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的他,站在面向苍茫大山的队列中,不起眼,不出众。钻进深深的隧洞,他更是默默无闻,像身边的石头一样平凡。如今,他离去了,大家才觉得眼前少了一片灿烂的阳光,身边少了一双温暖的臂膀。在大山深处的岩石间,一个士兵留下了永远的19岁!解读他短暂人生的几个关键词,记者相信—— 他,化作了山脉!
3秒钟:瞬间的热血与选择
无论生命有多长,3秒钟都只是瞬间。吴晓明的战友们将记忆一遍遍回放,他最后的时刻,仅仅只有3秒钟! 3月23日上午,总参某工程兵旅十连战士吴晓明与战友正在某国防工程地下施工点施工。突然,安全员发现作业面右侧顶部有小碎石掉落。转眼,碎石越掉越多,安全员立即发出“撤离”信号。正在作业架上的吴晓明等几名战士迅速撤离,很快脱离了危险区。就在这时,吴晓明扭头一看,只见新战士吕将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有些不知所措,呆立在那里。
来不及再做别的选择,吴晓明立即返身,顶着哗哗坠落的碎石再度闯入危险区,猛推吕将一把!就在吕将离开险境的瞬间,头顶的层岩大面积塌落!狭窄的作业面,是一个凿进岩石的山洞,没有掩藏和躲避之地,更没有退路。吴晓明年轻的躯体,顿时倒在骤然砸下的乱石间…… 躲避危险,是人的本能。选择在危险关头以命相搏救战友,呈现的是生命的灿烂火花。
记者翻阅连队的“新兵信息卡”,看到这样一个提问:“你入伍前对部队和军人有什么看法?”当年,吴晓明是这样填写的—— “我认为真正的军人应该在最危险的关头,冲在最前线!” 捧读吴晓明铮铮作响的血性文字,那首壮美的歌骤然响在耳边:“也许我长眠再不能起来,你是否相信我化作了山脉……”
450天:大山相伴的绿色人生
咫尺之间的生死选择,刹那间的热血激情,都已经融入了苍茫大山。顺着这辉煌的3秒钟回放,吴晓明留下的450天军旅人生,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片段,总是和那坚硬厚实的岩石连在一起。他,就像那大山深处的岩石一样质朴无华,却始终默默坚守着自己的位置,坚强地承受着峰巅的压力。高耸的大山和陡峭的岩石,就是吴晓明绿色人生开始的地方。部队四面环山,几个简易的棚屋里住着三四百人;成天和石头打交道,衣服、鞋子很快磨损,多发一倍还不够穿;水源是山里的渗水,水量有限,首先要保证施工,有时一星期也洗不上一次澡;住在大山深处,每天只有两小时能看见阳光,晒太阳都成了很“奢侈”的享受…… 生活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吴晓明却渴望着到更艰苦的工地上去。
在他下连后的日记上,记者看到这样的话:“近几天,天天看着排里的老兵一拨接一拨进出山洞,而自己过得这么舒适,心里总感到过意不去,真希望自己能够早日上工地……”
如今,关于他的更多故事与细节,我们已经无从知晓,唯有他留下的许多数字,如同岩石的页层,记录下他的军旅足迹——
450天,他没有请过一次事假、病假,施工登记本证明他没有少上过一次工;
作为一名风钻手,他通过刻苦钻研,比其他新兵早上岗、早投入施工一个月;
因为技术好能力强,当兵才一年,他就开始带新兵当骨干;
他的体能训练成绩开始排在后面,经过一个月的加班训练后,成绩进入连队的中上水平……
450天,一个普通士兵以自己对岗位与责任的理解,诠释了“尽责尽职”这个平凡又厚重的词。
19岁:冰冷的岩石滚烫的心
19岁的生命像朵花。记者采访中,吴晓明的战友、朋友和亲人异口同声地评价他:晓明是个“让人喜欢的人”,和他在一起感到很开心、很快乐。翻开吴晓明的日记,记者发现,他对自己的要求与战友们对他的评价惊人地一致——“我要做一个让人喜欢的人。”
“让人喜欢”,而不是让人尊重,也不是让人佩服。他的选择如此简单平淡,但在战友们看来是那样的难能可贵,是那样的震撼人心。
战友们说,虽然成天在冰冷的岩石间工作,但吴晓明的心始终滚烫滚烫的—— 去年年底评功评奖时,连里分给班里一个优秀士兵名额。大家公认,在班里3名新同志中吴晓明干得最好,优秀士兵非他莫属。可吴晓明却说:“我离优秀士兵的标准还有差距,先考虑别人吧,我明年再争取。” 和他一起分到班里的王平波,是抱着学技术的思想来部队的,没有实现愿望,情绪有点低落。吴晓明找到小王,推心置腹地谈自己对当兵的认识,告诉王平波应当怎样当一个“让人瞧得起的兵”。
王平波很快走出了低谷,埋头苦干,被评为优秀士兵。
说起吴晓明,更多战友对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 睡觉时,他总是担心自己打呼噜影响别人休息;施工时风钻漏水,施工架下那个滴水的位置总是他“抢占”……
吴晓明的家在安徽全椒县农村,和许多农村兵一样,他家里有需要赡养的老人、有急待治疗的病人、还有缺乏学费的妹妹……
2005年,正上高中的他自作主张退了学去打工。3个月后,又瞒着父母报名应征入伍。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妹妹有学费上学。当兵后,他每个月120元津贴,自己仅留下20元,其余的都寄给正在合肥工贸学校读书的妹妹。那天,记者看到他的日记里写着一句话:“什么时候才能存够2000元寄给妹妹?” 那一刻,记者不禁热泪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