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光

来源:通化日报责任编辑:李宁2014-05-24 10:44

李红光,又名李弘海、李义山,1910年生于朝鲜京畿道龙岩郡丹洞的一个贫苦农民家中。他自幼天资聪慧,在颇通汉学的祖父熏陶之下,学识长进很快,不仅会讲流利的日语,而且能用汉语写文章,凭着他的少年老成、谦恭礼让,赢得了父老们的赞赏。

1925年,因不堪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李红光随父母迁至中国吉林省磐石县,1926年定居于伊通县溜沙嘴子屯。受压迫受奴役的困苦屈辱和颠沛流离的艰难生活,铸就了李红光反抗日本侵略,执著追求翻身解放的信念。1927年,李红光参加朝鲜共产党领导的“农民同盟”和“青年同盟”,开始有组织地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接受革命思想。1930年3月,李红光在伊通县三道沟组建了劳农赤卫队并担任队长。赤卫队坚决打击亲日分子,严罚恶霸地主,深受群众的拥护和欢迎。

鉴于李红光既有才干,精通汉语和日语,思想又进步,坚定追求真理,当地党组织经常吸收他参加一些反对日本侵略者和军阀、地主的斗争,使他的阶级觉悟不断提高。1930年8月,李红光被吸收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9月,根据中共中央的相关规定,在伊通县三道沟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8月,他被选为中共伊(通)双(阳)特别支部组织委员,成为党在这一地区的领导骨干。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被日寇的铁蹄践踏。东北人民在中共满洲省委的领导、号召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中共磐石中心县委遵照省委指示,成立了武装赤卫队,又叫“打狗队”,李红光任队长。这是党在南满地区领导抗日武装的开始。他率队配合磐石地区的农民运动,开展打击地主、分粮济贫、处治汉奸等工作,并营救被捕的抗日会员、保卫中心县委的安全。武装赤卫队打开反动大地主、匪号“占满洲”的高秀清的粮仓,把粮食分给群众,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

1932年2月,李红光当选为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委员。4月,亲自组织领导磐石“四三”反日暴动。“五一”国际劳动节这天,磐石中心县委组织蛤蚂河子1000余名朝鲜族、汉族等民族反日群众,在李红光等人带领下,由磐北到磐东进行了四五天的游行,宣传减租减息,斗地主,分粮食,处决汉奸走狗。5月7日,又组织群众进行了反日大暴动,他们沿着铁路沿线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消灭汉奸走狗”的口号,扒毁铁路,拆掉铁桥,烧毁电杆,迫使铁路停运,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的嚣张气焰,为进一步扩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932年初,“打狗队”改编为磐石赤色游击队,李红光继任队长。不久,满洲省委派代理省委军委书记工作(后称兵运工作)的杨佐青(化名杨君武)来磐石创建抗日武装根据地,与李红光在磐石赤色游击队基础上组建磐石工农反日游击队,李红光任队长,杨佐青任政委。

当时的游击队员既没有作战经验,手中又缺少武器,有勇有谋的李红光和杨佐青共同商议,决定到汉奸手里去夺枪,扩大武装。一天,他探得一汉奸头目正在屋内群赌,便带上四名队员扮成赌徒,大摇大摆地进到屋里。他们跳上炕,掏出仅有的两支手枪、两枚手榴弹大喝:“缴枪不杀!”就在敌人愣神的当口,杨君武带领其他队员拥入,一举缴获了二十多支长短枪,并击毙了汉奸头目。这次夺枪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坚定了队员们的抗战决心。此后,他们袭击地主大院,缴械地主大排队,哗变伪军士兵,很快有了武器装备,队伍不断壮大,6月4日正式成立了“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第一军第四纵队”(磐石工农反日游击队)。这是一支我党在南满地区最早建立的抗日武装,杨佐青、李红光、张玉珩、孟杰民等都是游击队的领导人。

1932年,中共满洲省委代表杨靖宇来到磐石,将磐石工农反日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1933年1月,南满游击队总队长王兆兰和政委初向辰相继牺牲,杨靖宇亲自担任游击队政委。为培养提高干部战士的军事素质,南满游击队特设立教导队,杨靖宇任命李红光为教导队政委。从此,李红光跟随杨靖宇转战于南满根据地,1933年1月到5月的短短四个月时间里,以伤亡四人的代价,粉碎了敌人对游击队和红石砬子根据地的四次“围剿”,毙伤敌人100余名。经过多次实战的锻炼,李红光逐渐成长为一名才能卓著的指挥员,深得杨靖宇的器重,战士和群众都称他是杨靖宇的好参谋。

教导队经过几次战斗的胜利,决定成立“抗日军联合参谋部”,李红光当选为参谋长。不久,历经几十次战斗后,队伍不断壮大。1933年9月18日,杨靖宇在西玻璃河套召集大会,宣布将南满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杨靖宇任独立师师长兼政委,李红光任参谋长。独立师成立后,部队士气高昂,主动出击。10月下旬,杨靖宇、李红光率独立师主力渡过辉发江(现叫辉发河),来到长白山区,又乘胜连续攻克了大荒沟等城镇据点,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李红光在杨靖宇的领导下,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出其不意地冲出敌人的包围,来到柳河县三源浦。三源浦地势险要,是被敌人称为“剿匪名将”邵本良的重要军事据点,屡攻不下。为了攻取这座重镇,杨靖宇和李红光先派小部队佯攻别处,把邵本良的主力吸引出城。然后,李红光率部猛攻,仅战斗几个小时,就消灭守军,烧掉营房,活捉稽查局长和两名伪军官,缴获大批军用物资。紧接着,他们采用调虎离山的办法智取邵本良的老窝凉水河子,运用埋伏袭击战术将邵本良部打得落花流水。

1933年冬,独立师在金川县突遭2000多名伪军包围,苦战三昼夜不得脱身。李红光会日语,由他率40名战士化装成日军,乘敌不备,冲出重围。李红光不由分说,先打了日军中尉几个耳光,并厉声骂道:“混蛋!红军都跑了,你们还在睡觉。”说罢,抽出战刀将日军中尉的头砍了下来。就这样,一枪没放便撕开了包围圈,将部队带出了敌人的封锁线,在夜幕的掩护下,向濛江转移。

1934年1月,独立师回师那尔轰,联合南满17支抗日武装在临江三岔子附近召开大会。2月,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成立,杨靖宇当选为总指挥,李红光任参谋长,大大加强了南满地区的抗日武装。这样,包括独立师在内的南满抗日武装改编成8个抗日支队,由联合军总指挥部统一领导,分散到各自分担的区域开展游击战争。8月15日,抗日联合军部队1600多人,包围了呼兰集场子,激战了三天,击毙汉奸恶霸高希甲(杀害原南满游击队总队长王兆兰和政委初向辰的凶手)和日本军官中岛,大快人心。这次战斗,在南满地区产生了很大的政治影响。

1934年,独立师一举攻占临江重镇八道江,后在抱马桥与汉奸邵本良的部队激战六小时,共打死伤敌军六七十名,令敌人闻风丧胆。这年8月间,游击队得知日军一高级军官铁板司令要到柳河、通化一线视察。李红光派地下工作者,同潜入日军中的我方人员核实了情报,及时向杨靖宇报告铁板要经过的路线、出发时间及乘车型号。杨靖宇带领精干的部队,埋伏于通化县二密河伪警备道两侧的山上。警备道上有许多民工在修路,李红光挑选了两名胆大心细的战士,带着土炸弹混入修路人群中去。铁板的汽车过来了,两名战士装作系鞋带,看准了车上的铁板,互递眼色,然后突然投出炸弹。随着两声巨响,铁板被炸,民工们逃散,山上一齐开火。这一仗击毙了铁板司令,活捉了十几名日军,缴获了150多件轻重武器,还炸毁了11台汽车,打击了敌人,威震东边道。

1934年11月7日,根据满洲省委指示,中共南满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以独立师为基础,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军下设两个师,李红光任一师师长兼政委。一师下辖三、五、六3个团和少年连,共500余人,是一军的主力部队。由于李红光对南满地理状况了如指掌,善于利用地形地物,因而,每次对敌作战都战而必胜,在军中威望很高。11月,李红光率一师配合一军司令部,在通化三岔河将伪军邵本良一部、公安队和日军三源浦守备队包围,经过激战,击毙敌人30多名。12月,又渡过鸭绿江,攻占界河,让朝鲜人民看到了抗日的曙光,同时缴获大批物资返回国内。1935年2月,李红光率队袭击日寇军需品储存地东兴镇。他采取调虎离山战术,突然袭击敌驻地,歼敌数十人,缴获大批军需品,大获全胜,在军事上、政治上沉重地打击了敌人。

1935年5月,李红光奉杨靖宇命令,率所部少年连和五团200多名战士,到本溪、桓仁一带组建并训练骑兵队。他得知庙岭附近日本人开设的木场有许多马匹,于5月11日率部队攻破日本人木场,获取80多匹战马。部队返回途中,行至兴京县老岭时,与日本守备队200多人不期而遇,双方展开激战。李红光指挥战士勇敢反击,不幸胸部中弹。5月12日,年仅25岁的抗日英雄李红光因伤势过重,失血太多,在辽宁省新宾县境内抢救无效而壮烈牺牲,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李红光牺牲后,战友们将他的遗体秘密运送至大青沟黑瞎子望的山林里,安葬在一棵核桃树下。

杨靖宇听到李红光牺牲的噩耗后,悲痛欲绝,他说我军失去了一位“难得的将才”。为纪念这位抗日英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军歌》特意将他的名字谱写进歌词:“高悬在我们的天空中,普照着胜利军旗的红光,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1938年2月,毛泽东在与美国合众社记者王公达谈话时,把李红光同杨靖宇、赵尚志并列,称他是“有名的义勇军领袖”。1946年,在李红光战斗过的南满地区,还以他的名字组建了“李红光支队”,这支队伍在解放战争中屡建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