家,无家何来孝的道理,说:“但望大人以国事为心,勿伤儿之死则幸甚矣!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虽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儿刻已廿有六岁矣,对于家庭本有应尽之责任,只以国家不能保,则身家亦不能保。即以身家计,亦不能不死中求生也。儿今日极力驱满,尽国家之责任者,亦即所以保卫身家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中新国民,而子孙万世亦可以长保无虞,则儿虽死亦瞑目于地下矣。惟从此以往,一切家事均不能为大人分忧,甚为抱憾。幸有涛兄及诸孙在,则儿或可稍安于地下也。”

一切安排妥当后,他即向同盟会和学校请了假,向军国民教育会和福建同乡会辞了职,于4月初离开东京赶赴香港。临行时,他向同志一吐心中的快意。他说:“昔密开追悼诸烈士时君曾为文以祭,中有句云,‘呜呼!壮志未酬,公等衔哀于泉下,国仇必报,我辈继起于方来;今所谓方来者,成为现在矣!宁不快哉?”

几经周折,方声洞终于赶上参加起义。在起义中,他发挥其参加过陆军训练的特长,勇不可挡。但因整个起义失败,方声洞也孤身被围。在此情况下,他乃英勇杀敌,共杀死敌兵20余人。但他自己也终因身体多次受伤,血流遍体,力竭而死,年仅2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