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岭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李行知2014-01-22 12:43

王云岭,1970年3月出生在山东省棣县河沟乡王白杨村一个朴实的农民家庭。他没有天真烂漫的童年,有的是更多的人生坎坷和生活磨难。王云岭全家七口人,有年近八旬的祖母,疾病缠身的父亲和母亲,单身多病的叔叔,还有痴呆的二哥和患有精神病的弟弟,这是一个多么不幸的家庭。为了给家人治病,家里债台高筑,家庭的悲苦处境和生活的艰辛,使他没有享受到少儿时期的欢乐与幸福,而迫使他过早地成熟。1985年,刚满15岁的王云岭含泪告别了他留恋的老师、同学和充满欢乐的校园,用他那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了家庭的生活重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磨炼了王云岭坚强、刚直和无私的性格。村里的父老乡亲,都夸王云岭是个懂事、有出息的好孩子。

王云岭有一颗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心。村里高位截肢瘫痪在床的孤寡老人王成明,生活难以自理,王云岭就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义务。挑水、磨面、打柴、做饭,甚至为老人端屎端尿,凡是能为老人做的事,他都做了。老人寂寞了,他就抽空陪老人聊天,并将自己家里的收音机,搬到老人家中。老人想吃肉了,王云岭就自己掏钱从10公里外的县城买来送给老人吃。平时自己家里做点好吃的东西,他总忘不了给老人送去一份。1986年隆冬的一天,老人因患感冒,气管炎又犯了,王云岭忙前忙后,为老人请医熬药,日夜守护在老人床前。在他的精心侍奉下,老人的病情很快得到好转。

王云岭有一股英勇无畏的劲头。1988年,王云岭被批准参加了民兵组织,成为一名基干民兵。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实践着雷锋精神,成为一名学雷锋积极分子和业务过硬、思想过硬、作风过硬的优秀民兵。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王云岭的身影。1988年深秋的一天傍晚,村民宋月华家失火,当时正刮着五六级东北风,火借风势,越烧越大,王云岭发现火情后,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冒着熊熊火焰,破窗而入,冲进火海。他六进六出,先后抢出了耕牛及粮食和箱子、被褥等物资,但他的身上却多处被烧伤,眉毛、头发被烧光,衣服被烧焦,左耳旁留下了一道伤疤。

王云岭有一腔正义无私的热血。1989年10月9日,他进城赶集时,捡到了一个装有500元现金的手提包,这对于家境贫寒、生活拮据的王云岭来说,无疑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而他却丝毫没有动心,经多方打听,得知是庞集乡路杨村村民张长俊在集上卖牛的钱时,主动找到失主家中,把钱如数交还。张长俊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当即抽出一叠钱来酬谢王云岭,王云岭婉言谢绝道:“咱庄户人家来个钱不容易,拾到钱归还失主理所当然,不用谢。”

1990年7月无棣县连降了10场暴雨,其中降雨量的130毫米以上的有两场。7月23日的那场特大暴雨,一夜之间就降雨156毫米,最严重的河沟乡降雨量达230毫米。截至7月25日,全县平均降雨量达526毫米,降雨量量多的河沟乡达792毫米。降雨量之大,降雨次数之多,造成的危害之慎重,在无棣历史上实属罕见。特大暴雨之后,由于济南、德州、惠民等地的洪水凶猛涌入无棣境内(水流量达1800立方米/秒),致使幸福河、朱龙河、青坡沟等几条主要排水河道顿时暴涨漫滩,洪水泛滥成灾。全县有200多个村庄被洪水围困,12220多间房屋倒塌,85万余亩农田严重积水……损失惨重。由于排水泄洪困难,使全县156个村庄被大水围困达半月之久,灾民中曾一度出现断炊现象,处境十分危险。紧急关头,县委、县政府发出了全力以赴投入抢险救灾的紧急动员令。河沟乡立即成立了基干民兵抢险队,体格健壮、血气方刚的基干民兵王云岭自告奋勇第一个报了名。他和队友们不分昼夜轮流巡视着河堤的安全,密切注视着险情。7月24日凌晨,天又突降大雨,巡视了一夜河堤的王云岭和朱松新因没带防雨工具,两人均被大雨淋湿。朱松新用商量的口气对王云岭说:“云岭,雨下得这么大,咱们是不是回村避避雨?”“雨下得越大,越容易出事,这个时候可不能回去,”王云岭坚定地说。于是两人冒着风雨谨慎地巡视着河堤。突然,他俩发现河里的水位越来越高,转眼间就上涨了20多厘米,并且水流湍急,河水随时有漫堤的危险。“不好,要出事,得马上通知民兵连加固河堤。”王云岭嘱咐朱松新守着河堤,自己锳着水迅速回村鸣锣报警。当他带领着大家赶来时,河堤已经被冲开了一个三米多宽的大口子,洪水像脱缰的野马一涌而下,装满土的草袋子扔下一个就被大水冲走一个。怎么办?王云岭急了,不顾随时有被大水冲走的危险,二话没说,扑通一声跳入水中,两手紧紧抓住岸上扯起的绳子大喊:“快扔草袋子!”在他的带动下,其他队员也纷纷跳入水中手挽手组成了一道人墙,用血肉之躯死死顶住填满土的草袋子。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搏斗,终于堵住了决口,排除了险情。当人们把王云岭从水里拖上来时,极度的劳累使他的脸色蜡黄,嘴唇泛青,一下子瘫倒在地。

为了加快泄洪速度,保住沿岸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鉴于青坡沟上游洪水继续上涨、下游排洪严重受阻的实际情况,7月26日,县防汛指挥部向河沟乡发布了务于7月27日19时前,完成青坡沟清障任务的命令。接到命令后,河沟乡迅速成立了由244名民兵组成的清障队,负责清除青坡沟排洪主河道中游的15亩芦苇。26日下午,王云岭回家拿扎制木筏的工具时,发现家里的南屋趴了架,院墙也被大水泡倒了,正在家修房子的父亲见王云岭回来了,高兴地说:“云岭,你来得正好,快帮我把屋修修,要不然可就堵门了。”爹,现在我没有空啊,明天清障,今天下午扎木筏……”“好了,好了,别说了,快去吧!”理解儿子的父亲在这个节骨眼上,当然知道哪头轻哪头重。王云岭急匆匆地从家中拿走了三根仅有的绳子和两根木头,临走时留下一句话:“爹,你别着急,等我清完障一定帮你把南屋和院墙修好!”在大队部,王云岭与其他队员一起紧张地扎制木筏,直到晚上10点钟才回家休息。

7月27日,这是一个悲壮的日子。上午8时,清障战斗打响了,王云岭撑着自制的木筏驶向清障地点。这里的芦苇和蒲草连接南北两岸,密不透风,使上游来的洪水在这里严重受阻。清障事不宜迟,大家迅速分头行动,三人一条木筏,一个撑筏,两人拿着长柄的镰刀割苇。由于水流急,木筏上下颠簸得厉害,这对从未有过撑筏经验的人来说,更增加了工作难度。他们采取“歇人不歇马”的办法轮流作业,顶着湍急的洪水,紧张地工作着。按预先规定,每两个小时换一次班,而王云岭却连着干了两个班,别人劝他歇一会儿再干,他笑笑说:“这点活算啥,没事儿,累不着。”直到下午6时,王云岭已经连续干了近10个小时。由于村子被大水围困,断炊断火,午饭还没有送来。眼看清障任务就要完成了,王云岭强忍着饥饿和劳累,勒了勒腰带,再次站到了木筏上。苇障只剩下20多米了。由于苇障的逐渐减少,洪水的流速加快,水流由2米/秒迅速增加到35米/秒,水势更加凶猛,浊浪不断翻卷,木筏颠簸得更加厉害了,清障到了最紧要关头。饥肠辘辘的王云岭,由于连续奋战,已经体力不支,队长孙连富见此情景大喊:“云岭,赶快上岸歇歇吧,现在水流急,太危险!”“没啥,俺身子棒,水性好,能坚持!”王云岭于是与队友王俊东、朱松新一起又继续挥镰清障。就在芦苇即将清除完毕之时,突然一股强大的漩流急卷而来,木筏失去平衡,被掀翻入急流中,三人全部落水。经奋力抢救,王俊东和朱松新安全脱险,而王云岭却因超强度作业体力耗尽,加之饥饿,失去了与洪水的抗争力,被汹涌的洪水卷入河底后,始终没有露出水面……

王云岭,这位朴实憨厚的农民的儿子,为了保护国家的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毫不犹豫地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生前,王云岭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他以朴实无华的奉献精神和英勇无畏的传统美德,谱写了自己的生命华章。

王云岭牺牲后,中共无棣县委、县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到其家中进行了慰问和安抚。7月30日,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张志坚中将听到了有关王云岭事迹的汇报后,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要大力宣传王云岭的事迹;省军区司令员易元秋少将和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张伟闻讯后,专程赶赴河沟乡王白杨村,慰问看望了王云岭的家人。

根据王云岭的生前表现和在抗洪抢险中的动人事迹,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山东省人民政府和省军区授予他“抗洪民兵英雄”荣誉称号。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王云岭“抗洪救灾青年英雄”称号,并追认他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中共无棣县委、无棣县人民政府、无棣县人民武装部作出了《关于在全县开展向抗洪救灾民兵英雄王云岭同志学习的决定》,并在全县广泛掀起了学英雄、颂英雄的热潮。《解放军报》、《前卫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农村大众》、《山东青年报》、《山东法制报》、《黄河民兵》、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对王云岭的事迹都作了详细报道。

王云岭的一生平凡而普通,他平凡得像一棵草,普通得如一粒沙,但平凡中孕育了伟大,普通中蕴涵了崇高,他用生命和青春谱写了一曲时代颂歌,在人们心中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王云岭走了,但那片黄土地不会忘记他,那里的人民不会忘记他,那里的一草一木不会忘他。安息吧!我们的青年英雄——王云岭烈士!

(陈子庆吴化泉鲁民)